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人潮
释义

王人潮,土壤学专家。长期从事土壤教学和科研工作。较早从事农业遥感和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提出了“以磷增氮”(栽培豆科绿肥)为主的综合改良措施;推动了浙江省的低产田改良工作;针对农业生产中盲目施肥和偏施氮肥的倾向,提出了“综合诊断施肥技术”和“诊断施肥法”;拟定了浙江省土壤分类系统方案;在浙江农业大学创办了土地管理与应用化学两个专业,为该校的教育改革作出了贡献。

简介

基本信息

王人潮,又名祖文。浙江省东阳市画水镇王坎头二村人。

1931年5月生。1957年南京农学院毕业。历任浙江省农科院土壤研究室主任、浙江农业大学科研处处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科工委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地学部评委、中国环境遥感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土壤普查科学技术顾问,《浙江农业大学学报》主编、《遥感应用》主编、《浙江农业学报》副主编、《科技通报》副主任,浙江省科协常委、浙江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

介绍

长期致力于土壤地理和土地资源、作物营养与土壤诊断研究。70年代末,在国内率先开展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曾主持国家攻关、国家基金、国际协作和生产应用课题等几十项研究,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多项。发表学术论著近200篇(本)。创建了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在全国农业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1987年浙江省授予“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德国Dresden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和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提名为1999年有效院士候选人。

个人简历

1931年5月31日 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画溪镇王坎头村。

1953-1957年 在南京农学院(现为南京农业大学)学习。

1957-1960年 在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任土壤组副组长。

1960-1965年 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土壤室主任。

1965-1978年 任浙江农业大学助教。

1978-1983年 任浙江农业大学讲师、教研室副主任。

1983-1986年 任浙江农业大学副教授、副系主任、校科研处长等。

生平介绍

王人潮,字祖文,1931年5月31日生于浙江省东阳县(今东阳市)画溪镇王坎头村的一个刚兴起又因父亲早逝而破落的乡绅家庭。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农家妇女。扶养4个小孩,吃尽了封建势力压迫之苦。王人潮自幼比较聪明,6岁上小学,因经济拮据,两次辍学在家务农。1944年小学毕业再次辍学务农,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在沦陷期间,亲眼目睹和深受亡国之苦。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他考入义乌初级中学,三年初中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自幼憎恨封建社会,特恨以强欺弱,养成艰苦劳动、为人正直和爱国主义思想。毕业后,因无力继续升学而从事小学教师工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建设急需大量人才。1952年他以高二程度的同等学历考入杭州宗文中学,1953年抱着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的朴素感情以第一志愿考入南京农学院。1957年,他被分配到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土壤肥料系工作。1958年到浙江省衢县蹲点,开展低产田调查研究与改良试验,通过大田改良试验取得成功,推动了1960年全省低产田改良运动。

科学研究

1960年浙江农学院与浙江农科所合并,分别改名为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王人潮担任土壤肥料研究所土壤研究室主任,主持浙江省低丘红壤改良和深耕改土等研究工作,同时担任普通土壤学和土壤肥料学的讲课任务。1965年校院分开,留在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任教,主持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并参与全国高校教材统编工作,同时开展土壤分类以及航片土壤调查与制图等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深入农村跑遍浙江省重点低产区,最后以富阳县为试验基地,与农民同吃、同劳动。特别是1972年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治疗后仍弯腰困难行走不便,但他坚持蹲点试验,为农技人员和农民讲课数十次,做出高产样板,深受政府的重视和农民的欢迎与爱护。1979年王人潮以敏锐的学术思想认识到卫星遥感在创建现代化农业中的作用,主持农业部首批下达的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主持水稻遥感估产等国家重点和攻关课题,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建立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学科作出了贡献。1983年晋升副教授,担任副系主任和中国土壤学会第五届理事,1984年任校科研处长和《浙江农业大学学报》主编;1986年破格晋升教授,1988-1993年担任系主任和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社会兼职20多个,主要有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四、五、六届常务委员(1986-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学部第四、五、六届评审组成员(1992-1997年);中国环境遥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理事;1997年受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论著

1 王人潮等.《早稻省肥高产栽培及其诊断技术研究》(Ⅰ、Ⅱ).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1(2):23~32,32~40

2 王人潮.《水稻营养综合诊断及其应用》.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 王人潮等.《运用遥感资料对土壤调查制图技术进行更新研究》.见:高校遥感中心论文集.北京:万国科学出版社,1991:135~138

4 王人潮等.《水稻遥感估产的农学机理研究》(Ⅰ、Ⅱ、Ⅲ).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3(Sup):7~14,15~22,23~29

5 王人潮等.《水稻单产遥感估测建模研究》.遥感学报.1998(2),等等 。

主要贡献

王人潮曾主持过金衢盆地河谷畈、杭嘉湖平原的圩荡田和低丘红壤的改良研究工作,都取得了很好效果。1958年,他在主持浙江省第一次土壤普查衢县试点的基础上,开展由副省长挂名的衢县低产田调查研究与改良试验。他跑遍了衢县的山地丘陵与平原。查清造成低产土壤的主要原因是土壤肥力水平低、耕层浅薄、滞水成涝、严重缺磷耕作粗放等。他选择衢县产量最低的千塘畈作为改良试验区,采取“以磷增氮”(栽培豆科绿肥)为主的开沟排水、深耕改土、科学施肥、改变耕作制度和选择优良品种等综合改土措施。当年综合试验田的绿肥紫云英产量高达每公顷60000多千克(该畈历年来不能种绿肥紫云英,该县高产稻田的紫云英产量也只有22500千克/公顷左右),水稻一季产量达到7350千克/公顷(当地亩产只有2250~3000千克)。轰动了当地农民和各级领导,特别是向李丰平副省长汇报以后,全省发起“以磷增氮”的低产田改良运动,并指示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组织以俞震豫教授为首的衢县三口畈低产田改良综合试验区,成果影响全国,对浙江省的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王人潮对土壤分类有较深的研究,并有一些新的见解。由他撰写的“关于土壤分类问题——以浙江省土壤分类为例”的系列论文,是浙江省第一个完整的土壤分类系统方案。1978年他参加农业部组编《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工作,具体编写土壤工作分类暂行方案(1979,农业出版社)。他还担任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技术顾问,负责农业部委托在浙江省富阳县(试验基地)举办南方13个省(市)技术骨干培训班。他是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前期技术负责人和组织者。1979年他提出了《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工作分类及其检索表》,对每个土属的主要土种均有举例说明,为浙江省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提供技术基础。浙江省土壤普查成果获1991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被评为全国土壤普查先进工作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