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埃里克森
释义
1 瑞典足球教练

斯文·约兰·埃里克森(Sven-Goran Eriksson,1948年2月5日-)瑞典籍足球教练,2002年至2006年期间担任英格兰足球代表队教练。现在是科特迪瓦国家足球队的主教练。另外有效力于阿贾克斯足球俱乐部的丹麦中场克里斯蒂安·埃里克森。

中文名:斯文·约兰·埃里克森

外文名:Sven Eriksson

出生地:瑞典

出生日期:1948年2月5日

曾执教球队

1976: Degerfors;1977-78: Degerfors;1979-82: IFK哥德堡;1982-84: 本非卡;1984-87: 罗马;1987-89: A佛罗伦萨;1989-92: 本非卡;1992-97: 桑普多利亚;1997-2000:拉齐奥 2001--2006:英格兰国家队

荣誉

瑞典联赛冠军:1982(IFK Goteborg)

瑞典杯冠军:1979、1982(IFK Goteborg)

葡萄牙联赛冠军:1983、1984、1991(Benfica)

葡萄牙杯冠军:1983(Benfica)

葡萄牙超级杯冠军:1989(Benfica)

意甲冠军:2000(Lazio)

意大利杯冠军:1986(Roma)、1994(Sampdoria)、1998、2000(Lazio)

意大利超级杯冠军:1998、2000(Lazio)

欧洲优胜者杯冠军:1982(IFK Goteborg)、1999(Lazio)

欧洲超级杯冠军:1999(Lazio)

生平介绍

埃里克森于1948年2月5日在瑞典的托斯比,1975年由于膝盖严重受伤,埃里克森在国内乙级联赛的平淡职业生涯宣布结束。1976年,埃里克森成为瑞典丙级联赛德格福斯队的助理教练,77年开始担任主教练。1979-1982年,他在IFK哥德堡队任教,率队期间夺得81年和82年联赛冠军,79年的杯赛冠军以及82年的欧洲联盟杯冠军。 1982-1984,埃里克森开始执教葡萄牙劲旅本菲卡队,率队夺得83和84年联赛冠军和83年的杯赛冠军。1984-1987,埃里克森登陆亚平宁半岛担任罗马队主教练,并于1986年率队夺得意大利杯冠军,1987-1989年,他又转投佛罗伦萨队执教,带领该队取得甲级联赛的第八名和第七名。1989-1991年,埃里克森又回到本菲卡队,带队在91年夺得联赛冠军。 1992-1997年,他又回到意大利执教桑普多利亚队,于1994年获得意大利杯赛冠军。1997-1998赛季开始,埃里克森开始执教拉齐奥队,开始了自己教练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他第一个赛季便夺得了意大利杯和超级杯的冠军,1998-1999年赛季又率队击败马洛卡队夺得欧洲优胜者杯,并在同年拿到了欧洲超级杯的冠军。1999-2000赛季,拉齐奥在最后一轮奇迹般地反超尤文图斯夺得冠军。2000年10月,英格兰主帅基冈在世界杯预选赛中0-1负于德国队后辞职,埃里克森成为英格兰国家队的新主帅。在担任英格兰国家队主教练期间,埃里克森共率队参加了2002年世界杯、2004年欧洲杯和2006年世界杯三届大赛,英格兰队分别在八进四的比赛中输给了后来的冠军巴西队和葡萄牙队。4年多的时间内,英格兰队共进行了60场比赛,取得了35胜15平10负的成绩,得失球为113:58。令人遗憾地是,埃里克森已经注定将在世界杯后下课,这也是英格兰队在德国取得好成绩的最大隐患。

3 美国心理学家

人物简介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 - 1994)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医生,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1902年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1939年入美国籍。1933 - 1939年先在波士顿开业,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并在哈佛、耶鲁等医学院和人类关系学院任职,又曾与人类学家一同去印第安人居留地对苏人和尤洛克人进行文化人类学调查。1939年 - 1944年参加加利福利亚大家儿童福利学院“纵向儿童指导研究”,涉及人的生命周期各阶段中冲突的解决及儿童游戏的性别差异等。后去加利福尼亚、堪萨斯等处任教,逐渐形成人格发展渐成说。1950年出版名著《童年期与社会》一书。该书内容广泛,包括精神分析和文化人类学两方面材料。1961年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和精神病学教授。他大学预科毕业时获得的一份蒙台梭利学校的毕业文凭,以及接受安娜·弗洛伊德在儿童精神分析方面的训练,是他所获得的唯一的正规学业(相当于高中学历)。曾任匹滋堡大学医学院及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 他推崇弗洛伊德,钦佩安娜弗洛伊德关于《自我与防御机制》书中对自我功能的重视。,该书高度民主地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书中还详尽地论述自我的功能,创立了现在被成为新学科的“自我心理学”。

生平经历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1902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生父在埃里克森诞生之前就弃家出走了。他三岁时,母亲嫁给了一个名叫西塞多·洪柏格的儿科医生。埃里克森在童年时期并不知道洪柏格不是他的亲生父亲。但他总是出现这种感觉:无论如何,他不属于父母亲,并幻想能成为"更好的父母"的儿子。埃里克森多年来一直沿用继父的姓,甚至在第一次写论文时还使用爱利克·洪柏格的名字。直到1939年他加入美国公民时,才改姓爱里克森。

爱里克森那种不属于他的家庭的感觉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断加剧: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统长的身材高大,碧眼金发。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由此想来,为什麽"同一性危机"的概念能成为后来爱里克森理论上最为问题关注的问题之一就不足为怪了。

大学预科毕业后,他违背继父要他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从事艺术专业,并周游整个欧洲大陆。总的说来,爱里克森在校时不是一位杰出的学生,但他却有艺术天赋。

1927年是爱里克森一生的转折点。那年,他受一位名叫彼德·波罗斯的老同学的邀请到维也纳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中工作,该校生源都是弗洛依德的病人与朋友的子女。开始,他是以艺术身份受聘的,后来担任了指导教师,最后,安娜·弗洛依德征求他是否愿意接受培训当儿童精神分析者。爱里克森接受了安娜的提议,以每月支付七美元培训费的条件接受安娜的精神分析训练。安娜·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他父亲的理论不同,在诸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建,这对爱里克森产生深刻的影响。1964年,爱里克森把自己的《洞察力与责任感》一书呈现给安娜,以表对她的感激之情。

形势对爱里克森十分有利。他被邀加入一个当时被医疗机构拒之门外的团体。通过参加这个"遗弃者"的组织,使他能作为一名"局外人"保持自己的同一性。另一方面,由于这个团体的职能是帮助烦恼不安的人们,所以他起码能够间接地满足继父希望他当一名医生的愿望。

他大学预科毕业时获得的一份蒙台梭利学校的毕业文凭,以及接受安娜·弗洛依德在儿童精神分析方面的训练,是他所获得的唯一的正规学校。因为爱里克森没有获得高级学位,所以他完全可以成为弗洛依德所认为的精神分析家不必攻读医科专业主张的一名典型范例。

1929年,爱里克森与同校任教的加拿大籍教师琼·谢尔逊结婚。1933年为了对付纳粹日益加剧的威胁,爱里克森(已两个孩子)全家迁居丹麦,后又迁往麻省的波士顿,在那里,他以精神分析家的身份私人开业。

除了私人开业外,爱里克森还在亨利·墨里主持的哈佛医学院神经精神病学系任研究员。爱里克森被哈佛医学院录取为心理学哲学博士候选人,但只有几个月他就放弃了这个意图。

1936年到1939年间,爱里克森在耶鲁大学精神病学系医学院任职,在那里,他研究了正常儿童和情绪紊乱的儿童。也约在这一时期,他与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和玛格丽特o米德有了交往,1938年,他前往南达科苏语印第安人的松脊居住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观察了苏语印第安人抚育子女的实况。诸如此类的人类学研究使爱里克森进一步认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这种认识极其强烈地渗透到他整个理论中。

1939年,爱里克森迁居加利福尼亚洲,在那里他担任了加利福尼亚研究所的研究助理。1942年起,他一直担任心理学教授,但在1950年时他因拒绝在效忠宣誓上签字,而被免去教授职务。后来,加利福尼亚大学发现他"政治可靠",又重新授予他心理学教授,但是爱里克森拒不接受,因为其他教授也因同样的"罪名"被免职了。

1950年,他离开加利福尼亚洲,同年出版名著《童年期与社会》,该书高度地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书中还详尽地论述自我的功能,创立了路线在被人称为新学科的"自我心理学"。1951年到1960年,爱里克森居住于麻省的斯多克桥,他在那里担任了奥斯丁--里格斯中心的高级会诊医生和匹茨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教授。

1969年,爱里克森回到哈佛医学院,在那里担任人类发展学教授,并讲授"人类生命周期",这是一门深受研究生欢迎的课程。

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婴儿出生以后就有种种生物性需求,要吃、要抱、要睡、要有人逗他等,一旦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对周围的人及世界的信任感。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以后各阶段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期形成同一性的基础。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早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⑶学前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⑹成人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 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⑺成年中期(25~50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⑻成年晚期(50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主要著作

1950 《儿童和社会》Childhood and Society

1958 《少年路德: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Young Man Luther

1964 《领悟与责任》 Insight and Responsibility . New

1968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Identity : Youth and Crisis.

1969 《甘地的真理: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 Gandhi's Truth

1973 《共同点的研究》In Search of Common Ground

1974 《新的同一性维度》 Dimensions of a new identity: The 1973 jefferson lecture in the humanities . 1975《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Life History and the Historical Moment

1977 《玩具和理由:经验仪式化的阶段》Toys and Reasons: Stages in the ritualization of expericence

1979 《同一性与生命周期:一种新观点》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A Reissue

1982 《生命周期的完成》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1986 《老年人的重大事件》Vital Involvement in Old Age

4 丹麦羽毛球双打名将

个人简介

姓名:埃里克森 Jens Eriksen

性别:男国籍:丹麦

生日:1969-12-30

身高:1.91米

参赛项目:羽毛球男子双打、混合双打

主要成绩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双打十六强

2007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男双打进前四

2007年瑞士羽毛球公开赛男双亚军

2007年瑞士羽毛球公开赛混双打进前八

2007年韩国羽毛球公开赛男双打进前八

2007年马来西亚羽毛球公开赛男双打进前八

2006韩国羽毛球公开赛混双亚军

2006年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男双冠军

2006年全英羽毛球赛男双冠军

2005年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男双亚军

2005年日本羽毛球公开赛混双亚军

2005年日本羽毛球公开赛男双冠军

2004年雅典奥运会混双铜牌

2003年世界锦标赛男双八强

2001年世界锦标赛混双四强

1997年世界锦标赛混双亚军

1995年世界锦标赛混双亚军

2004年全英公开赛男双冠军、混双四强,日本公开赛混双四强

2004年中国公开赛混双冠军

2003年全英、丹麦、德国公开赛混双四强,香港公开赛男双四强;

2002年全英公开赛混双亚军;瑞士、荷兰公开赛男双亚军;新加坡公开赛男双、混双四强;马来西亚公开赛男双四强;印尼公开赛混双四强;丹麦公开赛男双、混双四强;

2001年瑞士公开赛混双冠军、男双亚军;新加坡公开赛混双冠军;韩国公开赛男双四强;全英公开赛混双四强;中国公开赛混双四强;丹麦公开赛男双、混双四强;

2000年丹麦公开赛男双、混双亚军;中国台北公开赛混双亚军、男双四强;瑞士公开赛男双亚军、混双四强;荷兰公开赛男双、混双四强;大奖赛总决赛混双冠军

1997年世界锦标赛混双亚军

1995年世界锦标赛混双亚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7: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