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镇之
释义

1.南朝历史人物

[南朝宋]王镇之(357—422),字伯重,琅邪临沂人,征士弘之兄也。曾祖暠,晋骠骑将军。祖耆之,中书郎。父随之,上虞令。镇之初为琅邪王卫军行参军,出补剡、上虞令,并有能名。内史谢輶请为山阴令,复有殊绩。迁卫军参军,本国郎中令,加宁朔将军。桓玄辅晋,以为大将军录事参军。时三吴饥荒,遣镇之衔命赈恤,而会稽内史王愉不奉符旨,镇之依事纠奏。愉子绥,玄之外甥,当时贵盛,镇之为所排抑,以母老求补安成太守。及玄败,玄将苻宏寇乱郡境,镇之拒战弥年,子弟五人,并临阵见杀。母忧去职,在官清洁,妻子无以自给,乃弃家致丧还上虞旧基。毕,为子标之求安复令,随子之官。服阕,为征西道规司马、南平太守。徐道覆逼江陵,加镇之建威将军,统檀道济、到彦之等讨道覆,以不经将帅,固辞,不见听。既而前军失利,白衣领职,寻复本官。以讨道覆功,封华容县五等男,征廷尉。晋穆帝何皇后山陵,领将作大匠。迁御史中丞,秉正不挠,百僚惮之。宋书出为使持节、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高祖谓人曰:“王镇之少著清绩,必将继美吴隐之。岭南之弊,非此不康也。”在镇不受俸禄,萧然无所营。去官之日,不异始至。高祖初建相国府,以为谘议参军,领录事。善于吏职,严而不残。迁宋台祠部尚书。高祖践阼,镇之以脚患自陈,出为辅国将军、琅邪太守,迁宣训卫尉,领本州大中正。永初三年,卒官,时年六十六。弟弘之,在《隐逸传》。

2. 艺术人物

王镇之,1945年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吉林省蛟河市人。幼时即爱看流浪的地方戏艺人演出的野台戏、二人转。十岁上就自己跑去拜来她家乡演出的评剧艺人白艳芳为师。《井台会.李三娘打水》是她的开坯子戏,道具水桶比她高,师傅为她特制个小水桶,才挑得有情有趣,于是声誉鹊起,人称“十岁红”。1955年小镇之参加了建平县评剧团,1957年被保送到辽宁艺术干部学校(省戏校前身)学习,受业于金开芳、菊桂芳、黄晶、李桂荣等评剧前辈。1960年毕业后留省戏校实验剧团,1972年调入沈阳评剧院。 王镇之曾得到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等的指点,近年列入表演艺术家花淑兰的门墙,成为花派高足。她擅演雍容华贵的大家闺秀,如《墙头马上》的李倩君、《女驸马》的公主;富有喜剧性格色彩的丫环、村姑,如《借妻》的王翠娥、《梅香》的梅香、《三女除霸》的张春莲;命途坎坷的地层不幸妇女,如《哑女告状》的掌上珠、《半把剪刀》的陈金娥、《杜十娘》的杜十娘等。

王镇之的嗓音响亮甜脆,底气足,腔圆韵醇,重在以声传情,尤长于高腔抒情,颇得乃师花淑兰得真传。花淑兰亲授的《半把剪刀》中“寻子”一大段唱调式的变化、板类的转换、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徐疾都掌握得层次竟然。一串“害得我……”排比句似疾风飞卷,四环顿挫,曲曲传出陈金娥深悲巨痛。末尾得哭迷子甩腔中一个“咳”字唱得一波数折,婉曲悲怨,催人泪下。在唱腔上,王镇之得演唱既继承传统唱法,又不拘泥于程式,而能根据人物情绪节奏,灵活变化行腔得起伏和旋律。如《相思树-青陵台》一折运用了“大悲调”表达被囚禁宫中的贞夫见到丈夫韩凭的痛楚之情。处理得若唱若白,如泣如诉。高昂处,响如裂帛;低回处,气如游丝,既有力度,又充满悲戚感。戏中她的扮相俊美,姿媚跃出,声容并茂,做派中节合度,做工细腻,作戏认真,率中有美。如《杜十娘-船头》一场,先用探身偷窥体现杜十娘对李甲的关心,再用凭窗外眺,给李甲披衣表达对李甲的挚爱。当知悉被李甲出卖,她运用一组急速上翻弧形水袖动作,鲜明有力地揭示了杜十娘悔恨交加的复杂心境。她的念白也很有功夫,字清声纯,富于乐感。《半把剪刀-刑场》中“民妇陈金娥因我卖身葬母”一大段念白多达百余句,她念的感觉利索,如珠走盘,一气呵成,观众都屏息静听,牵魂动魄。王镇之虚心好学,爱阅览文学名著、看电视、听轻音乐,为的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她多年来一直坚持演出,还经常下乡为农民服务,有时一天连演三场戏。她多次进关巡回演出,1984年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哑女告状》一炮而红,场场爆满,仅“行路”一折就博得观众12次彩声。一位老天津戏迷连看五场,观众的贺信雪片似的向她飞来。王镇之多次荣获省、市文化系统技术表演赛优秀表演奖,中国唱片社出版的唱段集锦盒式带收录了她的唱段。她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