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湾头镇 |
释义 | 湾头镇——拥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镇,位于扬州市区东部,辖区26平方公里、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85个村民小组,全镇人口2.56万人,是扬州城市建设三个行政副中心之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内涵丰富,经济基础坚实,交通通讯便捷,配套实施完备,是投资兴业、落户安家的理想之地。此外还有澄海市湾头镇。 中文名称:湾头镇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广陵区 电话区号:0514 邮政区码:225000 面积:26平方公里 人口:2.56万人 方言:扬州话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车牌代码:苏K 区位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湾头镇位于扬州市东郊,处于京杭大运河与芒道河之间,中部有廖家沟大河穿镇而过,水域资源丰富。东与江都市接壤,南与广陵区产业园区相联,西濒京杭大运河,北至新老运河交汇处。东距上海220公里,西距南京110公里,南距无锡105公里。 历史文化丰厚的文化内涵。湾头古称“茱萸湾”,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隋唐时京杭大运河由此向南进入扬州13道湾的第一道湾,并由此得名。隋炀帝、康熙、乾隆多次下扬州,均由茱萸湾入境,并留有行宫。唐代诗人刘长卿留下了“半逻莺满树,新年人独还。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的著名诗句,俗语“上扬州拢湾头”自古流传千年。 湾头原名茱萸湾,为以往水上交通进入扬州的第一渡口。渡口立有二石。此二石为清代道光间立于近岸之灯柱,夜晚于柱顶燃灯以导航,类似于现在的航标灯塔。 经济发展坚实的经济基础。湾头镇工业经济发达,工业起步较早,基础比较雄厚,镇村工业始于70年代初,特别是进入90年代,工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全镇现有工业企业1300多家,产品门类齐全,有轻工、化工、机电、汽车配件、压力容器、建材、电线电缆、健身器材等,个体私营经济发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势头。湾头镇经济基础较好,随着扬州东联西进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5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1亿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63亿元;第三产业营成额8.57亿元;建筑业产值9177万元;完成财政收入37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606元。工业经济较为发达,工业起步较早,基础比较雄厚,全镇现有工业企业600多家,产品门类齐全,有轻工、化工、机电、汽车配件、压力容器、建材、电线电缆、健身器材等,个体私营经济发达,玉器、牙刷、花卉等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势头。 交通运输便捷的交通通讯。湾头镇距扬州中心城区5公里,水陆交通便利。铁路:扬州火车站为至北京、西安、广州等5条铁路客运线始发站,每天均有通达全国各地的客运列车。 公路:328国道淮扬公路和南绕城公路穿境而过,并留有岔道与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和沿线的中等城市形成畅通的公路网系。 水路:京杭大运河、芒稻河、廖家沟大河将湾头划两大板块,并形成了三条便捷的水运通道。 通讯:设施先进齐全,光缆接入覆盖全镇,有国际直拨、传真和宽带INTERNET网。 对外开放湾头镇是省内较早对外开放的镇,1976年以来,先后接待外国友人及港澳同胞1000多批,冈比亚利、比里亚、马里、孟加拉、圭亚那、新加坡等11个国家的首脑及领导人先后来镇参观访问。并于1988年与日本新泻县入广濑村正式建立友好乡镇关系,是我国第一个与国外村镇建立友好关系的乡镇。运河之滨,千年古镇——湾头,正朝着改革开放、融入城市、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生活文明的现代化城镇方向迈进。以一流的环境、一流的城镇、一流的经济运行格局、一流的诚信、一流的市场运行朝着“两个率先先导镇”方向大步迈进。 基础设施完备的基础设施。湾头地处科教发达的扬州市,镇内学校、医院、银行、邮电等社会服务体系完备,有自来水厂3家、变电所2个、中学3所、小学5所(包括闻名全国的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幼儿园3所、医院2所、卫生室13个、敬老院1所、邮电局1所、银行6所。此外,扬州市老年康复中心、三面环水占地面积近千亩的生态公园——茱萸湾公园均坐落于湾头镇。广阔的发展空间。湾头镇是江苏省“百家名镇”之一,江苏省卫生镇,受扬州市城市建设东联西进的辐射,发展潜力大、空间广,是扬州市城市建设规划定位的扬州河东分区。全镇规划科学有序,是广陵区重点发展的扬州市东部副中心。 特色产业玉器产业:扬州是现代中国玉器的主要产区,湾头是扬州玉器的生产加工基地。全镇目前有个体玉器加工户300多家,初具规模的就有50多家,年产值在1.5亿元,销售约2亿元,每年能培训玉雕初级人才1000余人,加工出的玉器产品有河南、广东等地大的玉器市场的收货人上门收购。湾头镇的玉器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具备的充足的底气,潜力强大,成品的销路也很畅通,行业前景广阔、收益丰厚。2005年,金鹰国际集团选址湾头古镇,投资1000万港币,修建厂房4600平方米,创立了扬州金鹰玉器珠宝有限公司,定位高档精品玉器的生产,同时利用自身的连锁销售网络,实现玉器生产、销售“一条龙”。金鹰玉器的落户打破了湾头玉器生产业困守的局面,湾头将以金鹰玉器为龙头,整合玉器加工、生产小作坊,开发建设玉器市场,充分展现玉器业的集聚效应,必将激发了湾头古镇玉雕生产的新活力。 位于扬州市东郊的湾头镇,古称“茱萸湾”,处于京杭大运河与芒道河之间,中部有廖家沟大河穿镇而过,西濒京杭大运河,北至新老运河交汇处,多条水系汇交于此,北片古镇区,往东北方向与凤凰岛风景区隔壁虎河而相望,向南绕过茱萸湾公园的北岸头,沿古运河可达东关古渡,是水路通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水上游览线的重要景点。市公交32路直达该镇,4路、10路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捷。绿化覆盖率高,是天然氧吧。环境最宜人居。汇集了古镇之慧气、运河之秀气的湾头,必将成为运河河畔的一颗明珠,扬州城的水路上的名片。 其他相关名称澄海市辖镇。在市境东北部,韩江支流莲阳河出海口北侧,东临南海,与南澳岛隔海相望。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3.25万。辖1居委会、5个村委会和6个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北湾。相传明中叶福建莆田人在此建村,以渔、农为生。地处韩江支流出海口之首,属苏湾都。取其苏湾之“湾”,出海口之首为“头”得名。原属饶平县苏湾都,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属澄海县苏湾都,1921年属苏南区。1951年属海滨区。1953年属县二区。1958年属苏南公社。1972年析设湾头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地处韩江冲积平原。沙质土。耕地面积999公顷。主种水稻、花生、甘薯、甘蔗、生柑、西瓜籽等,大蒜、萝卜籽为传统特产。乡镇企业有腌制、抽纱、服装工艺、农机等厂。有滩涂养殖业,养殖鸭、蚝等。有中学1所,小学6所,卫生院(站)6间。有公路通澄城。 南湾在澄海市澄城东4公里,莲阳河东岸。属湾头镇。人口12200人。相传明朝中叶(约公元1460年)福建莆田黄、章、翁3姓迁此建村,以捕鱼、耕作为生。后合北面2村统称湾兴。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三村析置,因处3村最南部,故名。聚落呈块状,房舍多为砖瓦木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335公顷,主种水稻、花生、甘薯、甘蔗、生柑。特产火蒜(蒜头)、乌个白菜脯著称。有小学、幼儿园及医疗站。有公路北通湾头。 北湾湾头镇人民政府驻地。在澄海市澄城东北5公里。属湾头镇。人口1万。相传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福建莆田周、吴2姓迁此建村,以捕鱼、耕作为生。取“云水直天、边远地带”之意,名“云天寨”;后合南面2个村落,称湾兴。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三村析置,本村处3村之北,故名。聚落呈块状,房舍多为砖瓦木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329.33公顷,主种水稻、甘薯、甘蔗、花生、生柑、西瓜籽等。工副业以南金加工为主。有公路西北通莲下,并接324国道。 海后:在澄海市澄城东5.2公里。属湾头镇。人口3200人。因处凤飞垅南面,初名南村。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因村临南海,改称海后。聚落呈块状,房舍多为砖瓦木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113.87公顷,主种水稻、甘薯、花生、甘蔗、生柑、西瓜籽等。有小学、幼儿园及医疗站。有公路西北通湾头、莲下。 北村在澄海市澄城东北6公里。属湾头镇。人口2500人。相传明末(约公元1630年)[HTSS]谢、戴2姓渔民迁此建村。因处韩江支流东溪出海口北侧凤飞垅北面,故名。聚落呈块状,房舍多为砖瓦木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78公顷,泥沙质土。主种水稻、甘薯、花生、甘蔗、生柑、西瓜籽等。家庭副业以饲养母猪,繁殖猪苗为主。办有小学、幼儿园及医疗站。有公路西通湾头在澄海市澄城东北5公里。属湾头镇。人口3300人。相传明朝中叶(约公元1460年),福建莆田马、丁、洪3姓迁此建村,以打渔、耕作为业。后合南、北2个村落,统称湾兴。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三村分设,本村处3村之东,故名。聚落呈块状,房舍多为砖瓦木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80.33公顷,主种水稻、甘薯、花生、甘蔗、西瓜籽、生柑等。办有小学、幼儿园及医疗站。村南有公路西北接324国道. 南份南份在澄海市澄城东6.6公里,莲阳河口北岸。属湾头镇。人口518人。相传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外砂李厝李氏迁此建村。因位于天垅之南,故名。日本侵占澄海时(公元1939—1945年)曾多次受日寇血洗,乡散长达三年之久。1951年与海后、东湾、北村合称四联乡。聚落呈块状,房舍多为砖瓦木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19.53公顷,主种水稻、甘薯、花生、甘蔗、生柑。盛产西瓜籽。办有小学、幼儿园及医疗站。有公路通莲下。 东湾东湾(Dōngwān)在澄海市澄城东北5公里。属湾头镇。人口3300人。相传明朝中叶(约公元1460年),福建莆田马、丁、洪3姓迁此建村,以打渔、耕作为业。后合南、北2个村落,统称湾兴。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三村分设,本村处3村之东,故名。聚落呈块状,房舍多为砖瓦木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80.33公顷,主种水稻、甘薯、花生、甘蔗、西瓜籽、生柑等。办有小学、幼儿园及医疗站。村南有公路西北接324国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