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学颜 |
释义 | 起义将领王学颜,又名王仰之,回族,天穆村人,1904年生。7岁入读私塾,17岁考入直隶省立第一中学(今天津三中)。 王学颜1925年“五卅”惨案后投笔从戎,考入冯玉祥将军在张家口主办的西北陆军干部学校,1926年被派到卫队旅先后任排长、连长,又调骑兵师任辎重营营长。1991年,他荣获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金质奖章和证书;多次被民革天津市委会评为模范党员。 简介《天津日报》-2006.7.13-第32版 1929年2月入河北军事政治学校(中央军校)炮兵科学习,翌年毕业。时值冯(玉祥)阎(锡山)联合讨蒋(介石),爆发陇海战役,王学颜奉冯玉祥电令急赴洛阳、陕西等地招募新兵,并任补充团团长。因战事失利,冯下野,部队被蒋改编,王学颜随十三路军总指挥石友三转移到河北省顺德任干部学校教官,遂调任第六师十八旅隋长仲部任参谋长。1931年5月,到江苏骑兵师第一师张华棠部任学生大队队副,11月被编遣回籍。 1932年王学颜出任河北省立第一中学教官,后任南开大学、中学军训教官,得校长张伯苓、李邦翰器重,曾多次带师生到泰山拜会冯玉祥。1935年,张自忠任天津市长,王学颜出任天津市体育训练委员会主任。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学颜随国民党三十八师及天津民众奋起抗击驻津日军,与天津女师学院院长齐壁亭、刘清扬等成立敌后武装,负责军事。8月初,王学颜南下南京,经冯玉祥介绍在中央训练总监部唐生智部任上校部副。南京失守后,到重庆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任上校部副,旋升少将部副,很受张治中部长信任。日本投降后,王学颜任国民党第二十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6年调任十七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年末率部渡黄河进攻解放区,在河南孟县被解放军俘虏,到晋冀鲁豫军区学习2年,遂衔命往蒋管区抓军队,伺机率部起义。 1948年7月王学颜回南京,国民党国防部授予少将部副衔,派到傅作义部陆军第六训练处任少将组长。1949年冬,王学颜奉国民党中央军校校长张耀明电召去成都。当时成都已经四面楚歌,张耀明知道王学颜在解放区学习过,向王询问解放军有关政策,并派王秘密找刘邓大军高树勋联系。当时,刘邓部已转移,未能联系上,后在军校教育长李用中的带领下,与贺龙部十八兵团取得联系,决定全部起义(张耀明于起义前乘机去台湾)。中央军校起义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随营学校,由四川大邑县调到新都,王学颜仍任原职。 1950年王学颜因患咳血症回原籍养病,组织上给予起义证明。病愈后,因家庭负担重,父母年迈,仍留家务农。王学颜参加农业生产劳动30多年,长期在积肥队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王学颜被调到大队纸箱厂做杂工,得到适当照顾,后按大队规定退休。1980年,王学颜当选为北辰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1年加入民革组织,1983年被安排为天津市政协第七届委员,1984年3月至1993年2月连续4届当选为北辰区政协副主席。 社会评价王学颜对工作从不分份内份外,只要对党的事业有利,就主动去做。1996年9月,他被聘为民革北辰区工作委员会名誉主委后,不顾80岁高龄,深入条件较差、经济落后的朱唐庄乡,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分析情况、研究脱贫措施。他利用自己联系面广的优势,或挤公共汽车或步行到市、区有关单位,同民革市委会、市科协、黄埔同学会、农业银行等部门协调,解决资金、设备、原料和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难题,帮助两个乡办企业扭亏为盈,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他还同区农业银行联系,争取到100万元贷款,帮助天穆镇建起牛羊屠宰厂;通过找有关部门,多方疏通关系,使清真寺沐浴室长期被街道占用问题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由他亲自主持或协助,先后办起高级英语翻译阅读培训班、北京函授大学辅导班、工业会计学习班、企业管理合同法班、满工作负荷培训班、钳工学习班、裁剪缝纫学习班等十几个学习班或培训班,培训学员750余人次,使职工文化、技术素质得到提高,大多数成为工作岗位上的骨干。他把学员交纳的学费全部用在租教室、聘教师及教学管理方面,自己从不取分文,被民革市委会的领导称为“武训式”的办学典型。对此,王学颜深有感触地说:“自古以来,兴学办教育就是功德无量的义举。在新时期,培养人才是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从中为自己捞好处是耻辱的。”临终前,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积蓄下的2000元钱捐给了民族教育事业。 爱国情怀王学颜时刻关心祖国的统一事业,经常给台湾岛内外的黄埔同学写信,介绍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劝导他们为祖国早日统一多做工作。这位9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躺在病榻上,紧紧握着前去看望他的区领导的手说:“我虽然‘无常’了,衷心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祖国早日统一。” 1999年,因癌症去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