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陀耶寺 |
释义 | 地理位置陀耶寺位于今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城西南45公里处的和合乡大洼村,西临黄河,故称黄河佛教圣地。 寺院概述陀耶寺居凤山,背隔虎山,系佛宫、道院、僧舍为一体的佛道教寺院,占地面积十亩有余(约6667平米)为三进院落,原设有殿堂、祠、庙二十二座,并配有完整的钟楼、鼓楼、乐楼和大门、角门、便门、照壁, 原有殿堂二十二座,是一座规整的皇家古寺。大雄宝殿塑有“三世佛”佛像,身高一丈八尺,造型独特,被民间誉为“丈八佛”。建筑古色古香,结构完美,规格合理,声震黄河两岸,誉满古今。 陀耶寺考略(一) 本殿位于寺后院,殿长13.5米,宽9.5米,高3米,由五孔石筑窑洞组成。 本殿从门面观之为四孔窑洞,但是间相通呈殿堂式。 阴曹地府在人们的幻觉中是一个黑暗可怕的魔鬼世界,古人创建时特将座向设计为坐西向东,是背山阳光少见之处,使之殿内阴森黑暗,气氛恐怖,令人不寒而栗。 十王殿正中塑地藏王菩萨,十殿阎君分立两旁均坐于神台之上,十殿阎君分别为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从第一殿“阴阳界”开始到第十殿转生门终止,塑了刀山、锯斩角羊、碓捣、挖眼、油锅、磨碾、掏心、割舌等十八种地狱酷刑,罗列各王案前,各种造型,鬼怪离奇,施刑动作,传神逼真,极尽塑工技艺。十五殿塑造的形象,虽阴森可怖,但地狱的本旨则是惩恶扬善,这十八般酷刑,也是用于杀人放火、作恶多端、欺压善良、虐待父母、诈骗钱财的歹徒,就连买卖中有缺斤短两哄骗行为的奸商,也要进“秤杆狱”,将其脊骨挂在秤勾上,永受悬勾之苦。 但行善之人,也有善报之说,助人为乐、扶弱济贫、敬养公婆、积德行善者则以金桥、银桥超度,不受刑狱之苦,再转人世,以示善报。 此殿于公元一九六六年,破四旧时,塑像被废,现存部分残像。殿宇保存尚好。 (二)官祠堂 本殿位于十王殿东,坐东向西,殿长13.5米,宽9.5米,高3米,一线四孔窑洞由片石筑成,与十王殿建筑结构相同。 经多方考证,本殿塑像和一般佛教寺院不同,大部分寺院为明王殿,明王者诸佛的化身,塑像有三关头六臂,一头多臂等等,俗称“七脚人手”殿。 为此笔者多次走访过七旬以上的老人,都说此殿塑像并非七脚八手,说明本殿并非明王殿,据考遗留神像位置、本殿实有塑像七尊,又据明朝嘉靖四十四年第三次重建碑中载日:“官祠堂奉名宦于无穷”,加之民间称作“十皇殿”。老者言说:“此殿正中所塑神像,头带十二行珠冠冕旒,身着帝王装,手持玉笏,完全是人间帝王打扮”,古代帝王,曾宣扬“君权神授”宣称帝王是“天子”,故笔者认为本殿应是碑文所称的“官祠堂”,塑像是人间皇帝,是那些皇帝,由于塑像已废,无法论证,有待考古学者加以考证。 本殿塑像废于公元一九六六年破四旧时期,殿顶部已于近年倒塌,而门面尚好。 (三)无梁殿 本殿位于寺西,座北向南,殿长12.5米,宽8.6米,进深7.4米,高4米,砖石结构无梁,设有正门、东门、西门均为圆形,门墙筑一方形石碑,创建于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俗称“无梁土窑“。 殿内专设圆形佛堂,正中塑普贤菩萨像,头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端坐莲台,通身以金粉所饰。 由于人们分不清教派,加之佛像被废,创建时年较晚,碑石无有记载,故对殿内悬塑,难以论证,相传普贤菩萨的殿堂为穹窿顶方形无梁殿。据老者传言,此殿曾书有“九天盛圣”,四个镏金大字,系人间皇帝亲笔所题。 殿内西侧,则是住人土炕,是僧人拜经、传授经法于众徒的场所,同时在赈灾舍饭时,院内支大锅,舍饭于贫民。 本殿佛教废于一九六六年破四旧时期,保存尚好,只是殿西已裂缝,如不加以维修,有坍塌之险。 (四)太极殿 本殿位于寺北,座北向南,殿长9.7米,进深7.5米,高4米,建筑结构为青砖设有较大圆形门洞,东西各有圆殂小门。 本殿门前竖有三通石碑,文字脱落,仅能看到“重修碑记”字样,横卧几条盘龙石柱,故属道教殿字。 由于当地人称庙宇塑像为“爷爷”,故此殿俗称“没爷爷庙”,相传此庙,在本寺二次重建后,还未塑像,发生了灾荒,寺内赈灾舍饭,在饥民中有一位孕妇,突然临盆,无奈、情急之下,临盆于此殿,玷污了圣地,从此再未塑像。同时传说此殿供奉过往高级神灵,一位小沙弥去殿内清扫,突然发现数条巨蛇,头大如犁铧,把小沙弥吓得半死,从此人们对此殿怀有威严神秘之感。 殿内神台,尚未粉刷,神台上有古人烧香痕迹多处。为考证此殿,笔者多次访问老者,大都说不上来是奉何神,独有寺山村老者呼仁性(已故),在世时说:“听老人说,此殿塑“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像,由此推断,本殿应为“太极殿”,内塑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四御。(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四御是:至尊玉皇大帝、北极太皇大帝、南极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 同时,笔者在僧人居舍曾发现“三官”字样,故本殿中可能塑有三官大帝之像。即:天官、地官、水官寺仙遗留的石香炉奉献日期大都为正月十五日(此日为上元节)。 本殿建筑工艺较高,殿前石雕龙柱,雕刻技艺,栩栩如生,彩云飘飘,工艺精湛,此柱应系当年殿前檐柱,不知何故二次重建后,尚未装入殿前,此殿系砖瓦结构,保存尚好。 (五)玄天祖师庙 本庙位于寺西北处,庙基长11米,宽8.9米,俗称:祖师庙。由于本庙废坏十分严重,仅存根基,故无法考证其建筑结构。 据传庙内塑像为真武玄天大帝及属神,真武大帝金面披发,身穿黑衣,右手持剑,脚踏龟蛇,表现出真武大帝率领诸神荡除邪魔之气概,两旁塑周公,桃花,捧册端宝分掌威仪。 玄天上帝、又称作真武大帝,荡魔天尊是传说中的北方之神,玉帝封为太玄元帅,统摄北方诸星。 商代末年,商纣判离正道,伙同水、火、旱、蝗、瘟、妖六大魔王,伤害百姓,矫侮上天,天帝命玄武助周武王伐纣,有二魔变成苍龟巨蛇,玄帝施展神力,将二魔踩于足下,二魔表示愿去恶从善,大功告成,玉帝大加奖赏,封玄武为玄天大帝,奖励龟蛇改邪归正。封巨蛇为天关太玄火精,命阴将军,赤灵尊神,苍龟为地轴太玄水精,育阳将军,黑灵尊神,同时不塑有其属神,俗称:“十大元帅”。 据传本庙的建筑结构及塑像均根据陕西省佳县白云山真武大帝庙创建的。 明朝万历年间,本寺僧人了受大师,与上辛里善贺进贤,多次往返秦晋,于万历十四年始至万历十七年告竣,创建了这座艺术价值极高的道教庙宇,成为本寺声誉特高,香火旺盛的庙宇。 上辛这块土地上,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白云山真武大帝显灵的传说,据说当年真武要东移河东,差天关太玄火精到河东察看地形,不止一日,东渡黄河,步入了万山丛中,找不到创庙地址,眼看天色已晚,忽听有人高喊:“金鸡斗元帅”,太玄顺声间望去,忽见远处金光闪闪,似有万人呼唤“白云山、凤凰山、凤凰山上请玄天,陀耶寺里受香烟”,太玄火精急忙返回白云山乘告真武大帝,真武急令太玄水精,运送水料于陀耶寺,传说此庙所用木料,是在黄河水中漂流而来,自动停在进井里黄河岸边。此庙修建完毕,开光点睛那天,真武大帝坐巨龟,威风凛凛来到陀耶寺。 创此庙所用银两、建材,大部都是白云山真武庙施舍的,本庙创建碑也属陕西省绥德州进士麻有班先生所撰书。 本庙废于一九六六年文革时期,因本庙大都为木质结构,故废坏特别严重。 (六)东龙殿、财神殿、温神庙 在寺院东南方,由两孔土窑洞组成了东龙殿,财神殿其殿座北向南,殿长9.8米,进深7.7米,高4米。 观其殿为土窑洞式,里间为过间,东设东龙殿,西设财神殿,东龙殿奉东海龙王敖广及女神一尊,神台下塑有两尊属神。 相传本殿龙王为东海龙王之首敖广,民间称为“水龙王”,古时天旱之时,黄河两岸人们祈雨,必上下结拜佛求雨十分灵验,并享有极高的声誉。 同时东龙殿壁画,考古价值很高,特别是神台正中绘有一条巨龙,应属远古龙的形象,内墙绘有行雨图案,工艺精美,通过剥落层,显出此壁来并非一层,内层绘画工艺,更加远古,有着十分可考之价值,再观其女神残像,服饰上似有远古文字或为流云,难以辫别,据碑文考之最后彩绘的时年,应为明万历十七年。 西殿属财神殿,神台上塑有三位财神,传说是中国道教中最大的文武财神,即:文财神比干,武财神赵公明,另一位无考,每逢节日庙会。求财者络绎不绝,庙内备有用锡铂所制“元宝”,求财者争先抢购,使之庙内有可观收入,相传十分灵验。 出东龙殿与财神殿,其门前又增设一座小庙,内奉温神,故称温神庙,其高1.2米(不包括基座)宽1.45米,观其建筑结构,属增补庙堂,创建时年,应比东龙殿要迟一些。 古人创建这里道教殿堂,其意为风调雨顺,财源茂盛,消为免难,向往着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 上辛地方,十年九旱,灾荒频频,而且古时缺医少药,瘟神流行,人们对此庙极为崇拜与信仰。观庙堂与戏楼为对面座向,可见上辛人献戏三日是以这些神为主的。上庙保护尚好,其残像有可复修之价值。 陀耶寺其它建筑考陀耶寺地处黄河之畔万山丛中,寺院建筑规模与声誉,在沿河两岸实属罕见,就寺院地基坪整也不是一件易事,据大雄宝殿内围结构者,是古人平整地基时,留下本土作为内墙,千年不朽,实乃奇迹也。 寺院四周均用片石干垒基体,东西墙合计长500余米,宽约50余米。沿山门洞台阶下又修了大门一座,并设有一小门为便门,大门前有照壁,造艺高强,仿木砖雕图案,至今尚存。 照壁前即是戏台,俗称戏楼,古称乐楼,原建筑结构以石为主体,前台演戏,后台化装,并可住人,近年寺院文保组曾加以维修。 本寺砖瓦均系就地烧制,从天王殿遗留的琉璃瓦及其装饰,技艺十分高强,相传当年烧制砖瓦,并非煤炭,而是用柴禾,麦草所烧,近年有杂技艺人用指头钻砖或手背打砖,今日之砖,一打就破,用本寺砖却纹丝不动,可见其耐力之大,现存古砖窑遗址多处。 寺院东北,曾筑有一套完整的僧人居舍,据明朝万历十七年碑文日:“炼磨方丈崇掌教于勿替借堂以传道法,茶舍以延佳宾”。此方丈室由三孔砖窑组成,分别是僧人居舍、茶舍、经舍,现仅存居室,内墙裱有:民国二十三年七月版“明皇文艺日报”,有火炕、灶台,其余二室已废。 陀耶寺碑文考证与分析碑文来源 ①三次重建碑 此碑是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地震之后,本寺进行了第三次修复工程,直至四十四年(1565)工毕刻石立碑,此碑至今保存完好。 碑文摘录:兹有大郡古迹寺院——。 考:文中大郡指石楼县古时沿革——,曾有屈产郡之大郡隶属。 析:本碑文第一次在本寺遗留的古碑中,提供了“石楼隶属屈产郡”的依据,同时也印证了本寺的古老。 碑文来源: ②创建玄天祖师庙碑记 此碑系本寺在明代神宗万历十七年(1590),由起意司吏(官职)贺进贤与本寺僧人了受大师,倡导和创修了玄天祖师庙,庙址在道院西北角,是本寺古代最后一次大型建筑。此碑就是当年创庙所立,今保存尚好,成为今日考察陀耶寺的重大依据。 碑文开头记载了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年,为汉明帝永平八年,经佛教界人士认定无误,由此而论便可以认定本碑所载史实的准确性。 考证之一: 石楼县沿革史曾有屈产郡 碑文摘录:“晋之石楼县古屈产郡也——” 解:山西省石楼县古代系屈产郡隶属。 考: 经多次考察石楼县沿革史,尚无屈产郡隶属,由于陀耶寺地处石楼、永和交界地,故又详查了“永和县志”,终无结果。 数年前,曾意外发现有残碑刻有“临河”字样,却被村民清扫寺院遗弃,虽几经周折,找到这块残碑时,由于风吹日晒字迹已脱落,难以辨认。 为此又查得于本寺相邻的神社——西山社,发现该社在民国年间遗留“并社文约”,文中记载有永和县南庄乡社里村一带曾和该社同社,此据印证了历代传言今和合乡在古时与永和县同属临河县的史实。 为查明这一史实,我详细查阅了永和县民国十九年(1930)重修志日:“南北朝后魏太延二年废永和县、北齐置永和镇。后周镇废,置归化县,旋复置临河郡。隋文帝开皇二年,废郡为临河县,十八年改为楼山县、后改为永和县隶属龙泉郡。 又查石楼县志:隋开皇初复改吐京。县先后属汾洲、西汾洲、龙泉郡和隰洲龙泉郡。次年境内置西德洲,辖石楼、临河、长寿三县。贞观元年(627)临河,长寿二县并入石楼县。 从石、永两县沿革史考,今石楼县和合乡一带临河县制时,属临河县辖之,直至唐贞观元年(627)并入石楼县。为了考证“石楼县古屈产郡隶属,我考遍和合各寺庙现存石碑,终于在郝家沟山上,发掘了一通石碑,系元代至正十年(1350),石楼县尉王德进,为创建真君庙而立,碑文日:郝致祭者,夫屈产郡——。由以上依据考之“石楼县古屈产郡隶属应在后周之前。 考证之二: 陀耶寺始创与重建时年 碑文摘录:晋之石楼古屈产郡也,原设陀耶寺——,唐末地震倾圮、本寺主持化财茸理——。 解:山西省石楼县古时隶属屈产郡,那时就设有陀耶寺,唐朝末年,由于发生地震,寺院有损,僧众四处募化集得其财,进行了第一次重修工程。 考: 陀耶寺始创时年即石楼隶属屈产郡之期,应在后周之前,说明本寺始创年代十分久远,有待继续深考。 唐末地震时年,经查阅有关资料,应在唐天佑年间<约904之间>同时这个时年也是本寺第一次重修的时间。 考证之三: 姜太公祠堂在陀耶寺 碑文摘录: “官祠堂奉名宦于无穷——。 考:官祠堂原名太公祠,后称“十皇殿”,座落在道院东侧与“十王殿”对门。 据末代俗家弟子冯安财<法号闻斌>证言,他在四十年代,居住本寺带发修行时,师父多次告诉他“这座十皇殿就是姜太公的祠堂,其它寺院是没有的”闻斌还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日,全体僧众都要上香,做法事”。 二00二年农历四月初八,我特邀了几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亲临本寺,对“太公祠”进行特别的考证,他们一致认为祠内除帝王像之外,还有一尊白须老翁,手执神鞭,与闻斌老人的证言相符。 根据老人们的指点,他们认为佛宫西殿留一尊残像,也是太公的独立泥塑像,经再次询问闻斌老人,他们祭祈时间也是农历二月初二日。 我对这尊残像的地方,进行了多次详细考察,意外发现墙壁有文字,辨认后本像系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雕塑。 由此而考,陀耶寺有“屈产郡”“临河”“太公祠”“姜太公”独立泥塑像,这一发现是否与<古史新考>的作者白礼昌,关于姜太公原籍是今山西省石楼县义牒人,有什么关系,应引起考古学者、专学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僧会司及梁皇室印考据永和县旧志载:明朝洪武年间,寺僧列禅,并置僧会司。古代陀耶寺僧众较多,相传有很多大师,在本寺任过住持,据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正月,本乡圪杈吉村呼氏举行葬礼,曾在本寺请佛,寺内著名高僧尚全大师,撰写了拜经文。文中日:“修设西竺大教陈献冥府十王拜礼,梁皇宝印正茺考妣升天兼资三代宗祖并及五音孤魂生莲域送终道场,文意今有南赡部洲民国山西省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僧会司陀耶寺奉佛三宝秉诚求印拜经”。 从此文中而才考,本寺僧人属古代国家管理寺院僧人的机构——僧会司所辖,笔者曾走访过幼年舍寺于本寺的俗家弟子,据这些人所言:“陀寺僧人组织管辖着不少寺庵,有龙泉庵、乌林寺、圣水寺、石佛寺、阳院寺”等,每逢这些寺院庙会,本寺僧人都要去作道场,同时本寺的僧人(可能是师父)由国家派遣,如尚全大师就来自于陕西省白草寺。 本寺古代曾受国家统一管理,拜经文中所称布政使司,就是本机构派往陀寺的特使,来管理寺院事务的。 本寺僧人,在创建与重建中,做出过重大贡献,据考明朝隆庆元年(1567),悟斤大师为本寺寺产(土地)及慈善事务,状告明府,石洲洲官王协洛亲临本寺,将寺地判归本寺,并损已资,施舍僧众,传为佳话。 明朝万历十七年,了受大师与上辛里里善贺进贤,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往返秦晋,创建了本寺著名的玄天祖师庙。 清朝康熙三十年县主曾为本寺僧人立碑,文中称了通大师为本院王,并授法服。 据拜经文中有“梁皇宝印”字样,并多处加盖此印。同时第三次重建碑后,雕刻“三宝碑”字样,为此笔者多次深考其印,认定此印应为五代后梁(907——923)时,皇帝赐给本寺的宝印,据一些见过此印的老者讲述,其印系纯金或混金所制,据其印模看其尺寸,应为6.2厘米见方,同时还配有十分精制的印盒。 一九四九年本寺僧人还俗后,由山庄村呼元贵收藏,临终前交给大洼村贺崇财保管,贺将此印埋藏于草籽中,不慎被人将宝印与草籽一并盗走,至今没有下落。 据考梁皇赐有三宝,其余二宝,不知何物,有待考古者深考。 寺院历史陀耶寺是山西省吕梁市方圆县中最大最早的唐建寺院,选址讲究,风水甚佳,大殿丈八佛远近闻名。古碑称陀耶寺为“大郡古迹”,即汉朝统领三十六县的西河大郡,距今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东汉建武二十三年起,大批匈奴南迁,匈奴五部被分晋西北,南单于庭设今吕梁市离石县左国城,匈奴呼韩邪单于后人——呼延氏,被迁今石楼县西南沿黄地带(陀耶寺周边),他们利用皇亲国戚的特殊身份和黄河水道的有利条件,开创了祭祀天地祖先的“官祠堂”。汉明帝永平八年,西方释文化传入中国之后,他们又遵汉明帝旨意,在这块远离京都洛阳的风水宝地上,开创了皇家寺院——陀耶寺。 陀耶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受到过历代帝王将相的恩赐,分别从唐代天佑四年、金代天德二年、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先后经过三次重大修缮,使之成为一座闻名黄河东西的佛教寺院。 陀耶寺,曾经拥有雄厚的寺产和庞大的僧侣组织,明洪武里甲沿革制,其僧人占当地一甲,寺院有田地480亩,朝廷置僧录司,府、州、县分别置僧纲司、僧正司、僧会司,本寺僧会统领五寺一庵,均属陀耶寺下院,此制沿续至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一九四六年石楼解放,次年九月,解放军后方医院的大批伤病员,转入陀耶寺周边各村,由于当地贫困,人口锐减,无力解决伤员烧火用柴。当时县政府即下令拆除大殿,取梁柱木柴以供后勤及伤病员作烧火之补给,而后僧人被迫还俗,寺田被土改,这座千年古刹就此倒闭。 寺院现状 改革开放,宗教复兴,众多贤良善士开始了艰难的古寺复兴工程,先后恢复东西配殿、弥勒殿、韦陀殿。大雄宝殿、天王殿仍为平地废墟,三圣殿等也有待修复。然工程浩大,需资较巨,当地贫困,实已无力,二0一0年秋,佛教居士从网络向外求助,得到世界各地大德善士的捐资八万元,于二0一一年农历四月十三日,大殿破土动工,经四十多天,根基部分已经完工。包括主体、彩绘、装塑的大殿工程,需资一百四十五万元,终因资金不足濒临停工。 现任主持释海藏师父1950年生于山西,祖籍河北,师父自小为人宽厚,恩善。 1986年在山西隰县小西天授在家三皈依,并发心出家,住小西天寺院受上性下堂师父考察两年。 1988年农历六月十八日在上性下堂师父门下剃度出家,于第二日农历六月十九在山西五台山普化寺受具足戒,传戒大和尚为上三下义老和尚,教授阿阇梨为上隆下慧和尚,羯磨阿阇梨为上因下修和尚。 受戒后下山住山西太原崇善寺,在寺院烧火三年,香灯、门头近两年。 后前往禅宗二祖祖庭河北省成安元符寺常住两年,于时学楞严咒,并日诵楞严咒21遍,后因师指点增加至49遍,63遍。而后参访过河北承德外八庙、河南少林寺、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曾先后五次朝五台山。于云南省安宁县云龙山慈云寺住寺一年,期间诵华严经一部,离寺后隔年在当地四众的邀请下,又南下重返慈云寺诵华严经。 先后住山西左权县永佛寺、山西交口县西明寺、山西交口县千佛寺等寺院。师父多年坚持日诵楞严咒60部,所经之处都受到当地四众的尊敬和爱戴,时常可见出家师父向其恭敬顶礼。 于2009年在石楼县四众的邀请下入住陀耶寺,并且担任寺院主持,陀耶寺虽居高山,然师不畏寂寞;寺院单费仅仅两百,师父却不怕清苦,为建寺院大殿,师父不顾病体奔走四处,坚持日诵楞严,感得世界各地大德捐资十万余元,深受当地四众的敬重。 陀耶寺大事记1、1989年被石楼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006年7月4日被吕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999年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