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徒骇河 |
释义 | 徒骇河属于海河流域,位于黄河下游北岸,流经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从西南向北呈窄长带状。干流自聊城地区莘县文明寨起,流经聊城、德州、滨州3个地区13个县(市),在滨州市沾化县与秦口河汇流后,竟东风港于暴风站入海。总流域面积13902平方公里,其中聊城地区境内5189.1平方公里;干流总长度436.35公里,其中聊城地区段169.26公里。聊城市境内徒骇河支流有37条,其中新金线河、赵王河、小运河、西新河、四新河、七里河、管氏河、赵牛河等8条较大,流域面积都在300平方公里以上。 简介徒骇河,原为禹疏九河之一。由徒河与商河两条河流疏通合并而成,当时因大禹治理此河时用工极多,又因当时两岸森林密布,野猪出没,时有民夫被伤,众徒一骇重劳,又骇野猪,故名为徒骇。数千年来,故河早湮,形迹难觅。如今的徒骇河并非禹疏之河,而是金元时期开挖并以“徒骇”而冠名的一条防洪排涝河道。 徒骇河源自聊城的莘县文明寨村东,向东北流经山东的莘县、南乐(河南省)、阳谷、茌平、高唐、禹城、齐河、临邑、济阳、商河、惠民、滨城、沾化、无棣14个县区,河道全长436公里,堤防全长747公里,流域总面积13902平方公里(其中山东省13296平方公里,河南省602平方公里,河北省4平方公里)。徒骇河滨州段由惠民县郑家村西南入境,南临黄河,北依德惠新河,向东北流经惠民、滨城境域,又向北横穿沾化境内,至无棣东风港北与秦口河汇流,经套尔河至暴风站入渤海。徒骇河滨州段长150.1公里,堤防长243.8公里,流域面积4677.6平方公里。徒骇河由来已久,历经沧桑,是由古代相继形成的商河、土河等河流贯通而成。 特色徒骇河,河面宽阔,河水清澈碧绿,鱼儿虾儿游曳其中,偶尔有几只高歌的鹅游过,水面上便浮着几羽鹅毛,象几片洁白的小帆,风吹悠悠飘动。河滩上青草肥美,有不知名的小花点缀其中,在风中摇曳。河堤斜斜的护坡上长满了茂密的的刺槐,一到夏天,便开出紫红色的麦穗一样的花儿,散发出幽幽的清香。河堤上是一排排粗壮高大的杨树和柳树。一痤古老的石桥架在碧波闪闪的河面上,成为村里人通向对岸的唯一通道。古朴纯正的村风,美如画屏的秀水,吸引了各种鸟儿在河堤林子里飞快地繁殖,它们把巢安在高高的树梢,象是高挑着和平与安宁的信号。 徒骇河文化有人说现滨州境内的徒骇河是4000多年前的禹疏之河,其实非然。成书于春秋时期(一说战国)的《禹贡》记载说,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也就是说:大禹自积石山导河,曲折到山西,陕西的龙门,南到华山的北面,再向东到了三门峡砥柱山、孟津及洛水入河处,然后经河南省浚县东,东北汇合降水(今漳河),向北流入河北省的古大陆泽(今宁晋、大陆二泊),就此开始分为九河。因河口段受到海潮顶托倒灌,使河海不分,共同归入渤海。这就是史称的“禹河故道《尔雅》记九河的名称为徒骇、太史、马颊、胡苏、简、钩盘、鬲津等。徒骇之名的由来是,禹治此河,用工极众,沿河工难,众徒惊骇,故名徒骇。西汉人认为此前九河已湮,不可考。东汉河堤都尉许商认为徒骇、胡苏、鬲津在成平、东光、鬲县境内,即今德州、沧州之间的二百里内。可见,今滨州之徒骇位于禹疏九河之南,并非禹疏之河。 还有人认为是漯水演变而成,其实这是讹传。据史书记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徙,别禹时故道,经濮阳西、大名东、平原南、德州东,至沧州折转向东,在黄骅西南入海。汉代中期,黄河的这条流路旁侧,有两大支流,一为济水,一为漯水。据《水经注》记载,济水源出河南省济源县之黄河,东经定陶南、济阳南,又东入海;漯水自南向北出黄河,经聊城西、禹城南、济阳北、高青北、滨州南,到广饶北入海。当时,济水在南,黄河在北,漯水居中。 漯水作为黄河下游的一条支流,在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影响下逐步走向湮没。汉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黄河决东郡(治所在河南濮阳),泛滥兖(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豫(今豫东、皖北),入平原(今德州东部、滨州西部)、千乘(今滨州南部)、济南(今济南到邹平);汉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渤海(治所在今河北沧县东南)、清河(治所在今清河东南)、信都(今河北省南部、德州北部)三郡河溢。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又决魏郡(治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泛清河以东数郡”。黄河这3次决口逐渐造成主流南移,侵占了漯水流路,由平原、济南、千乘,又东入海。此流路位于泰沂山北麓,地势低洼,距海较近,泄水浚利,特别是经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治理后,黄河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于是,漯水全线湮没,不复存在。 考证那么,究竟是何时何流演变成了徒骇河呢?据考证,是汉代开挖的商河和以后出现的土河演变成了今徒骇河。据史书记载,汉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黄河决口后,“灌县邑二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所”(《汉书·沟洫志》),为宣泄黄河洪水,河堤都尉许商于当年开挖了一条商河,自今高唐起,经禹城、临邑、商河、惠民、滨城,至沾化分为二支入海。此后,在黄河与商河之间又出现了一条土河。由于商河和土河防洪排涝作用巨大,一直延续到明代。明代中叶,商河在惠民南与土河合流,从而形成了现代的徒骇河。徒骇河形成之初,名称比较混乱,明嘉靖《武定州志》说:“州城南五十里,今称土河,旧志遂谓即徒骇河故道”,“惠民沟南望徒骇河”。直到清代,有的地方志仍称徒骇河为“土伤(商)河”。 清代,徒骇河至沾化花家村向东折转,经孔家、下河、老鸹嘴入海,该段又名洚河。当时,徒骇河上泄洪水,下受潮汐冲刷,畅通无阻,江南和东北及朝鲜的货运船只可一帆而达今三河湖,有的还沿土马沙河直抵惠民。后经光绪年间和民国时期的黄河三次决口,将洚河淤为平地,逼迫徒骇河自沾化富国西向北入套儿河注海至今。据统计,徒骇河自形成至建国,曾决口漫溢21次,先后治理了23次。随着水利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赋予了徒骇河新的使命,一处集度假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景区在徒骇河上初具规模,其因位于徒骇河、土马沙河和付家河交汇处。遂命名为三河湖,该湖处河宽263米,景区(刘珍桥至石家村)内水域面积2500余亩,您若到烟波浩渺的三河湖荡舟戏水,观赏那巍峨的大闸和两岸的绿树长廊,说是人间,又似仙境,那幽深、恬静之情,使人心旷神怡。 历史记载据史料记载,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渤海、清河、信都三郡黄河大水多处决口,31个县邑被淹,四万多所官邸民舍被毁。此次黄河决口后,为了分泄黄河洪水,减少河患,河堤都尉许商于当年开凿了一条新河,定名为商河。商河自高唐县分黄河而出,流经滨州后又分为二支入海。商河早先曾为黄河分洪发挥过一定作用,至王莽篡汉,商河已起不到分黄的作用了。 唐朝末年(公元893年),黄河下游改道,经惠民、阳信、沾化入海,截断了商河的入海流路。为了排涝,当时的统治者又在高唐以东的黄河与商河之间开挖了一条土河。 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决口,鲁北受灾严重。洪灾过后,广大民众将商河、土河分段贯通,形成了徒骇河干流(并以徒骇而命名)。此后,徒骇河下游相继出现多条支流,主要有沙河、土马河、付家河、胡营河、江河等。 徒骇河形成后,由于受黄河决口和引黄济运影响,淤积严重,虽经多次局部治理,但效果不佳。清光绪至民国年间,徒骇河几经治理,至1931年山东全省统一疏浚徒骇河时,沾化县自坝上村向北开挖了一段新河,下接久山潮沟,由下圈、垛圈庄北,烟袋沟西折而北去,与秦口河汇流后,经套尔河入渤海。 现代治理由于徒骇河流经山东、河南、河北三省,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因沿岸地区人口不断增长和工矿企业的快速发展,河流受污时常发生,受害最严重的是下游几个县区。仅2000年以来,徒骇河严重受污4次,滨州150公里的河段泛着大量白沫,气味熏人,河中鱼类全部死亡漂浮在河面,河水不能用于灌溉,沿岸地下水不能饮用,沿途群众叫苦不迭。受害地区组成调查组,多次追查污染源,由于条块分割及地方保护作怪,使河流受污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步伐的加快和各级治理水污染力度的加大,沿途各地对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的排污企业或关停、或重罚,毫不手软,逐步实现了污水达标排放,徒骇河水质日趋好转,沿途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1990年,滨州市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暴雨洪水袭击,暴雨过后,徒骇河洪水暴涨,滨城河段二十里堡闸最大洪峰流量达740立方米每秒,流域内村庄被淹,损失惨重。 1991年,沿岸各级政府对徒骇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裁弯和堤防加固治理,徒骇河滨州段治理河道47.16公里,加固堤防21.6公里。 1993年,山东省把徒骇河治理列为重点水利工程项目,治理了沾化县坝上闸以下海口段31.3公里,解决了徒骇河对其支流排水顶托问题。 1997年春再次治理,疏浚下游河道15.86公里,完成清淤土方380万立方米、各类建筑物68座。后又经多次清淤疏浚,徒骇河终于恢复了灌溉、排涝功能。 名胜古迹徒骇河滨州流域名胜古迹众多,自然景观秀美。沿河曾出土远古时期的麋鹿化石,相继发现和发掘出商周时期的兰家遗迹、高家遗迹、东周古窑址以及明、清两代诸多墓葬等。沿河附近有惠民的孙子兵法城、滨城的秦皇台、无棣的海丰塔寺和碣石山等名胜。2008-2009年山东省政府重点水利工程项目治理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河流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由原来的臭气熏天到现在的清清流水,目前已经达到饮用水标准,现在河水变清澈河内鱼儿成群,各地钓鱼爱好者纷纷前往禹城一代垂钓。水质的改变让两岸的居住人员高兴不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