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汪乔年 |
释义 | 历史人物(清)[清]字修龄,号绣林,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善山水,尤长白描人物,善草书,工诗。著《碧玉壶天题画诗》《金台纪行》《梨花楼诗》《绣园诗话》《墨香居画识》。 历史人物(明)人物简介汪乔年(?-1642年),字岁星,浙江遂安人(今浙江淳安县汾口镇汪家桥)。明末军事将领,任陕西总督。 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历官刑部、工部、按察使。 崇祯二年起工部,迁青州知府。以治行卓异,迁登莱兵备副使,乞终养归。父丧除,起官平阳,迁陕西右参政,提督学校。再以卓异,就迁按察使。乔年清若自励,恶衣菲食,之官,携二仆,不以家自随。为青州,行廊置土锉十余,讼者自炊候鞫,吏无敢索一钱。自负才武,休沐辄驰骑,习弓刀击刺,寝处风露中。 崇祯十四年(1641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当时陕西总督是傅宗龙,崇祯命宗龙向河南进兵。傅宗龙被围,突围时在项城被杀。汪乔年得知傅宗龙死讯,大哭说道:“傅公死,讨贼无人矣。”傅宗龙死后,乔年被提升为陕西总督,掘李自成祖坟,会师出讨。乔年召集散亡士卒三万众,命令贺人龙率领。李自成“尽锐攻之”,贺人龙等不战而走,汪乔年乃收步卒二千,入城拒守。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七日,李自成、罗汝才军攻襄城城五昼夜,城陷,汪乔年被俘不屈而死,死状甚惨,舌头被割,最后被凌迟活剐。《明史》评价乔年「此殆有天焉,非其才之不任也」。 《明史》记载汪乔年,字岁星,遂安人。天启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郎中。母忧归。 崇祯二年起工部,迁青州知府。以治行卓异,迁登莱兵备副使,乞终养归。父丧除,起官平阳,迁陕西右参政,提督学校。再以卓异,就迁按察使。乔年清若自励,恶衣菲食,之官,携二仆,不以家自随。为青州,行廊置土锉十余,讼者自炊候鞫,吏无敢索一钱。自负才武,休沐辄驰骑,习弓刀击刺,寝处风露中。 十四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时李自成已破河南,声言入关。乔年疾驱至商、洛,不见贼。贼围开封,而三边总督傅宗龙亦至陕,议抽兵括饷,则关中兵食已尽,无以应。宗龙、乔年握手欷歔而别。未几,宗龙败殁于项城,乔年流涕叹曰:“傅公死,讨贼无人矣。”已,又闻诏擢乔年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代宗龙。部檄踵至,趣出关。是时,关中精锐尽没于项城。乔年曰:“兵疲饷乏,当方张之寇。我出,如以肉喂虎耳。然不可不一出,以持中原心。”乃收散亡,调边卒,得马步三万人。 十五年正月,率总兵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出潼关。先是,临颍为贼守,左良玉破而屠之,尽获贼所掳。自成闻之怒,舍开封而攻良玉,良玉退保郾城,贼围之急。乔年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砦咸在。吾舍郾而以精锐攻其必应,贼必还兵救,则郾城解矣。郾城解,我击其前,良玉乘其背,贼可大破也。”诸将皆曰:“善。”乃留步兵火器于洛阳,简精骑万人兼程进。次郏县,襄城人张永祺等迎乔年。 二月二日,乔年入襄城,分人龙、嘉栋、成虎军三路,驻城东四十里,逼郾城而军,而自勒兵驻城外。贼果解郾城而救襄城。贼至,三帅奔,良玉救不至,军大溃。乔年叹曰:“此吾死所也。”率步卒千余入城守。贼穴地实火药攻城,乔年亦穿阱,视所凿,长矛刺之。贼炮击乔年坐纛,雉堞尽碎,左右环泣请避之,乔年怒,以足蹴其首曰:“汝畏死,我不畏死也。”十七日,城陷,巷战,杀三贼,自刭不殊,为贼所执,大骂。贼割其舌,磔杀之。襄城人建祠而祀之。 汪乔年的诗商于怀古 汪乔年 路入商源万壑回,据鞍怀古思悠哉。 茹芝高士坟犹在,徙木奸雄骨已灰。 计绝楚援游客诈,诗题秦岭逐臣哀。 古今得失俱陈迹,惟有山花岁岁开。 即事有感 汪乔年 (出关剿李自成之作) 昔年鸡犬闹相闻,此际萧条为寇焚。 瓦砾参差馀败壁,人烟断绝暗愁云。 连天荒草驹迷路,翳日深林虎啸群。 焉得免枪全迅扫,哀鸿重聚乐耕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