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微生物制药 |
释义 | 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能以极低浓度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低分子量代谢物。微生物制药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高度工程化的新型综合技术,以利用微生物反应过程为基础,依赖于微生物机体在反应器内的生长繁殖及代谢过程来合成一定产物,通过分离纯化技术进行提取精制,并最终制剂成型来实现药物产品的生产。 概述:微生物制药技术是工业微生物技术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微生物药物的利用是从人们熟知的抗生素开始的,抗生素一般定义为:是一种在低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微生物产物及其衍生物。有人呈建议将动植物来源的具有同样生理活性的这类物质如鱼素、蒜素、黄连素等也归于抗生素的范畴,但多数学者认为传统概念的抗生素仍应只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近年来,由于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各种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由微生物产生的除抗感染、抗肿瘤以外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报道日益增多,如特异性的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和抗氧化剂等,其活性已超出了抑制某些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范围。但这些物质均为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其在生物合成机制、筛选研究程序及生产工艺等方面都有共同的特点,但把它们通称为抗生素显然是不恰当的,于是不少学者认为,把微生物产生的这些具有生理活性(或称药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统称为微生物药物。于此微生物应包括:具有抗微生物感染和抗肿瘤的作用的传统的抗生素以及特异性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抗氧化剂等。 药用发酵产品分类生物来源:青霉素,放线菌; 作用对象:抗菌药,抗肿瘤药,抗病毒药,除草剂,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 作用机制:抑制细胞壁合成药,影响细胞膜功能药,干扰蛋白质合成药, 化学结构: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甾体激素,酶及酶抑制剂; 代表人物及主要成果Louis Pasteur (1822~1895)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对狂犬病的研究是他科学生涯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将狂犬患者的唾液注射到兔子体中,使兔感染狂犬病后,再将兔的脑和脊髓,制成可供免疫用的弱化疫苗, 1885年在一个 9岁的被患狂犬病的狼咬伤的孩子身上试用,获得成功。这一研究成果当时被誉为“科学纪录中最杰出的一项”。巴斯德研究所就在那时筹款建立。开创了药物微生物技术的新时代。 Alexander Fleming英国细菌学家。他首先发现青霉素。后英国病理学家弗劳雷、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进一步研究改进,并成功的用于医治人的疾病,三人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找到了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从此出现了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人类进入了合成新药的新时代。 Selman Abraham waksman抗生素之父瓦克斯曼,美国人。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抗生素物质进行了系统和开创性工作,发现了链霉素是结核杆菌的克星。 研究进展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微生物制药工业生产的特点是利用某种微生物以“纯种状态”,也就是不仅“种子”要优而且只能是一种,如其它菌种进来即为杂菌。对固定产品来说,一定按工艺有它最合适的“饭”—培养基,来供它生长。培养基的成分不能随意更改,一个菌种在同样的发酵培养基中,因为只少了或多了某个成分,发酵的成品就完全不同。如金色链霉菌在含氯的培养基中可形成金霉素,而在没有氯化物或在培养基中加入抑制生成氯化的物质,就产生四环素。药物生产菌投入发酵罐生产,必须经过种子的扩大制备。从保存的菌种斜面移接到摇瓶培养,长好的摇瓶种子接入培养量大的种子罐中,生长好后可接入发酵罐中培养。不同的发酵规模亦有不同的发酵罐,如10吨、30吨、50吨、100吨,甚至更大的罐。 微生物制药的广阔前景微生物制药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在世界各国卫生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欧美日等国已不同程度地制定了今后几十年内用生物过程取代化学过程的战略计划,可以看出工业微生物技术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地位。如胰岛素、氨基酸、牛痘等微生物制药技术成熟发展的产物。21世纪初在微生物制药领域中,宝曲这一科研成果成为利用微生物制药成功的典范,尤其是在心脑血管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社会以追求绿色高科技,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随着能源日益稀缺传统医药发展瓶颈日趋严重,微生物制药将在医疗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图书信息书名:微生物制药 图书编号:442808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定价:45.0 ISBN:750254105 作者:吴剑波 出版日期:2002-12-01 版次:1 开本:大16开 简介: 本书是一本全面论述微生物药物研究、开发、生产的技术图书。详细介绍了从药物产生菌的分离、筛选,菌种改良、保藏,到微生物药物的筛选、生物合成、发酵工艺、费力鉴别各个环节,内容丰富完整,强调生物技术与药物的结合;理论基础与技术要点互相补充,既提供了基本的知识系统,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介绍了微生物产生的活性物质的结构和生活活性,其内容丰富、紧跟技术进展,对微生物新药的研发极具参考价值。本书由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资深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编写,收集了国内外微生物药物研究的进展,并结合我国的研究经验和成果,是一本理论与技术兼备的使用技术专著。可供从事微生物药物、其他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和生产的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生物技术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使用和参考。 目录: 第1章 微生物药物的产生菌 1.1 药物的产生菌 1.2 新药产生菌的分离 1.3 新微生物药物的筛选 第2章 微生物药物产生菌和菌种改良 2.1 微生物药物产生菌的遗传、变异与菌种改良 2.2 自然选育 2.3 诱变育种 2.4 杂交育种 2.5 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菌种 第3章 微生物药物产生菌的保藏 3.1 菌种保藏的目的 3.2 菌种保藏的原理 3.3 菌种保藏的各种方法 3.4 各类微生物的保藏法 3.5 菌种的退化与复壮 第4章 微生物药物的生物合成 4.1 微生物的代谢 4.2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基本特征 4.3 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的基本途径 4.4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4.5 研究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机理的主要方法 4.6 几种重要的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第5章 微生物药物的发酵工艺学 5.1 微生物药物发酵概况 5.2 培养基 5.3 灭菌 5.4 种子培养 5.5 发酵控制 5.6 发酵过程的放大 5.7 几种重要抗生素的发酵工艺 5.8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 第6章 微生物药物的分离、精制和鉴别 6.1 微生物药物的分离提取 6.2 微生物药物的精制 6.3 微生物药物的鉴别和结构测定 6.4 微生物药物的提取精制工艺 第7章 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 7.1 抗微生物感染的生素 7.2 抗种瘤抗生素 7.3 微生物产生的酶抑制剂 7.4 微生物产生的受体拮抗剂 7.5 微生物产生的免疫调节剂 7.6 微生物产生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