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外国小说欣赏
释义

教材概况

《外国小说欣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科目。本教材的理念以及编排方式,都很有创意,与以往教材有着鲜明的区别。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大单元。

每个单元又分为四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

阅读

阅读部分选取两篇小说,一篇精读,一篇略读。精读部分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赏析,略读部分的文章由学生自行阅读,老师也可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指导。

阅读部分所选小说以短篇为主,适当节选一些长篇中的精彩章节。它们是在征求了许多作家、学者的意见之后精选出来的。每一篇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其深浅度与难度,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承受能力与鉴赏能力。所选作品都是外国小说中的经典,充分考虑到了小说发展史、创作方法、小说流派以及国家和地区,适当注意作品的时空分布。每篇都在写作方法上有可说之处,可供学生写作借鉴。

话题

每个单元一个话题,全书共有“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话题。这些话题大体上囊括了小说的一些基本面,是各个单元的核心要素和分类依据。每个单元所选择的小说文本都是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这个话题的作品。每个话题下面又分解出一些小话题,深入阐述该话题不同的方面。

话题分基本话题和延展话题,前者必讲必学,后者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讲解,但也应该让学生大致了解。对话题的阐释,以介绍文学常识为尺度,顺便勾画外国小说在某一方面的变化脉络。这一环节的实施,将使本单元对小说的分析推至纵深。

思考与实践

在每一单元的后面,设置一些思路新颖、别具一格的思考题。这些题目是有关这篇小说的题旨、关键、奥秘与若干精到之处的,甚至还有一些是由这篇小说所引申出来的美学、哲学、风俗等方面的思考。它们可以帮助学生仔细阅读作品并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理想的阅读姿态。另外,还安排有与本单元所讲的小说元素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外国小说的体会、对小说这一文体的感悟,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链接

这个部分列举了一些与该单元的作家作品相关的一些著作,这些著作一般版本较为优良,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延伸阅读提供便利。有些单元的链接部分还附有简短的评论资料,用于对正文进行补充或从侧面印证。

教材特色

1.在分类和编排上与以往不同。历来讲授作品无非是在内容、形式两方面机械地做些文章,作品尽管千差万别,但分析起来都是差不多的路数。这套教科书则致力于打破这样的框架,依据小说的一些基本特质来区分为8个单元。以这些特质作为组织教材的“纲”,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这样的编排使本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当于一本微缩型、简略型的外国小说史和小说创作论。既有利于照顾到“面”,又有利于在“点”上纵深挖掘,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小说的系统性认识。

2.选文的可读性。本来应该生意盎然的语文教育曾经在某一段时间里被扭曲得枯燥乏味。恢复语文教育的审美活力是我们的用力之所在。故所选文章都有较强的可读性,面孔新鲜,覆盖面和地区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激情,有利于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苦差。

3.引入较新的学术成果,清洗关于文学、小说的一些陈旧认识。有人曾经说过,教科书里的见解一般要落后于学术研究10年。本教材致力于使新的、较有共识的研究成果进入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走出已习惯的阅读陈见,发现另样的进入作品的方式。比如,在谈“主题”时,明确提出“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对于小说很难说是一个优点”。在谈“人物”时,引入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的“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概念。在谈“虚构”时,区分“事实”与“真实”,明确指出“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4.深入浅出。本书的难度按照高中生的中等水平设置。其中许多话题其实牵涉的理论问题已经比较深入,但尽量采取较为浅显的表达方式来表述,多举例,多提示,少纠缠名词术语,使学生既易于进入,又知堂奥尚深,可以激发进一步的探究兴趣。

5.实践性。语文是活生生的东西,是我们日常应用的东西,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灵活性。在“思考与实践”部分提供的“续写”、“情景作文”、“作文评比”、“课堂讨论”等方式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文意识。将语文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话题从写作的角度来设定,所设定的思考题与实践活动,也有不少具有这方面的功能。

6.倡导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笔中完成对知识的领会与掌握。比如,在《教师用书》部分的教学建议里,“虚构”单元的一个教学建议是:“组织一次类似于电视综艺节目的竞猜活动,让同学讲述一件事,让听众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的。”类似的活动会非常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

7.注重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一点也许是本教材最大的也是最有价值的特色。必须承认,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照理说,高中阶段应当基本上完成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而实际上这个任务并未完成,由于如此,写作教学便延伸到了大学。有些大学认为写作教学应当在高中阶段完成,于是取消了写作课程,而结果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在写作上存在严重的问题,甚至连基本的写作方式都未掌握,一些大学(包括一些十分著名的大学)正在研究与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我们能从高中教学中就加强写作意识,就不至于造成如此糟糕的局面。本教材突出了写作的位置,无论是从选文还是到设问、实践活动,各个环节都与写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门写作课,它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1

阅读

桥边的老人………………………………(美国)海明威1

墙上的斑点……………………(英国)弗吉尼亚·伍尔芙3

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9

叙述人称……………………………………………9

叙述腔调………………………………………………10

速度控制………………………………………………11

思考与实践………………………………………………11

第二单元…………………………………………………13

阅读

炮兽………………………………(法国)雨果13

安东诺夫卡苹果………………………………(俄国)蒲宁21

话题:场景

在场景中生活……………………………………………34

场景的功能………………………………………………35

风景的意义……………………………………………… 37

现代小说的场景观…………………………………………38

思考与实践………………………………………………39

第三单元……………………………………………………40

阅读

丹柯…………………………………………(苏联)高尔基40

炼金术士……………………(巴西)保罗·戈埃罗43

话题:主题

小说的灵魂——主题………………………………………53

主题的形成…………………………………………………54

主题的实现…………………………………………………55

主题的选择与开掘………………………………………55

主题的演变………………………………………………56

思考与实践…………………………………………………57

第四单元……………………………………………………58

阅读

娜塔莎…………………………………(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素芭…………………………………………(印度)泰戈尔

话题:人物

“贴着人物写”…………………………………………… 71

揣摩人物的心理……………………………………………71

揣摩人物的语言与行动…………………………………72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73

人物在现代小说中的退隐……………………………73

思考与实践………………………………………………74

第五单元…………………………………………75

阅读

清兵卫与葫芦…………………………(日本)志贺直哉75

在桥边……………………………………(德国)伯尔78

话题:情节

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80

情节运行的方式………………………………………81

情节运行的动力……………………………………82

思考与实践……………………………………………82

第六单元…………………………………………84

阅读

牲畜林………………………………(意大利)卡尔维诺84

半张纸…………………………………(瑞典)斯特林堡89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90

结构的“常”与“变”…………………………… 91

思考与实践…………………………………………92

第七单元……………………………………………93

阅读

山羊兹拉特…………………(美国)艾萨克·什维斯·辛格

礼拜二午睡时刻……………(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话题:情感

情感的魅力………………………………………………102

情感的处理……………………………………………103

情感是小说的动力……………………………………103

现代小说:激情过后…………………………………104

思考与实践………………………………………………104

第八单元………………………………………………106

阅读

沙之书………………………………(阿根廷)博尔赫斯106

骑桶者…………………………(奥地利)卡夫卡110

话题:虚构

对虚构的确认……………………………………………112

虚构使我们富有…………………………………112

事实与真实的区别………………………………113

思考与实践…………………………………………114

注:“阅读”部分篇目前没有标号的是精读文章,标有☆的是略读文章;“话题”部分篇目前没有标号的是基本话题,标有☆的是延展话题。

课文选读

山羊兹拉特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

往年光明节,从村里到镇上的路总是冰雪覆盖。但是这年冬天天气却很暖和,光明节快要到了,还没有下过雪。大部分时间天气晴朗,农民们担心,由于干旱,冬粮收成准不会好。嫩草一露头,农民们就把牲畜赶到牧场去。

对皮货商鲁文来说,这年更是个坏年头,他犹豫了好久,终于决定卖掉山羊兹拉特。这只山羊已经老了,挤不出多少奶了。镇上的屠夫费夫尔愿出八个银市买下这只山羊。用这笔钱可以买光明节点的蜡烛、过节用的土豆和做薄煎饼用的脂油,还可以给孩子们买些礼物,给家里添些过节用的其他必需品。鲁文叫他的大儿子阿隆把山羊赶到镇上交给屠夫费夫尔。

阿隆知道把山羊交给屠夫费夫尔准没好事,但是他又不敢违抗父命。阿隆的母亲听说要卖掉山羊,伤心得哭了。阿隆的妹妹安娜和密丽安也放声大哭。阿隆穿上棉夹克,戴上有耳套的帽子,在山羊兹拉特的脖子上拴了根绳子,带上两片涂着乳酪的面包准备路上吃。家里人要阿隆送完羊晚上就在屠夫家过夜,第二天把钱带回家。

家里人和山羊依依不舍地告别。阿隆在羊脖子上拴绳子时,山羊像往常一样,温顺地站在那里。山羊舔着鲁文的手,摇着它那小小的白胡子。兹拉特一向信任人类。它知道,人们总是喂它东西吃,从来没有伤害过它。

阿隆把羊赶上通往镇子的大道时,山羊似乎有点惊奇,因为以前从来没有朝那个方向走过。山羊回过头来诧异地瞧着阿隆,好像在问:“你要把我赶到哪里去呀?”但是过了一会儿,山羊又好像自言自语地说:“山羊是不应当提出疑问的。可是,路毕竟不是往日所熟悉的路。他们通过陌生的田野、牧场和茅舍。不时有狗叫着追赶他们,阿隆用棍子将狗赶跑。

阿隆离开村子时还出着太阳,可是突然间天气变了。东边天空出现了一大片乌云,那云微带蓝色。乌云迅速布满天空,一阵冷风随之而起。乌鸦飞得很低,呱呱地叫着。起初,看样子像是要下雨,但是实际上却像夏天那样下起冰雹来。虽然当时是上午,、但是天昏地暗,好像黄昏一样。过了一会儿,冰雹又转为大雪。

阿隆已经12岁了,经历过各种天气,但是他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大的雪。大雪纷飞,遮天蔽日,顿时一片昏暗,不一会儿就分辨不清哪儿是道路哪儿是田野了。寒风刺骨。通向镇上的路本来就很狭窄,又弯弯曲曲,阿隆找不着路了。风雪交加,使他分不清东西南北。寒气逼人,冷风透过棉夹克直往里钻。

起初,兹拉特好像并不在意天气的变化。山羊也12岁了,知道冬天意味着什么。但是当它的腿越来越深地陷进雪里时,它便不时转过头来茫然地瞧着阿隆。它那温和的眼神似乎在问:“这么大的暴风雪我们出来干什么呢?”阿隆希望能够遇见一位赶车的,可是根本没有人打那里经过。

雪越积越厚,大片大片的雪花打着转儿落到地面上。阿隆感到靴子触到了雪下刚犁过的松软土地。他意识到他已离开大路了,他迷失了方向,分不清哪里是东,哪里是西,弄不清哪边是村子,哪边是镇子。冷风呼啸着,怒吼着,卷起雪堆在地上盘旋,犹如一个个白色小魔鬼在田野上玩捉人游戏。一股股白色粉末被风从地上掀起。兹拉特停住不动了,它再也走不动了。它倔强地站在那儿,蹄子好像固定在土地里,咩咩地叫着,好像在恳求阿隆把它赶回家似的。冰柱挂在山羊的白胡子上,羊角上结了一层白霜,发出亮光。

阿隆不愿承认他已陷入危难之中,但是他知道,如果找不到地方躲避一下风雪,他和山羊都会冻死。这场风雪与往日的不同,是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雪已没过了双膝,手冻僵了,脚也冻麻木了,他呼吸困难,风雪呛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感到鼻子冻得发木,他抓了一把雪揉搓了一下鼻子。兹拉特的哮哗叫声听起来好像是在哭泣,它如此信赖的人类竟把它带到了绝境。阿隆开始乞求上帝保佑自己和这只无辜的山羊。

突然,他看到了什么,好像是座小山包。他纳闷那到底是什么东西。谁能把雪堆成这样的山包呢?他拖着兹拉特,想走过去看个究竟。走近一看,他才认出那山包似的雪堆原来是个大草垛,已经完全被积雪覆盖了。

阿隆这时才松了一口气:他们有救了。他费了好大劲在积雪中挖出一条通道。他是在乡村长大的,知道该怎么办。他摸到干草以后,替自己和山羊掏出一个藏身的草案来。不管外边多么冷,干草垛里总是很暖和的,而且干草正是兹拉特爱吃的。山羊一闻到干草的气味,立即心满意足地吃起来。草垛外面,雪继续下着。

大雪很快重新覆盖了阿隆挖出的那条通道。阿隆和山羊需要呼吸,而他们的栖身之地几乎没有一点空气。阿隆透过干草和积雪钻了个“窗户”,并小心地使这个通气道保持畅通。

兹拉特吃饱之后,坐在后腿上,好像又恢复了对人类的信赖。

阿隆吃了他带的两片面包和奶酪,但是一路上艰苦奔波,他还是感到饿。他瞧了瞧山羊兹拉特,发现山羊的双乳鼓鼓的。他躺在山羊旁边,尽量舒服些,以便他挤出羊奶时,奶汁能够喷到他嘴里。山羊的奶又浓又甜。山羊不习惯人们这样挤奶,但它没有动。看来它急切地想要报答阿隆,感谢阿隆把它带到这个可以躲避风雪的地方,这个避难所的墙壁、地板和天花板都是它的美餐。

透过“窗户”,阿隆可以瞥见外边的灾难景象:风把一股股的雪卷起来;到处一片漆黑,他弄不清是到了夜晚呢,还是由于暴风雪才这样天昏地暗,谢天谢地,干草垛里不冷。干草、青草,还有田野里的花朵,散发出夏天太阳的温暖。兹拉特不停地嚼着干草,时而吃上面的草,时而吃下面的草,时而吃左边的草,时而吃右边的草。山羊的身体散发着热气,阿隆紧紧地依偎着山羊。他一向喜欢兹拉特,现在山羊简直像他的姐妹一样。他思念家里人,感到很寂寞,想说话来解解闷儿。他开始对山羊说话。

“兹拉特,你对我们遇到的这场灾难有什么看法呢?”他问道:“咩。”兹拉特回答说。

“如果我们找不到这个干草垛,咱们俩现在早冻僵了。”阿隆说。

“咩。”山羊回答说。

“如果雪这样不停地下,我们就得在这里呆好些天。”阿隆解释说。

“咩。”兹拉特叫道。

“你这‘咩’‘咩’是什么意思呢?”阿隆问道,“你最好说个清楚。”

“咩,咩。”兹拉特想要说清楚。

“好吧,那你就‘咩’吧,”阿隆耐心地说,“你不会说话,但我知道你懂了。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对吗?”

“咩。”

阿隆瞌睡来了。他用草编成一个枕头,枕在上面,打起吨来。兹拉特也睡着了。

阿隆一觉醒来,睁开眼睛,弄不清是早晨还是夜里。积雪又封住了“窗户”。他想把雪清除掉,但是当他把整个手臂伸直时,仍然没有够到外边,幸好,他带着一根棍子,他用棍子朝外捅出去,这才捅透积雪。外边仍然一片漆黑。雪还在下,风还在呼啸,先是听到一种声音,然后是许多声音。有时风声像鬼笑一般。兹拉特也醒了,阿隆向它打招呼,山羊仍以“咩”回答。是啊,兹拉特的语言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却代表着许多意思。山羊现在好像在说:“我们必须接受上帝赐给我们的一切——温暖、寒冷、饥饿、满足、光明、黑暗。”

阿隆醒来时感到很饿。他带的食物都已经吃光了,但是兹拉特有的是奶汁。

阿隆和兹拉特在干草垛里呆了三天三夜,阿隆一向喜欢兹拉特,但是在这三天里,他更感到离不开兹拉特了。兹拉特供给他奶汁,温暖他的身体。山羊的耐心使他感到安慰;他给山羊讲了许多故事,山羊总是竖起耳朵听着。他爱抚地拍拍山羊,山羊便舔他的手和脸。山羊“咩”一声,他知道这声音的意思是说:我也喜欢你。

雪接连下了三天,虽然后两天大雪减弱了,风也缓和了。有时候,阿隆感到好像从来没有过夏天,雪好像没完没了,总是下个不停,从他能够记事起一直就是这样。他——阿隆——好像从来没有过父母姐妹。他是雪的孩子,生长在雪中,兹拉特也是这样。干草垛里安静极了,他的耳朵在寂静中嗡嗡作响。阿隆和兹拉特不光晚上睡,白天大半时间也在睡。阿隆做的全是天气转暖的梦。他梦见绿油油的田野,鲜花盛开的树木,清澈的溪流,啾啾歌唱的小鸟。第三夭晚上,雪停了,但是阿隆不敢摸黑去寻找回家的路。天放晴了,月亮升起来了,银色的月光洒在雪地上。阿隆挖了一条通道走出了草垛,向四周张望。到处白茫茫的,静悄悄的,一片极美好的梦境。星星又大又密。月亮在天空游泳,就像在海里游泳一样。

第四天早晨,阿隆听到了雪橇的铃声。看来草垛离大路不远。驾雪橇的农民给阿隆指了路,但指的不是通向镇上找屠夫费夫尔的路,而是回村子的路。阿隆在草垛里已拿定了主意:再也不和兹拉特分开了。

阿隆家里的人以及左邻右舍在暴风雪里找过阿隆和山羊,但是毫无结果。他们担心阿隆和山羊完了。阿隆的母亲和妹妹悲伤哭泣;他父亲沉默不语,闷闷不乐。突然,一位邻人跑来报告他们一个好消息:阿隆和兹拉特回来了,正朝家走呢。

全家一片欢乐。阿隆向家里人讲述了他怎么找到草垛、兹拉特如何供他奶喝。阿隆的妹妹们又是亲兹拉特,又是拥抱兹拉特,还用剁碎的胡萝卜和土豆皮款待兹拉特,兹拉特狼吞虎咽,美餐一顿。

从那以后,再没有人提起要卖兹拉特了。寒冷的天气终于来临了,村民们又需要鲁文为他们做皮活了。光明节到来时,阿隆的母亲每晚都做薄煎饼,兹拉特也得到一份。尽管兹拉特有自己的羊圈,但是它常来厨房,用犄角敲门,表示想来拜访,人们总是放它进去。晚上,阿隆、密丽安和安娜玩陀螺,山羊坐在炉旁,或瞧孩子们玩,或对着光明节蜡烛的火苗出神。

阿隆有时问山羊:“兹拉特,你还记得我们一块度过的那三天三夜吗?”

兹拉特便用犄角搔搔脖子,摇晃着长白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唯一的声音:“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