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元林 |
释义 | 1、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元林 性别: 男 籍贯: 陕西大荔县 民族:汉 党派:中共 职称:教授 博导 学习经历: 1986-1990年,陕西师大历史系本科本科 1993-1996年,陕西师大历史地理所硕士 1996-1999年,陕西师大历史地理所博士 工作经历: 1990-1993年,陕西大荔县朝邑中学学习 1993年-至今,暨大历史系任教 研究方向: 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学 主要论文: 《三至六世纪广州城市的形成与海上丝路的发展》,《古今农业论丛》2003年11月; 《明代初期广东贡舶贸易港口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1期。 《唐开元后的梅关道与中外商贸交流》,《暨南学报》2004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4年3期〉; 《从徐闻、合浦到广州对外贸易港口的变迁》,《岭南文史》2002年增刊 《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演变的特点》,《暨南学报》2001年4期; 《宋末李竹隐海外讲学新探》,《烟台大学学报》2003年2期。 《闽南侨乡寻根旅游之探讨》(第二作者),《人文地理》2003年6期; 《清一口通商时期中暹贸易中的潮州籍华侨》(第一作者)《东南亚研究》2004年5期; 《明清潮州粮食供给地区与路线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1期; 《明清海南妈祖信仰地理研究》(第一作者),《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4期; 《两汉合浦、徐闻与南海丝路》,《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4期; 《浅议巴蜀文化的地域差异》,《陕西师大学报》2000年第4期; 《明清洛河下游河道变迁》,《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3期; 《北洛水源头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4期。 《明清西安城引水及河流上源环境保护史略》,《人文杂志》2001年1期。 《漆沮水考》,《唐都学刊》2001年2期。 《沙苑的历史变迁》,《人文杂志》2001年4期。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腹地塬面的变迁》,《西北环境变迁与社会发展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1年8月。 《历史时期关中东部河道变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1期。 《秦横浦关考》,《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明兴化府学陈锭墓志铭考》(第一作者),《榆林学院学报》2003年4期; 《六世纪以前黄土高原泾洛流域河道变迁》,《暨南史学》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明代西樵四书院与南海士大夫集团》(第一作者),《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2期;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历史教学》2004年第10期; 承担课题: 主持完成广东省教育厅课题:海上丝绸之路与广东沿海外贸港口的历史地理研究,2001年; 主持完成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南海神庙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2003年; 主持完成暨大社科重点青年课题近代侨乡文化研究,2003年; 参与完成农业部重点项目《中国农业通史》(隋唐五代卷)第一章,2004年; 主持完成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2004年项目:《岭海名胜记》与郭棐研究; 目前主持广东省哲社课题:内联外接:岭南港口、腹地与中外交通关系研究,3万元; 目前主持教育部项目:南岭交通走廊与四省毗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4万元; 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正祀与地方民间信仰互动研究——宋以后海洋神灵的地域分布与社会空间, 10万元; 2、山西静乐县双路乡卫生防疫员简介王元林,男,山西静乐县双路乡卫生防疫员。37年间,王元林为全乡15个村的孩子接种疫苗20万人次,实现了规范接种、安全接种,100%完成国家强制免疫。其间,没发生一起基础免疫传染病、一起接种纠纷。王元林先后获得省级“计划免疫先进个人”、“法定传染病报告先进个人”、“免疫规划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2010年,山西省卫生厅授予他“卫生防疫楷模”荣誉称号。 人物特写初中毕业后,王元林选择了在县卫校读书。1973年毕业返乡后,他成了全县第一代乡村防疫员 起初,大山里的人不大明白,自家孩子没病,为啥要挨那一针,还吃那些红红绿绿的药丸丸?王元林只能一趟趟地找上门,一家家地做工作。兰家山村的赵桃娥是个聋哑人,家里3个孩子都到了接种疫苗的年龄。王元林几次上门,任凭怎么说、怎么比划都不行。好不容易请人帮忙用哑语把道理说清了,可赵家又拿不出钱来接种。王元林二话没说,自己垫钱给3个孩子打上了疫苗。王元林每到一村,总要打听谁家快生孩子了,谁家刚生了孩子。一有新生儿的消息,他就立即上门,为孩子建起健康档案。春去秋来,看着王元林一趟趟地跑,听着王元林一回回地说,乡亲们明白了:“这疫苗,谁打上,对谁好。”为了不漏掉一个孩子,王元林走遍山乡,风雨无阻。去年春节刚过,大雪纷飞,正好李天亮家的新生儿到了接种期。王元林背起药箱,深一脚浅一脚地直奔10多里外的南黄苇村。两个多小时后,当满身是雪的王元林撩开李家土窑洞的门帘时,李天亮惊诧地说:“这么大的雪你还来?”王元林却答:“这么大的事,我怎能不来?” 一次出诊的路上,天忽降大雨。坡陡路滑,王元林左膝盖重重磕在石头上。他挣扎着爬起来,一瘸一拐坚持走到大山深处完成接种。他的左腿从此落下毛病,不能弯、蹲不下,天一凉就疼。跑山路最费的是鞋,王元林每年要穿坏老伴亲手做的七八双布鞋,布胶鞋一年也得两三双。他说:“苦点累点不怕,就怕误了娃娃。”为保证疫苗安全有效,王元林常年养成两个习惯:不管多远的路,他从不在外过夜,以保证便携式疫苗箱维持正常的低温;一进家门,不管白天黑夜,首先要按一下房灯开关,看是否停电。一旦停电,他就立即将冰模板一个个挪到冰箱冷藏室,以确保疫苗质量。王元林说:“一个细节把握不好,就会出大事。” 王元林出门喜欢穿4个兜的中山装,兜里总装着几个64开大小的本子。在他家一个纸箱里,这样的“小本本”有几十个。“小本本”上详细记录着孩子的名字、所在村庄、父母姓名、出生年月日,曾经接种的时间、疫苗名称,还有每次疫苗的批号、日期、产地和生产日期。每个月,王元林都要根据“小本本”自行设计一张“疫苗接种行程表”,哪天去哪几个村、哪个村有几个孩子需要接种,都做了标注,一个都不漏。王元林生活中,一切都围着疫苗转。一次,王元林高烧39摄氏度,人躺在床上,心里却想着10里外的砚湾村,那里有个孩子等着接种。“接种疫苗有规程,不能错过周期”,他给自己打了退烧针,就头顶烈日出门了。今年春节,狼儿沟村老赵带着1岁多的孙子回乡过年,正月初八就要返城。初七一大早,王元林冒着刺骨的寒风来到18里外的狼儿沟村。看到王元林冻得发僵,老赵心疼地说,“晚打一针不要紧!”王元林却说:“接种晚了,惹上些病,我可就害了你们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