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宪墓
释义

古迹介绍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柏松山村西百墓山上。相传,山周围有汉墓百余座,故山俗称“百墓山”。其中有近年来发现的一座墓葬,为全石结构中型汉代画像石室墓。墓室完整,葬品已早年被盗。南北长近9米,东西宽6米,高近3米。墓门向东,分前室、后室和左右耳室几部分,后室外有回廊。画像内容主要分布在前室和左右耳室上。内容有谒拜图、乐舞图、丰收图、白虎、方相氏和五铢钱币等。运用浅浮雕和平面线刻两种雕刻技法。前室中间石柱上刻有“此人马皆食大仓”八隶字。百墓山汉墓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介绍

王宪 明中期大臣。字维纲。东平人。弘治三年举进士,历任阜平、滑县知县,入京为御史。正德初年,任大理寺丞,升右佥都御史,清理甘肃屯田。回京升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以御敌有功,得世萌棉衣百户。继为户部右侍郎,巡抚陕西,入为兵部右侍郎。武宗南征朱宸濠时,受命率户、兵、工三部官员各1人督理军饷。回师后,任兵部尚书。世宗即位后,被给事中史道弹劾罢职。嘉靖四年(1525年),受廷推为三边总制,御敌有功,加太子太保,再萌子1人。后改任南京兵部尚书,不久入京为左都御史。朔州告急,廷推为宣、大总督,不肯前往,受劾罢职。不久,世宗复念及,召为兵部尚书。大同士兵哗变,主张诛首恶,其余遣散,而张聪和刘源清力主用兵。因久攻不下,刘源清获罪,遂赦免哗变士卒罪,事情得平息。数年后,以年老辞归,死后赠官少保,谥"康毅"。

后世孙王庆祯摘录:

明代兵部尚书王宪墓位于梯门乡梯门村西荆山前的山坡上,居于东王林西北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宪墓,今存封土堆高1.5米,宽6.5米。墓前有立于明代嘉靖19年的墓碑一方,墓前神道上有残石门一架(原三架),向南依次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均形象高大,雕刻精美。其中石人(倒地)高近3米,仅头冠就高1米,为文官武将,仪态威严。这些石像是研究明代官宦丧葬制度的珍贵实料。南端还有华表一对,高近5米,上置石猴。据光绪版《东平州志》载,王宪墓是在嘉靖19年修建的,“有神道碑”,原高大的神道碑和林墙惜在“文革”中被毁。

王宪,字维刚,山东东平梯门人,《明史》有传,是东平一带有名的“东平四尚书”之一。他于弘治3年中进士,历阜平、滑县知县、大理寺丞、右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他奉旨巡抚辽东,在应州抗敌有功,封户部右侍郎,赐其子锦衣世百户;又改抚陕西,回朝改任兵部右侍郎;后因平盗乱有功,又赐锦衣。武宗朱厚照南征时,令王宪率兵、户、工三部各一人,督理军储,凯旋归来升为兵部尚书。

嘉靖4年,朝廷任命王宪为三边总制,治御边境,得到官兵的拥护。当时,吉襄率数万人渡过黄河,从石臼堆侵入内地。王宪调兵遣将,让总兵官郑通卿、杭雄、赵瑛等分兵占要地,设好埋伏,又派都指挥卜云迂绕敌后,切断敌人的归路。寇至青羊岭,王宪大旗一挥,大军从四面八方杀向敌军,“五战四捷”,“斩首万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寇大败而去。“帝大喜,加宪太子太保”,又赐宪子锦衣世百户,“至是凡三阴锦衣世百户矣。”

不久,“帝追念宪,召为兵部尚书”。当时,军事管理较乱,以军功而论,有生擒、斩首、殿后、奇功、头功等,但多有滥冒。王宪进行了改革,“定军功袭替格”,又请立京营分伍操练之法,还上书平定犬戎和边防事宜,“帝皆嘉纳”,“诏著之《会典》”一书,遂为成式。嘉靖13年,加封王宪“柱国太子太保”。

“大同兵变”之时,王宪认为“首乱当诛,余宜遣散”,但大学士张孚敬和总督刘源清坚持用兵,结果大同屡攻不下,“北寇又内侵”,王宪又奏前议,“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遂从宪议,“乱亦平定”。

王宪老时告官,数年后卒,赠少保谥康毅,明世宗朱厚聪下谕致祭:“卿以高年凤望,台省元老,出入累朝,险平一致,嘉名茂绩,简在朕心……”。

王宪子王汝孝,嘉靖丙戍进士,官至河南右布政使、顺天巡扶,驻守蓟州时战功显赫。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为官清廉,“历履南北皆有声迹。”他与其父王宪被后人赞为“父子二进士”,为一时之佳话。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