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永恩 |
释义 | 人物简介王永恩,女,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1972年出生,先后于1995年、2001年、2005年在中央戏剧学院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1995年7月至今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 所授课程:《中国戏曲史》、《外国戏剧》、《中国话剧》、《阅读与鉴赏》、《中国古代曲论》、《外国文学史》、《明清剧作家研究》 研究方向:戏曲史论、中外戏剧 论文著作:1、 发表的学术论文: (1)、《笃于其性,发于其情——论孟称舜的真情观》,《戏曲艺术》2001年1期; (2)、《孟称舜的人物塑造论》,《戏曲艺术》2001年4期; (3)、《孟称舜的语言、曲风论》,《戏曲艺术》2001年4期; (4)、《梅兰芳的古装新戏》,《中华文化画报》2004年10期; (5)、《歌尽桃花扇底风——20世纪初京剧的变化》,《中华文化画报》2004年10期; (6)、《从晚明戏曲作品中看社会婚恋观念的嬗变》,《戏曲艺术》2004年4期; (7)、《明清戏曲作品中才子形象成因初探》,《戏剧》2004年4期; (8)、《中国戏曲与女性》,《戏曲艺术》2005年4期; (9)、《浅析明末清初戏曲作品中的女杰形象》,《戏曲艺术》2005年4期; (10)、《浅析明末清初戏曲作品中的贞女形象》,《大戏剧论坛》第3辑,中国传媒大学 版社; (11)、《明末清初戏曲作品中的才女形象初探》,《戏剧艺术》2006年3期; (12)、《重合的意义:试论〈牡丹亭〉对晚明戏曲小青题材的影响》,《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3期; (13)、《承袭与突破——明清才子佳人剧基本特征论》,《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2期; (14)、《江南青楼文化与明末清初士子娼妓剧的兴盛》,《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 期; (15)、《人生自是有情痴——杜丽娘形象再读》,《国戏文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月; (16)、《论明末清初剧作家的“佳人”情结》,《求是学刊》2008年4期; (17)、《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俄罗斯文艺》2008年4期; (18)、《此岸和彼岸——契诃夫与曹禺剧作主题之比较》,《俄罗斯文艺》2009年3期; (19)、《色戒·情理·对抗——从题材的演变看“白蛇故事”主题的变迁及意义》,《戏曲艺术》2009年3期; (20)、《戏文系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研究》,《戏曲教育新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9月; (21)、《上海新式舞台的出现与海派京剧的确立》,《大戏剧论坛》第4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2)、《沉重的镜像——评俄罗斯戏剧<潜在的支出>》,《俄罗斯文艺》2010年3期; (23)、《论观众接受视阈中的戏剧创作》,《文化艺术研究》2010年2期; (24)、《已得其致,未尽其神——论吴炳剧作对<牡丹亭>的继承、发展和弱化》,《汤显祖研究通讯》2010年2期; (25)、《世间何物似情浓——曹禺剧作中的“情”》,《艺术学界》第5辑,2011年6月 2、著作 (1)、《明末清初戏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专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2)、《戏海飞鸿》(合著),撰写《人物篇·掌故篇》,学苑出版社2005年出版。 科研项目: 1、独立承担的项目 (1)《明末清初戏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北京市教委项目,SM200510049006,已完成; (2)《明清才子佳人剧研究》,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资助项目,20090450719,已完成; (3)《古典戏曲剧目的改编演出研究》,北京市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项目,2010D005011000001,正在进行; (4)《都市文化视野中的海派京剧(1843-1949)》,北京市教委项目,正在进行。 2、参与的项目 (1)1999年—2001年,参加由中央戏剧学院麻国钧教授主持的文化部项目《东方戏剧研究》,负责东南亚戏剧部分; (2)2008年,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持的国家重点项目《昆曲大典》,点校明代吴炳的剧本《疗妒羹》、明人何良俊的《曲论》和明人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共计8.2万字; (3)2010年,参加由中国戏曲学院谢柏梁教授主持的北京市教委项目《明代戏曲资源包》,承担了大部分工作; (4)2010——2013年,参加由中央戏剧学院麻国钧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项目《东方戏剧年表》,负责明清戏曲部分; (5)2010年——2013年,参加由上海戏剧学院叶长海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华戏剧通史》。 主要荣誉:2010年获北京市组织部优秀人才培养资助; 2010年中国戏曲学院“三育人”先进; 2005年中国戏曲学院“三育人”先进; 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