词条 | 卫生筷 |
释义 | 简介卫生筷又称一次性筷子、即用即弃筷子、即弃筷、免洗筷,日语称割箸或割り箸(假名:わりばし),是免洗餐具的一种,指一般只使用一次就抛弃的筷子。 一般是采用木头或竹子制造而成。木材如白杨、山杨、白桦、松、桧、杉等等。一些较高级的木材如桧的幽香可增进食欲。而竹制的免洗筷因为会吸收外间的湿气,以致发霉,所以制作时必须添加漂白剂或防腐剂等等。人体若吸收过量会危害健康。 在一些小吃店、快餐店或路边摊,多会供应客人一副这种筷子;如果是外带的便当,通常也会在包装的时候附上一副。 在日本,对卫生筷的原料十分讲究,因为不同原料的卫生筷会影响食物的味道,例如日式法国料理多会选用杉箸或桧箸,而烧鸟店(烤鸡肉店)、日式中华料理、拉面店会选用白桦箸。 种类天削筷 卵中筷 卫生筷可以分以下种类: 元禄:筷子尾部四角被削,打磨平滑,较容易分开来挟食物。 天削(てんそげ):顶部被斜削去一部分,易于分辨头尾,不会倒转使用。 利久:汉字也作“利休”,两只筷子分开但中间紧贴,故又名“夫妇利久”。 丁六:最基本的免洗筷,从头到尾都是平的,只是把木片从中间分开,容易倒转使用,分开时也可能分得不好,变成顶部一大一小。 小判:尾端部分呈椭圆形,像江户时代的流通货币小判金一样,故名小判 卵中:又名“两口箸”,和利久一样两只筷子是分开的。两端既细且窄,中间粗。 筷子套卫生筷通常有筷子套包装,有纸套和塑胶套两种。日本的纸套多会露出筷子顶端,香港的则多是密封。中国大陆生产的多会用透明塑胶套包装。有些店家或制造商会在筷子套上印上自家的名称、地址、电话等作广告宣传之用。在西方或旅游区食肆,有些筷子套会印上筷子使用说明。 原因有些人认为,用即弃筷子可能较干净及卫生,因为可以避免经唾液传染的疾病传播。此外像素面、荞麦面、乌冬等面类,用免洗筷比涂漆筷较容易挟起食物。另外,顾客购买外带食品时,店家提供免洗筷,可免却顾客自携筷子的麻烦。即食文化有助增加食店销售额。 环保问题有人认为一次性筷子对木材等消耗巨大,可能造成不利的环境影响。同时有人认为一次性木筷的木材是没有其他用途的速生桦树木材,多来自人工林,属于对林业资源的正常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中国大陆现在已经禁止卫生筷的进口。[1][2] 中华民国行政院环境保护署于2006年6月9日发布公告“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对象、实施方式及实施日期”[3],限制中华民国境内之政府部门及公私立学校,全面禁用免洗餐具,包含免洗筷。 卫生问题虽然卫生筷看似比一般多次使用的筷子卫生,但制作工场的卫生状况与制作过程中所添加的物质都可能影响用家的健康。一双卫生筷需要经过锯开、刨片、煮、成型、烘干、消毒、抛光及分拣包装等工序,然而不是厂家为了节省成本,往往会省略部分工序或采用不合格的用料。 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护理系的赵可式教授指出,卫生筷工厂把制作中的卫生筷浸在化学液体中,该等液体可能含有致癌物质carcinogen。曾投资免洗竹筷厂的台北市议员王正德表示,免洗竹筷一般制成不会再做任何处理,有发霉才会使用二氧化硫熏蒸漂白,将筷骨放进熏房,下燃柴火,上盖硫磺来“熏白”筷子然后直接进烘房烘干成形。最后再加入滑石粉给筷子“抛光”。部分黑心厂家为了节省成本,会用工业硫磺、双氧水或硫酸钠浸泡。硫磺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硫,在熏制过程中残留在筷子上,只有通过水煮或水洗才能把包裹在筷子上的二氧化硫清除掉。据2000年5月30日中央社记者康世人的报道,指出台北市议员陈玉梅、王正德、李彦秀根据台湾卫生署一份报告指出,制造竹筷必须以二氧化硫熏蒸,制造商又未予以水煮,残留物质可能诱发气喘。由于清洗硫磺需要浸泡一星期,厂家为降低成本,常把清洗硫磺这道工序省略。 中国包装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副主任董金狮表示,卫生筷子要包括消毒(把大肠杆菌等对人体有害的菌种杀死)和不能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硫磺、重金属等)。他指出,正规的筷子生产过程中要对筷子进行充分的浸泡、消毒,用的消毒液要符合食品卫生要求。还要用清水进行充分的漂洗,漂洗完进行彻底的干燥,使筷子的水分含量达到百分之七以下。包装过程要在无菌的车间里进行包装材料也有严格的要求。不合格的筷子生产过程中少了严格消毒的工序,多了很多化学物质,化学物质会残留在筷子的表面、渗透到筷子里面,危害人体健康。比如硫磺会对人的呼吸道和胃黏膜产生刺激作用,会造成中毒。工业硫磺里有重金属如铅、砷等,损害肝和肾。滑石粉会导致胆结石。双氧水是强氧化剂,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刺激作用。 台湾食品卫生处处长指出,二氧化硫会诱发气喘,但不会增加罹患率,在卫生筷的残存的量也非常稀少,又透过层层间隔,危害不大,另外,二氧化硫本来就是合法的食物添加物,有些食物中也含有二氧化硫的成分。 相关研究及报告德育护专在1999年10月所出版的《德育学报》上有一篇“大台北地区免洗筷之卫生调查”,抽查大台北地区19件免洗筷之卫生状况,结果在部分样品中发现有霉菌,其他则未验出大肠杆菌,作者结论是“显示大台北地区免洗筷之卫生状况尚可”。 台湾消费者文教基金会出版的《消费者报道》1999年10月刊出的文章“免洗筷塑胶袋暗藏危机”提醒大家注意包装免洗筷的塑胶袋内部所印刷的油墨。2000年8月又有“市售免洗筷二氧化硫测试报告”,同时含括卫生筷的“卫生测试”与“二氧化硫残留量”。根据报告,在卫生测试的大肠杆菌部分,10件样品皆符合“餐具卫生标准”的规定;二氧化硫的测试,由参考“食品添加物使用范围及用量标准”,结果也都在标准范围之内。 据中国包装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于2003年的统计,中国大陆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量是三百五十亿双,市场上用的筷子有百分之八十不符合卫生要求。 结论现时卫生筷十分常用,消费者使用前要注意包装上有没有生产厂家的名称,包括它的生产地址和联系方式、出厂日期等等这些信息,没有这些信息,质量就不能保证。也要注意 注意包装是否完整、是否有发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