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韦伊 |
释义 | 法国数学家André Weil韦伊(André Weil,公元1906年5月6日─1998年8月6日)是一位法国数学家。生于巴黎。1925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之后到罗马、哥廷根和柏林游学,意大利和德国的数学学派对他后来的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1928年获博士学位。1929年服兵役。1930─1932年任印度阿里加尔穆斯大学数学教授。1933─1940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他同嘉当(Henri Cartan)及德尔萨特(Delsarte)等人交往,成为布尔巴基学派的早期成员。1941年移居美国,辗转于哈佛、伯利恒、芝加哥及巴西圣保罗等地教学。1958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76年退休。他是巴黎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韦伊的主要贡献在连续群和抽象代数几何学方面。20世纪30年代末,他研究了拓扑群上的积分问题,并于1940年完成了专著《拓扑群上的积分及其应用》。这本书反映出的数学结构主义体现了布尔巴基学派的观点,开辟了群上调和分析的新领域。40年代,他力图把代数几何学建立在抽象代数和拓扑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严整的代数几何学体系。他在1946年出版的《代数几何学基础》已成为一部经典的著作。1940年,他证明了广义黎曼猜想,1949年提出韦伊猜想。这些工作推动了现代数学的发展。其著作还有《数论基础》、《贝尔流形和代数线》等。施普林格出版社1979年出版了韦伊的3卷全集。韦伊对数学史也很有研究,1983年出版的《数论,从汉穆拉比到勒让德的历史研究》一书,对数论史有详尽而深入的分析。还著有《艾森斯坦及克罗内克对椭圆函数的研究》。1979年获沃尔夫奖。 法国哲学家Simone Weil思想评论 西蒙娜·韦依 (Simone Weil1909-1943), 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一生著述颇丰,思想尖锐广博;因英年早逝,她的思想少为人知;但随着其著作的整理出版,声誉日益上升。她的重要著作有《重负与神恩》(1952),《哲学讲稿》(1959),《西蒙娜·薇依读本》(1977)等。 尽管有人盛赞韦依"是20世纪基督精神的伟大见证,是基督信仰依然充满生命力的伟大见证,是基督仍在我们中间、上帝仍然活着的伟大的活的见证。"然而无疑的,在现代,在西方,薇依仍只能是一个异数。现代人,尤其是生活得如此"健康"、"适意"、"自足",如此追求"天性""自由"的西方现代人,他们能理解、读懂、看清薇依么?尤其是她那"狂热的苦行主义,她对快乐和幸福的鄙视,她那高贵而又怪诞的政治姿态,她那精心实行的克己,她对痛苦的不倦追求......她那种不厌其烦的说教,她在物质上的一团糟,她的偏头痛,她的肺痨"?现代人最不能接受/忍受的大概就是"苦行主义"了。事实上对不论何种宗教的信徒来讲,"苦行"都是一种必要/必须——限于篇幅,此话题不可能展开。前引所谓"美国最智慧的女人"的苏珊·桑塔格在对薇依有保留的肯定中也觉得:"有些人的一生是堪作榜样的,有些人不;在堪作榜样的人之中,总有一些会邀请我们去模仿他们,另一些则使我们保持一定距离来看待他们,并且包含某种厌恶、怜悯和尊敬。""任何热爱生命的人,都不希望模仿她那种殉教精神"。确实,实际而精明的现代人怎么可能去"殉"什么呢?实在是天方夜谭!不过说薇依"殉教"恐怕是不确的——她压根儿就不愿意成为一个教徒,殉什么"教"?!由此看,"苦行"也罢,"怜悯"也罢,都是聪明人一厢情愿隔岸观火自以为高明的幻觉而已!事实上,在为数寥寥的真正的修行者/思想者心目中,谁苦谁乐,谁配怜悯别人,谁是被人怜悯的对象,那实在是如鸭饮水冷暖自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也有人将韦依定位为"圣徒般""疏离时代的局外人"——这评判跟这位年轻女士自身真正的所是几乎风马牛不相及。姑且不谈她对社会/政治的身体力行的参与实践,即以其对生命/精神、宗教/教会、信仰/上帝等对象的殚精竭虑的探询/体验、追思/质疑、等待/期盼而论(出身富裕之家,受过良好教育,在智力/精神上出类拔萃,却为信仰抛弃一切"腾达"机会,甘愿过一种俭朴/利他/受苦/自食其力的生活),在二十世纪世界性的人性堕落,科技/物质主义独大、享乐/虚无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也不急迫而现实的意义。 简历 1909年2月3日,西蒙娜·韦伊出生在巴黎斯特拉斯堡街的一所住宅里,如今这幢房子已经拆除,它位于现在的梅兹街上。 她的哥哥安德烈比她年长3岁,在他的帮助下,西蒙娜自幼就获得了文学和科学方面的知识,6岁时,她就能背诵不少拉辛的诗句。第一次大战使她的学业经常受挫,尽管如此,1924年6月,16岁时,她终于通过了文科中学毕业会考,成绩是“良”。考试委员会主席是一位中世纪前期文学专家,他在口试时给了西蒙娜19分,满分为20分.。 她在维克多·杜吕依中学学哲学,从师于勒·赛纳以后,为进高等师范学校作准备,她在亨利第四中学学习两年,从师阿兰。阿兰发现她有哲学天才,说在她身上具有“罕见的精神力量”,他十分善意地关注着她,但还指出她应当“避免作过于狭窄的用晦涩的语言表达的思考”,并说“她曾经想放弃那种抽象的、深奥莫测的繁琐探求——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游戏,而进行直接的分析”。 她于1928年考入高师,1931年取得大拿和中学哲学教师学衔,随即被任命为勒浦依市女子中学教师。1931年冬至1932年春,她在那里明确表态反对政府的压制政策,向市政府公开表示对该市失业者的同情并以实际行动援助他们。 她对《无产阶级革命》杂志社深怀友情,1932年可是同该杂志合作。这本杂志使她得以恰如其份地表述人间疾苦,表达她对劳动者处境的基本看法和感情。 1932年10月她被调到奥塞尔,1933年又调到罗昂。这时,她决定告假一年,以便全心全意地体验工人生活,夏天在汝拉山区她在干农活时就想作这种尝试。 她在雷诺厂找到一份工作,在厂附近租了一间房。尽管她息有头痛病,身体又虚弱,但她绝不允许自己的生活条件与车间工人有任何不同。 1935年,假期已告结束,她又重操旧业,在布尔日的女子中学任教,直到1936年夏离开那里。同年8月初,她前往巴塞罗部.她要亲自对“赤色分子”与“佛朗哥分子”之间的斗争作出判断.在数周的时间里,她在卡塔庐西亚前线同共和派军队一起饱受磨难,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真正的战争灾难。后来,她返回法国。 由于疾病,她再次告假。直至1937年她才去圣康坦女子中学赴任。1938年1月,由于健康状况不佳,又不得不中断教学,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0年6月13日,她决定离开巴黎,同年10月在马赛暂居。 1941年6月,经女友介绍,她认识了Le. R. P贝兰,当时贝兰正在马赛多明我会的修道院,两年后贝兰被盖世太保逮捕。贝兰又介绍她同G.梯蓬相识,她住在梯蓬家里,在阿尔代什逗留了一段时间。这期间,她经不住农家田间生活的吸引,干起了体力劳动,她帮助收庄稼或收获葡萄,与此同时,她并未放弃希腊哲学或印度哲学的研究,扩展梵文知识,并进一步确定了研究神秘主义和上帝这个概念的倾向,这些研究促使她写下有关天主经和爱上帝的论文,读者在本书中可读到这些文章。 她在冬天返回马赛,继续同贝兰讨论、研究,在贝兰的要求下,她在马赛多明我会修道院地下小教堂的聚会上阐述自己对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看法。 1942年3月,贝兰被任命为蒙佩利耶修道院院长,他从不曾中断同薇依的联系。他们之间的会面,通信和交流只是在薇依离法时才中断。 1942年5月15日前后,她在旅途中写信给贝兰,她称这封长信是她的“精神自传”。轮船于5月17日启程。她在卡萨布兰卡逗留了三周,经法国去美国的旅客都滞留在临时营地里,薇依在那里修改文章并定稿她把这些文章作为精神遗产寄给贝兰5月26日她又写了最后一封告别信,对15日的信的内容进行补充和阐发。 1942年6月底,她抵达纽约法国临时政府委任她一项任务,她于是在11月10日动身去英国。 她在伦敦负责研究条令;她起草计划撰写了一篇有关国家与个人的互相间权利和义务的备忘录。她执意分担仍生活在法国本土的人们所经受的磨难,以至拒绝医生因她过度疲务而特别规定的食品供应,她严格地按照国内敌占区的同胞们的食物配给量领取食品。 她的健康状况严重恶化,1943年4月下半月住进了伦敦弥德赛克医院,8月中,又转到康特群的阿斯福特疗养院。 人们在她的笔记本中发现的最后几个字是:“教学的最重要方面=对教会的认识(从科学意义上说)。” 薇依的整个一生都包含在这个词里。 1943年8月24日,即住进阿斯福特疗养院后不久,她就与世长辞了。 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化妆师韦伊,女,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化妆师。曾在《徽州女人》中饰富孀,《公司》中饰青年创业基金会代表,并在两剧中担任化妆职务,现任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化妆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