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
释义 | 概念列宁批判经验批判主义哲学思潮、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1908年 2~10月在日内瓦和伦敦写成,1909年 5月由莫斯科“环节”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它对中国思想界也有很大的影响,1930年,笛秋和朱铁笙第一次将它译成中文,由上海明日书店出版发行; 概念1932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了傅子东的译本;1947年华北新华书店出版了曹葆华的译本;1949年上海生活·读书·新知联行发行所出版了陈晓时的译本。1957年,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重新翻译,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列宁全集》第14卷。 发展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流行着主观唯心主义的新变种“经验批判主义”,又称“马赫主义”。它很快被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用来“补充”和“修正”马克思主义。在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之后的斯托雷平时期,反动势力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活动都十分猖獗,唯心主义和宗教也泛滥起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的一部分人,包括属于布尔什维克的Α.Α.波格丹诺夫、Α.В.卢那察尔斯基、巴扎罗夫(1874~1939)和属于孟什维克的Л.С.尤什凯维奇(1873~1945)、В.Н.瓦连廷诺夫(1879~1964)等人,也加入了唯心主义的行列。他们歪曲自然科学新发现的哲学意义,吹嘘马赫主义是现代科学的哲学,妄图用马赫主义“修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样,哲学上的斗争就被提到了首要地位。为了捍卫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同时为了“消化”革命经验和从哲学上总结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列宁写了这一著作。 著作分析这部著作从 4个方面对经验批判主义做了分析批判:①前三章把经验批判主义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了比较,说明用新的谬论、术语和诡计掩饰起来的经验批判主义在全部认识论问题上的实质是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②第 4章确定了经验批判主义在现代其他哲学学派中的地位,指出它是从I.康德开始走向D.休谟和G.巴克莱,愈来愈明显地走向唯心主义,并和最反动的内在论学派密切结合起来。③第 5章考察了马赫主义与新物理学的联系,戳穿了所谓马赫主义是“自然科学的最新哲学”的谎言,分析了“物理学危机”的唯心主义实质。④第6章指出,俄国马赫主义者妄图把马赫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完全是徒劳的,应当充分看到在经验批判主义认识论的烦琐哲学后面,存在着哲学上的党派斗争,经验批判主义与唯物主义以及自然科学是根本对立的。本书完成了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并战胜马赫主义的任务。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尽管这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它仍然在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明确规定,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两条基本的认识路线;并且给哲学范畴“物质”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考察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在经验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著作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3个重要结论:①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②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没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③在认识论上应该辩证地思考,即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的比较确切的知识。著作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论,论证了真理的客观性,论证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论证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在所有这些问题上,著作都既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又贯彻了认识论的辩证法。后来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进一步发挥了这些思想。著作还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哲学的党性原则,指出哲学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个斗争着的哲学派别,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著作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新发现,电子、伦琴射线、柏克勒尔射线和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初步作出了哲学上的总结;批判了"物理学"唯心主义的主要论点:“物质消灭了”,想象没有物质的运动,将科学定律和原理看作是人们主观创造的符号。著作指出,物理学的数学化,认识的相对性原理是“物理学”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摆脱唯心主义,并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提高到辩证唯物主义是自然科学健康发展的方向。著作还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驳斥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同”论、社会“唯能论”等历史唯心主义理论。 批判性这部著作有力地批判了马赫主义这一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实证论思潮的典型代表,粉碎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和俄国马赫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攻,为布尔什维克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它是代表列宁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学习和研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经典著作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