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华秋
释义

王华秋

晚晴老人

王华秋,宁德“晚晴”志愿服务队的队长

在孩子们口中叫着“阿爸”原先是福安家乡话“伯伯”的意思,原先现在有的已经成家的都是叫“老爸”,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在我们心里早就当他是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

王华秋老人的过去可不简单,可以注意到,在王老家的墙上挂满了许多他过去的照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王老,原籍是北京西城区,之前在部队,他当过文书,搞过宣传,任过福州军区体工大队分队长,1981年任宁德地区少年体校校长,1992年离休,在大多数人看来,离退休老人的晚年生活,应该是比较清闲的,但是王华秋却总不闲着,哪里家的孩子有困难,他就伸出援助之手,在王老家位置最为显著的桌子上,桌面上玻璃下压着十几年来他和孩子们的合影,看的出来,在王老这间简陋的三室一厅的家里,温暖了一批又一批在这里住过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家境贫寒,有的失去了父母,有的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到现在为此,自己家里住过多少孩子了,就连王老自己也算不清楚了,

“我脑子里没有传统意义的家,没有 根本没有,那家里自己的孩子自己家的,别人的孩子别人家的。从我母亲开始,教我们都没有这种观点,当年母亲所给予自己的影响,那个时候(她的行为) 不被叫做志愿者,但是本身她就是志愿者。上海(“八一三”)抗战 宋庆龄组织爱国救国妇女十人团,十个人一团,义务地去抢救伤员,去给伤员洗衣服,裹纱布等等。她最早报名当团长在上海,始终是穿全部是“南丁格尔”(护士)的那一套,不需要任何补贴工资,任何都没有,她就那样过的。所以从小熏陶 我们接受的都是一样,帮助别人是应该的,实际上就是互相的,这不算什么帮助。所以他们讲,你收养了几个孩子,我说我一个也没有收养,包括小雪,收养了做什么?”

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两鬓斑白的老人,王华秋先后担任过二十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时间跨度半个多世纪,因为这一项一不占编制,二不拿工资的工作,他成为了很多学生心中的榜样。

晚晴歌咏报告团,是一支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志愿服务队,同样也是王华秋老人倡议下建立起来的,队里的老同志们都已年过七旬,年纪最大的廖顺喜老人,今年甚至已经有87岁的高龄了,但是孩子们却特别喜欢,这群有故事有才艺的老人给他们上课。

“付出的最多是经济上的一点吧,还有传授知识,爱护他们的一点爱心,但是他们反过来给我们(让我们)收获的更多,力量的源泉就是从这里来。”

王华秋跟我们所提到的收获,是他在2005年遭遇一场严重车祸后,所深刻体验到的,当时,他正骑着自行车去给学生上课,一辆突然疾驰而来的面包车,把他重重地撞倒在地上,事故发生后,躺在病床上的王华秋老人,一连数日昏迷不醒。

医生鉴定,颅骨骨折,脑出血,一时间,各地曾受过他帮助的孩子,纷纷赶来探望王华秋老人,许多人甚至连续好几天在病床前看着王老,呼唤着他们的阿爸醒来,上世纪70年代末,王华秋离异后就一直没有再婚,身边无亲生骨肉,可是,床榻前那一声声亲切的阿爸,让他感到无比的欣慰,20多天后,他奇迹般地苏醒了。

“他们说(我)身边没有孩子,(可我身边)孩子最多,就是很亲,都是很亲,有人记得我,说明我还活着,有人还需要我,现在你看天天都有事,说明我活着没白活着,还有用就行了,哪里来的力量呢,孩子们带来的,青春给我的力量,孩子们带来的力量,那这些力量就是我的收获。”

过去,王华秋与孩子们之间,有着太多说不完的感人故事,而现在,老人和孩子之间的真情,依然在不断地传递着,特别是当这种真情有了良性互动,王华秋老人脸上绽放的永远是青春的笑容。

从80年代起,王华秋就开始关心和帮助贫困学子,2005年获得感动宁德下一代十佳个人,2008年获得全国志愿服务贡献奖。

人间重晚晴

记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王华秋

(一)“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毛泽东

王华秋同志,北京西城区人、祖籍山东, 1934年8月8日出生在北京,1949年5月在苏州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青年干部大队;1950年5月入团,1960年5月入党;“文革”后1972年复员任宁德地区少年体育学校校长;1991年10月10日离休后担任过市老体协副秘书长、市关工委校工委主任、爱国主义报告团副团长、团市委少先队顾问、市直学校志愿辅导员、其事迹被收入2007年8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开国将士风云录》一书中。在部队立过二等功两次,三四等功两次,各类嘉奖24次。

2002年至2008年先后被评为省优秀志愿辅导员,省、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省、市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省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省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优秀辅导员,省体育文史工作先进个人。感动宁德下一代十佳个人;2008年后被评为全国志愿服务贡献奖、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奖、改革开放三十年少先队突出贡献奖。

省电视台新闻频道、综合频道“海西志愿者”、公共频道“金秋”和福州市电视台,分别专程来宁德摄制他的专题片《生日》、《老爸》、《晚晴老人》《用爱筑造温馨的家》;宁德电视台摄制《春泥护花》、《欢乐老伯》;《中国火炬》、《中国教育报》、《中国老年报》、《福建日报》、《福建老年报》、《侨乡报》、《闽东日报》、《宁德晚报》、《东南秋色》、《宁德通讯》、《三都潮》等报刊杂志多次报道过他 “孩子王”的事迹。

(二)“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毛泽东

王华秋从1954年5月担任福建省福安县城阳小学校外辅导员57年来先后担任过二十所大、中、小学志愿辅导员。

2004年3月11日在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途中遭遇严重车祸,颅骨骨折,脑血管破裂,昏迷多日。来自海内外各地受他帮助过、辅导过、救济过的老师和同学先后赶来护理,宁德师专的教授、同学,闽东高级技校、财校、工校和蕉城区职专的孩子们连续一个多月,每天24小时在病床前轮流值班,使他在面临死亡挑战最严重的时候,感到了最温暖的爱。

到9月11日,他整整卧床半年,终于死里逃生活了下来。他感动地说:“人间自有真情在,万缕情丝系一身,我一定要尽余生之力回报党和孩子们对我的真爱。”伤愈后他又继续参加市关工委宣讲团和团市委青年志愿者活动,并担任了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2005年1月,他发起组织了离退休老同志“晚晴”关心青少年服务队、“晚晴”歌咏报告团和市、区各院校“同心圆志愿服务队”。

1992年至今,每年清明节,他都应邀在烈士墓前给大、中专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平时无论哪个市、县、乡、镇的大、中、小学的班级或系科,有请必到、有邀即往。近二十年来多次进行了中共党史、红军长征史、宁德革命史、一二九运动、南京大屠杀及理想信念、感恩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弘扬奥运精神等专题歌咏报告会,他报告的特色是形式活泼、内容生动、讲唱结合、效果特好。

多年来,他乐于奉献、尽己所能、见缝插针、拾遗补缺,他是军事体院毕业,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田径协会会员,有体育专长,经常帮助社会和学校组织比赛,担任运动会裁判和现场讲解;他爱好文学,经常在报刊发表作品,多年来始终担任宁德市各大、中专院校文学社顾问,不定期为开设中国文学史和写作知识讲座;他是音乐家协会会员、擅长多种乐器、常为学校和古典诗词谱曲。十多年来无偿为各校学生和在宁德工作的外国友人义务培训口琴、手风琴、葫芦丝、羌笛等乐器,并自付车费、自带饮料。

(三)、“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他从1986年开始组织“爱我家乡爱我福建老少自行车队”活动,25年来他每年寒暑假带领大、中学生骑行瞻仰了闽东各县、市、区的革命遗址和风景胜地;2007年带领青年志愿者骑行到福州、福清、莆田、泉州、厦门参观访问。青少年们锻炼了意志,开拓了视野、增强了体质、接触了社会,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熏陶,更增强了志愿者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

近几年来,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他就带着各大、中专院校及移动公司、中国银行、中医院的志愿者们自备油漆、毛笔到各名胜古迹遗址修补历代的磨崖石刻,保护如陆游、戚继光、李白等历史名人的诗刻、题字,77岁的他身体力行,率先爬上石壁洗刷书写,经常感动各地来闽东的游客们也加入了志愿行动的行列。

(四)“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毛泽东

04年车祸伤愈后七年来,他坚持多年来的传统,每月工资除留下基本生活费之外,余钱倾囊而出资助孤儿、单亲家庭、长期留守及家境贫寒孩子,并指导他们勤工俭学和坚持自学考试。先后为数百名贫困学生联系升学、介绍工作,多年来始终代交学费并免费提供他们在家吃住,至今仍有两名孤儿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由他全包。多年来他的家被社会各界称为“青少年校外活动站”,是地地道道的“青春驿站”。每天早上他带着孩子们锻炼活动,下午5点左右孩子们放学回来吃过晚饭辅导他们学习。来采访的记者风趣地说:“王老是身兼数职:早上起床做家务“两袋垃圾、三桶水、十扇窗户、五扇门”当妈妈;平时负责交学费、生活费当爸爸;晚上指导孩子们读书、背诗当辅导员等等。”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孩子们不断吸取知识、增添力量,陆续踏上新的征程。蕉城青山岛的小梅是渔排上的第一个大学生,读大三时家里鱼排遭台风吹毁,无法继续供她上学,打电话向王华秋求援,他二话不说立即把准备给姐姐来宁德居住预付的定金4000元琴款寄给这位同学,现她已毕业在上海工作。

八都贫困学生医士学校毕业的小兰,技艺优良,由于童年肢体受伤,自己靠借贷开设了中医推拿门诊,很受病人欢迎。但一个人无法记录病人资料;夏天室内酷热推拿针灸病员难忍。他便将自己的电脑和立式空调借给她,生意很好。半年后因回乡探亲,归来后发现电脑、空调被盗,无法偿还。他笑着说:“算了,就当做支援贫困生吧。”

(五)“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毛泽东

2006年他被特约出席中国少先队福建省第五次代表大会、再次被评为省市十佳志愿辅导员,他所发起组织的“晚晴”老同志关心青少年服务队被评为十佳志愿者服务队,他个人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和被中国关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并被省有关部门提名为“奥运火炬接力”候选人。

有人说他是:“有福不享,自讨苦吃。”

他笑着回答:“苦中作乐,乐在其中。”

他的座右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他的宗旨“发挥自身优势,竭尽所能,以关心青少年成长为己任。把前辈交给我手里的红旗交到下一代手中”。

他的人生格言“党点燃了我心中的革命火种,我将用爱燃起下一代心中的火焰”。

他的人生理念“思想不老的人永远年轻,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赤诚的心——巴金”。

他的最大愿望“人们记得我,说明我还活着;人们需要我,说明我没白活着”。

他的目标“终身做‘用奉献书写崇高的人’——志愿者”。

他的最大乐趣“永远和青春作伴、当一辈子孩子王”。 、

他的最大安慰就是他写在家门口上的自撰联

“岂能尽如人意 知足长乐

但求无愧我心 奉献余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