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潍县署中寄弟墨第一书
释义

作品名称:潍县署中寄弟墨第一书

创作年代:清代

文学体裁:书信

作者:郑板桥

作品原文

潍县署中寄弟墨第一书[1]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2],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3]?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4],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5],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6]。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7]。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8],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子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瞧阳、张方平[9],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10],及打油诗词[11],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12]。

注释

[1]潍县:即山东潍县。署:官署,县衙门。

[2]方寸:指心

[3]与我何与也:对于我能得到什么呢?第一个“与”,同“于”。第二个“与”,给与。

[4]《易》:指《易经》。韦编三绝:连接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年喜《易》,读《易》韦编三艳。

[5]微言:隐微不显之言。精义:精微深刻的意义。

[6]穷:尽。

[7]“虽生知”二句:虽然是生来聪明行动自由的圣人,也不能不下苦功夫刻苦钻研。

[8]翰林:即翰林院。《阿房宫赋》:赋篇名,唐人杜牧作。四鼓:四更。

[9]虞世南:唐太宗时任秘书监,唐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为“五绝”,著有《北堂书钞》。张瞧阳:张巡,唐,南阳人。安禄山反,巡与许远死守瞧阳,城陷,骂贼被杀。张方平:宋代南京人。少聪明过人,书过眼不再读。举进士,为著作郎。神宗时累官参知政事,著有《乐全集》。

[10]传奇:唐时称小说为传奇,宋以诸宫调为传奇,元称杂剧为传奇,明以戏曲之长者为传奇。此泛指一般戏曲。

[11]打油诗词:指通俗的诗词。据《升庵外集》载:唐人张打油《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笼。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12]龌龊(wò chuò 卧辍):脏。信中列举正反典型例子,用事实说话,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作品赏析

该封信主要谈读书之法,是作者教导后学的经验之谈,对读书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作者首先对一般人称赞的“过目成诵”,提出异议,认为“过目成诵”是最不济事的,然后列举孔子、苏东坡为例,说明他们对于好书、好文章反复阅读、仔细钻研,遂心领神会,终于成为大学者、大诗人,写出流传千古的文章和诗篇。而那些只靠过目成诵,书不再读的人却写不出好的文章和诗篇。

作者还提出读书要抓住关键,不能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起抓。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对于书籍,不能“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只精美的文章,反复阅读,深入钻研,才能统其关键。

作者简介

郑板桥即郑燮(1693.11.22-1765.1.22),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公元1732年(雍正十年)举人,1736年(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卒年七十三。

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

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

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

《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

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

》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

,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

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注释:

①选自《板桥家书》。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书法家、文学家

。潍县署,当时郑燮供职于此。潍县,今属山东省。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②济事:能成事,中用。济,对事情有益。

③了了:明白。

④方寸:指人的内心。

⑤不暇:没有空闲,指应付不过来。

⑥ 与:相关。

⑦韦编三绝:相传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

次。韦,皮革。

⑧微言精义: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

⑨困勉下学: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⑩洒然:畅快的样子。

⑾四鼓:四更,凌晨1~3时。

⑿迄:始终,一直。

⒀没分晓:不懂道理。

⒁龌龊:不干净,这里有品味低俗的意思。

⒂及:以及。

译文

读书把看一遍就能背诵当作本领,最是对事情没有好处。

眼里看的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因为来来往往频繁而应付不过来,好像看

着歌舞场里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对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千百年来,看一遍就能背诵的人,有

谁比得上孔子呢?孔子读《周易》到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他翻阅过几千百遍啊

!从而对《周易》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深入越不知它们的尽头

在哪里。即使是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发于本愿从容不迫的执行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的学习人

情事理的基本常识的功夫。苏东坡读书一般不需要超过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到四更天

,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书辛苦,可苏东坡却洒然不倦。怎能因为看一遍能记住就结束学习这件事

了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等人,读过的书一生不看第二遍,因此最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何况看一遍就能背诵,就有了什么东西都要背诵的弊端,例如《史记》130篇中,以《项羽本纪》

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会写得最好。反复诵读使人欣喜悲泣

的就这么几段罢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难道不是一个不懂读书方法的蠢人!还

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品位低俗的戏曲及打油诗。如果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橱

柜,臭油坏酱都放在里面,他的品味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主旨

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深入研究的

正确态度。

第一段作者便提出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表明了鲜明的态度。

第二段作者先是指出匆匆而读其实什么收获也没有,接着又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事实论

据,从正反两面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

第三段作者进一步论述“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无所不诵”:不辨真伪精粗,一概成诵,结

果只能成为“臭油坏酱悉贮其中”的“破烂厨柜”,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令读者的认

识又深一层。

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1、最是不济事( 对事情有益 )

2、眼中了了(明白)

3、方寸无多(内心 )

4、微言精义( 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

5、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6、坡洒然不倦( 畅快

的样子)

7、与我何与也(相关)

8、迄无佳文(终)

9、老吏史苦之(以……为苦)

10、其龌龊亦耐不得(不干净,这里有品位低下的意思)

11、孰有如孔子者乎(谁)(及,比得上) 12、惟虞世南(只,只是)

13、往来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14、且过辄成诵(就)

15、悉贮其中(都)(存放,放置)

16、愈往而不知其所穷(穷尽)

17、岂非没分晓(不懂道理 )

18、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四更)

19、过目成诵(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

20、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1、虽生知安行之圣(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

二、翻译句子

(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有些人读书把看过一遍就能背诵当作(一种)才能,这是最无益处的。

(2)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书中)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是探究越是有所发现,越是钻研越是深入,越是深入进去就越是不知道它们多么奥妙。

(3)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即使是(象孔子这样)生下来就明理,就行大道的圣人,也不停止刻苦学习的努力。

(4)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怎么能因为看了一遍就可以记住于是就结束继续学习呢?

(5)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何况过目成诵还有什么东西都记诵的弊端。

(6)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反复诵读、观看,使人欣喜使人悲泣,就在这么几段中罢了。

(7)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橱柜,臭油坏酱都储藏在里面,他的品味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8)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千百年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选自《板桥家书》,作者是 清朝(朝代)郑板桥(人名),他我国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以 画兰、竹、松、石、菊闻名于世。为“ 扬州八怪”之一。

2、找出本文的成语,应接不暇 过目成诵 韦编三绝 微言精义 生知安行

3、关于读书的方法,本文作者反对 过目成诵 和 无所不诵 ;主张深入探研书中微言精义 和选择书中精华反复诵读 。

4、郑燮为什么反对“过目成诵”的读书方法?(用原文回答)“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5、文中列举孔子、苏轼的事例,其作用是:论证一般人读书更应该深入探研书中微言精义的观点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