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丸都山城 |
释义 | 丸都山城,位于集安市区2.5公里处,修建在起伏险峻的丸都山上,海拔最高处为676米,是我国地方民主政权高句丽时代最为典型的早、中期山城之一。它既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 , 又曾作为高句丽王都使用 , 在高句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相互依附 , 互为都城 ,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筑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 , 为世界古代都城史书写下了壮丽的篇章。2004年7月,丸都山城与国内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文名称:丸都山城 别名:尉那岩城 行政区类别:吉林省 所属地区:中国东北 地理位置:位于集安市区2.5公里处 级别:世界遗产名录 修建时间:西汉元始三年 历史丸山城始名 "尉那岩城"。文献记载,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于国内,筑 “尉那岩城”建安二年 ( 公元 197 年 ),高句丽与同臣属于曹魏的公孙氏政权发生过一次大规模战争,高句丽溃败 ,国内城被毁。建安三年( 公元 198年) 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加固扩建尉那岩城,修筑大型宫殿,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公元 209 年,山上王移都于丸都,至此,丸都山城的整体布局基本完备,成为高句丽时期唯一一处以大型宫殿址为核心规划整体布局的山城王都。城墙丸都山城是凭借自然山势的走向构筑城垣,城墙高低起伏。在山崖陡峭险峻处筑低矮城垣或不筑,山脊平缓处,高筑城垣,使城外高培绝壁,防御能力增强。山城北高南低,形若向南倾斜的 " 簸箕 "。城垣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周长 6395米。 目前,山城东墙,北墙西段,西墙北段保存较好,高处可达 4-5 米,由 20 余层修琢工整的长方形和方形石条构筑,结构严谨。石材一般长 40-90 厘米,宽 20-50 厘米,厚 10-30 厘米。自下而上,逐层内收,上部筑有 1 米左右的女墙,女墙内壁下部有一排筑洞,相距 2 米左右。全城有门址 6 处,南侧谷口处有一处瓮门,东北面城墙上各发现两处门址,南墙西部见有一处城门址,西城墙上未发现门址。 遗迹丸都城内有泉水两处,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东山脚下。在南城门汇于一处,注入通沟河。 城内有地面遗迹 3 处,蓄水池一处,墓葬 37 座。宫殿遗址在东侧山坡下,南北长 96.5 米,东西宽 80 米,进深作三层阶地,到处是瓦砾和成排的础石。了望台亦称点将台,在南门以北 200 米的高岗上,用石块垒筑,高 11.75 米,登台可望见通沟平原及国内城。了望台北 15 米,发现一处戍卒居住址。东南有一蓄水池亦称“ 饮马湾”、“莲花池”北部尚有石砌池壁。城内的墓葬,石坟居多,大约是山城废弃后埋葬的。 高句丽政权建立后,屡受中原政权的册封,臣属于不同时期的中原王朝。但随着中原王朝和高句丽自身力量对比的消长,高句丽也多次与中原王朝和周边地方势力发生冲突。作为高句丽早、中期都城,丸都山城曾发生过多次战事。公元 28 年,高句丽第三代王大武神王十一年秋七月,汉辽东军队攻伐高句丽,直逼都城,高句丽王公大臣退守丸都。粮草殆尽,形势危急。左辅乙豆智献计,以池中鲤鱼及美酒慰劳辽东军。使者代大武神王向辽东军将领谢罪 :“ 寡人愚昧,获罪于上国。致令将军帅百万之军暴露敝境。无以将厚意,辄用薄物,致供于左右”。汉军以为丸都城中水草粮食丰足,久围不利,于是退军。 公元 244 年,曹魏正始五年,因高句丽东川王侵扰辽东西安平,派遣幽州刺史毌丘俭率兵征讨高句丽,初战于梁口,高句丽王败走,幽州军队直追至赤见岘(今麻线乡板岔岭一带 ),“束马悬车,以登丸都 ”,并刻石纪功。毌丘俭纪功碑 1904 年(光绪 30 年)出土于板岔岭西北天桥沟的山坡上。碑文所记正是毌丘俭征高句丽破丸都山城的史实。 公元 342 年,高句丽第十六代王故国原王重修丸都城,并移都于此。不久,燕王慕容皇光率军攻陷高句丽,焚毁丸都城宫殿而去。故国原王以为难能修复,再迁回平原城。从此,丸都城使逐步衰落下去。 建筑风格丸都山城环山为屏,山腹为宫,谷口为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山城防御坚固,城内却又宽敞自如,环境优美,使建筑、军事、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首创了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口簸箕形山城的建筑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创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高句丽民族建筑才华、筑城理念的充分展示,高句丽在丸都山城营造方面的 奇思妙想,使其成为中世纪都城建筑的杰出范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