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艾里克·克莱伯 |
释义 | ErichKleiber 艾里克·克莱伯生于维也纳,受教于布拉格,从1923到1934年他担任柏林国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二十年代欧洲的经济萧条并未动摇音乐在欧洲的地位,1925年,艾里克指挥了贝尔格《沃采克》(“Wozzeck”)的世界首演;与此相比,他在战后的指挥倒是显得保守了许多。 个人简介1934年,艾里克·克莱伯因指挥贝尔格的交响作品《璐璐》的首演而遭到了纳粹政府的责难, 他在当年的11月辞去了柏林国家歌剧院的总监职务。1935年,艾里克移民去了阿根廷,四年以后加入了阿根廷国籍,在13年里他成了拉丁美洲最具影响的指挥。在1945-46期间,托斯卡尼尼盛邀他到美国指挥NBC交响乐团;在1948年,他又返回欧洲,作为客座指挥在许多城市进行了巡演。1954年,他就任东德柏林国家歌剧院(原柏林国家歌剧院)的指挥,然而他又看不惯当时东德当局的官僚作风,一年后就辞去了所任的职务。他同其它乐团合作,在阿姆斯特丹大会堂为Decca/London录制了许多作品。艾里克·克莱伯逝世于1956年,那天正好是莫扎特的诞辰,就在这不久前,他同维也纳爱乐合作,采用立体声技术录制了两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LenozzediFigaro")和《玫瑰骑士》("DerRosenkavalier")。我们可以看到,艾里克在这时已经不只为“Telefunken”商标进行录音了。艾里克·克莱伯指挥的具有维也纳风味的作品,如JosefLanner的DieSchanbrunner华尔兹、约翰·施特劳斯的“加速”华尔兹和Fledermaus序曲以及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华尔兹,总是表现得迷人可爱、引人入胜。在Nikolai的那部序曲的开始部分,艾里克的表现虽然少了一点诗意,但整部作品体现出的依然是门德尔松式的技法。在Reznicek的“DonnaDiana”序曲的尾声部分,艾里克要求整个乐队跟从于他手中的速度,乐曲完全按照他的意志在行进。斯特拉文斯基的《烟火》从诞生到艾里克1934年6月对其进行录音,还不到25个年头,并且很明显,它也不是柏林爱乐的保留曲目。因此,事实上,艾里克的录音显得相当得喧杂,特别是听了小征泽尔和芝加哥交响乐团的版本以后更是如此。 作品简介管弦乐精品——贝多芬、柏辽兹、约翰·施特劳斯、理查·施特劳斯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柏林爱乐乐团 指挥:艾里克·克莱伯 录音:1930-1934 编号:TeldecTelefunkenLegacy3984-28407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很明显带有15、16世纪德国音乐诗歌的风格。在Decca/London的录音目录中,艾里克·克莱伯在战后为其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依然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冷静、大格局的完美演出,已经成了艾里克的注册商标。艾里克手下的柏辽兹显得有点古怪,在Cellini序曲中,他毫无疑问地故意束缚了主题,而极力要表现出副题形象。从没有听过象他这样的演出,不知道法国人在听了以后能不能辨认出这是柏辽兹的作品。在这首曲子中,柏林爱乐的演奏也因此听起来与他们原先的风格大相径庭。另外,《浮士德》中的拉科齐进行曲演奏得有点急促,让人有喘不过气的感觉;而斯特拉文斯基《烟火》的演奏相当出色,到现在依然列在Telefunken的优秀录音目录之中。 这张CD,Teldec公司使用的包装与sony公司出版的MasterworksHeritage系列的硬纸板包装相似,并在包装中加入了相当漂亮的曲目介绍说明书。这张CD中录音最晚的要数《玫瑰骑士》,它录制于艾里克离开柏林国家歌剧院的两个月之前。 生不逢时1929年,有一张极为脍炙人口,叫人印象深刻的照片:五巨头,当时指挥界最重要的五位大师,包括了华尔特、托斯卡尼尼、克伦培勒、福特万格勒以及艾里克.克莱巴。在这五位中,艾里克.克莱巴名声稍逊,但是这并不表示他的音乐艺术低于其他四人。事实上,在资深乐迷的心目中,老克莱巴的指挥演出往往是第一选择。他唯一可惜的,和托斯卡尼尼与福特万格勒一样,没有赶上立体声录音,否则今日他的地位更不只是“卡洛斯的父亲”、“神秘的大指挥家”而已,甚至可能超过华尔特在录音史上的诠释记录。 遗憾离世在立体声录音以前,所有大师级指挥家都是在歌剧院历练而成,艾里克也不例外。早年他游走于各大歌剧院中,慢慢的才有机会接触一些大型乐团,比方像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等。二次大战期间为了抗议纳粹干预艺术活动,遂离开了德国,转往阿根廷,直到大战结束后才又回到欧洲。彼时的他已是名满天下,陆陆续续接到巡回演出的邀约。而艾里克最后竟然是在即将带领维也纳爱乐进行世界巡回前夕过世,令人不胜欷吁。 人物评价艾里克可以说是当代最严厉的完美主义者,他寻求再生与原作毫厘不差的音乐,即使是再熟练不的作品,他也要重新研究,并要求无论是演唱家或是演奏者都必须要精确的按照乐谱指示演出。他的名言是:“有两种指挥会危害好的演奏:一是公式化,另一种就是过于即兴化。”“当我指挥时,是以心、感情及对作品的崇敬进行演奏,其他皆是次要的。”也就因此,艾里克的演奏富于人性、魄力与热情。由于他对原谱有著近乎崇敬的心态,在排练时,他总是细心的为团员解析作品的含意,其解释简洁、机智并能抓住要点。准备歌剧时,他要求每位团员一人一本脚本。不过,他不是个练到天昏地暗的马勒派,非到不得已绝不多练。演出时,也绝对避免向听众传递兴奋及高潮的讯息,甚至还要求乐师们也不可流露出自己感受到的激情。冷静、大格局的完美演出,就成了艾里克的注册商标。 艾里克擅长表现莫札特与贝多芬,不过对巴哈与布拉姆斯不感兴趣,布鲁克纳与马勒则随著年事渐高而逐渐从他的曲目清单中消失,然而他却很热心的倡导现代音乐。尤其艾里克的贝多芬,可以说是显示他与温加特纳一贯的气息。他与Decca、维也纳爱乐合作过两次第三号『英雄』,是他本人较认可的录音,不过第二次的演奏他不同意出版,因为他不满意。艾里克自己尤其喜爱第二乐章,甚至深深为其所感动,在演奏完后大哭一场。 公认伟大乐评家公认艾里克最伟大的唱片,是与大会堂管弦合作的贝多芬第五,咸认是当代最出色的交响曲演出,一直到1975年卡洛斯的录音出现后才被超越。他的录音主要是由Decca唱片公司出版,主要包括莫札特第四十号、贝多芬第三、五、六、七、九号,柴可夫斯基与『玫瑰骑士』、『费加洛婚礼』、『费黛里奥』、『蝙蝠』等。他为了精确的呈示出歌剧中对白的部份,因此特别注重歌手与乐团的平衡,这些歌剧演出都体现了他精奥微妙的风格,高水准的演出,令人爱不释手,也是乐迷们的珍贵宝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