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痛痹 |
释义 | 基本概述痛痹,病名。 ①指以关节疼痛为主证的痹证。《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故痛痹又称寒痹。《金匮翼·痹证统论》:“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也。”参见痹、寒痹条。 ②指痛风。虞抟谓:“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参见痛风条。 痛痹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合邪而以寒邪为主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痛有定处,疼痛较剧,得热痛减,遇寒痛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冬季,发病年龄以中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 痛痹包括西医的风湿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多发性肌炎、坐骨神经痛、臂丛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如增生性脊柱炎、颈椎病、跟骨刺、大骨节病等)、周围血管病变中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指端动脉痉挛症等病,在其病程中均可出现类似痛痹的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痛痹的致病原因,外因多与严冬涉水、步履冰雪、久居寒湿之地等,导致风寒湿邪以寒邪为主侵入机体有关。内因则主要与脏腑阴阳失调,正气不足有关。其病机是在正气虚弱的前提下,风寒湿邪以寒邪为主侵袭,痹阻于经络、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痛痹。 诊断诊断要点: 1.本病多以肢体关节(腰、肩、膝、肘、腕、踝)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动障碍为主症。 2.腰背、四肢关节及肌肉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以痛处不移为特点。 3.其痛有逢寒加重、得温则减、局部皮色不变、关节屈伸不利、形寒肢冷、昼轻夜重的特征。 4.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辨证治疗1.寒凝痹阻证证候: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如刀割,得热痛缓,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甚则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形寒肢冷,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 制草乌15g 熟附子10g 干姜10g 麻黄10g 细辛6g 桂枝10g 甘草6g 方解:方用制川乌、熟附子、干姜温经散寒止痛,麻黄、细辛、桂枝疏风散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奏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加减法:若寒甚加制草乌15g;痛偏上肢加羌活15g、威灵仙24g,千年健15g;痛偏下肢加独活15g、牛膝18g、防己24g;痛偏于腰加桑寄生15g、杜仲10g、川断15g、淫羊藿15g。 2.风寒痹阻证证候: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或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紧或弦缓。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15g 麻黄10g 黄芪18g 白芍15g 甘草10g 蜂蜜30g 方解:方用川乌头、麻黄温经散寒,两药配合搜剔入骨之风寒,为方中主药,辅以黄芪益气固卫,白芍养血,甘草、蜂蜜缓痛解毒,诸药相合共奏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功效。 加减法:若风胜者加羌活15g;痛以上肢为主加威灵仙18g、川芎10g;痛以背腰为主加杜仲10g、桑寄生15g、川断10g;痛以膝踝为主,加独活15g、牛膝18g。 3.寒湿痹阻证证候: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或痛处有肿胀,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附子汤加减。 熟附子15g 白术15g 白芍15g 云苓15g 人参10g 肉桂10g 细辛6g 川椒10g 独活15g 秦艽15g 方解:方中重用附子温经壮阳,祛寒湿止疼痛;白术、附子配伍能温散寒湿;参附同用温补元阳;芍药、附子同用能温经和营止痛;茯苓利水渗湿;肉桂、细辛、川椒配附子,寒湿之重症非此大辛大热之重剂、重药不能祛除,乃离照当空,阴霾自除之意;再配独活、秦艽以和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之功。 加减法:寒甚者加乌头10g,湿重者加薏仁15g、苍术15g。 4.风寒湿痹阻证证候:肢体关节冷痛沉重,痛处游走不定,局部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气候剧变则疼痛加剧,遇寒痛增,得温则减,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沉紧、弦缓。 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15g 独活15g 桂心10g 秦艽15g 海风藤15g 桑枝15g 当归10g 川芎15g 乳香6g 广木香6g 甘草3g 细辛6g 苍术15g 方解:方用羌活、独活、秦艽、海风藤祛风宣痹;桂心、细辛、苍术温经通阳,散寒除湿;乳香、木香、川芎、当归理气活血;桑枝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 加减法:痛甚加威灵仙20g、防己15g;风偏胜者加防风15g,改用秦艽20g;寒胜者加附子10g;湿胜者加防己15g、薏仁20g、萆薢15g。 5.痰瘀痹阻证证候:痹病日久不愈,肌肉、关节刺痛,痛处不移,甚至关节变形,屈伸不利,关节、肌肤色紫暗,肿胀,按之稍硬,有痰核硬结或瘀斑,肢体顽麻,面色暗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瘀斑苔白腻,脉象弦涩。 治法:活血行瘀,化痰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桃仁10g 红花10g 川芎6g 当归10g 陈皮15g 半夏10g 云苓15g 炙甘草6g 没药6g 五灵脂10g 地龙15g 秦艽15g 羌活15g 怀牛膝18g 方解:方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活血化瘀,兼以养血;二陈汤燥湿化痰;没药、五灵脂、地龙、香附祛瘀通络,理气活血;秦艽、羌活祛风湿强筋骨,通经络利关节,止周身疼痛;羌活又善治上半身筋骨关节病变,怀牛膝可活血通络,引血下行,使瘀血去,新血生,并补益肝肾,使骨健筋舒;甘草调和诸药。两方合用,可用治痹久不愈,痰瘀互结,疼痛不已者。 加减法:若痰留关节,皮下结节,可酌加制南星10g、白芥子10g以豁痰利气;如痰瘀不散,疼痛不已,酌加炮山甲10g、白花蛇l条、蜈蚣4条、土鳖虫10g,以搜风散结,通络止痛;痰瘀痹阻多损伤正气,若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可加党参18g、黄芪24g;肢凉畏风冷者,加桂枝10g、附子10g、细辛6g、防风10g,以温经通痹。 6.肝肾阴虚证证候:筋肉关节肿胀,骨节烦痛,入夜更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日久关节变形,形体消瘦,或咽干耳鸣,头昏视物不清,或失眠多梦,盗汗,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5g 桑寄生15g 杜仲10g 牛膝18g 秦艽15g 防风10g 细辛6g 当归10g 生地15g 白芍15g 人参10g 云苓15g 炙甘草6g 川芎6g 桂心10g 生姜3片 方解:方用独活辛温发散,善搜少阴经风邪,且能祛湿,治疗痛痹为主要用药;桑寄生、杜仲、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共为辅药;秦艽、防风祛风湿止痹痛,细辛发散阴经风寒,搜利筋骨风湿,且能止痛,以当归、生地、白芍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 助正气为佐药;更以川芎、桂心温通血脉,并助祛风;生姜发散祛寒,为使药。诸药协同,使寒邪得祛,气血得充,肝肾得补,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加减法:若疼痛较甚者可酌加制川乌10g、地龙15g、红花10g以助祛寒通络,活血止痛之效;寒邪偏重者,酌加附子10g、干姜10g;湿邪偏重者,酌加防己15g、苍术15g、薏米15g。 7.肝肾阳虚证证候:关节冷痛,肿胀,昼轻夜重,屈伸不利,腰膝酸软,下肢无力,足跟疼痛,畏寒喜暖,手足不温,面色晄白,自汗,口淡不渴,毛发脱落或早白,齿松或脱落,或面浮肢肿,或小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月经后衍最少,舌质淡胖嫩,舌苔白滑,脉沉弦无力。 治法:温补肝肾,祛寒除湿,散风通络。 方药:消阴来复汤加减。 鹿茸6g 附子10g 破故纸15g 菟丝子15g 枸杞15g 益智仁15g 小茴香10g 木香10g 当归10g 生姜3片 大枣10枚 牛膝18g 狗脊10g 独活15g 方解:方中以鹿茸温补肝肾、强筋骨为主药;附子壮阳散寒通痹,大辛大热之药,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破故纸、菟丝子暖肝肾,牛膝、狗脊、独活养肝肾,祛风湿活络,益督脉固腰膝,共为辅药;枸杞补血养精,益智仁温中散寒暖肾,小茴香暖下元,木香、当归行气养血活络,使血行血畅,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有益肾养肝、强壮筋骨、散寒通痹之效。 加减法:寒重者加川乌、草乌各10g、麻黄10g;湿胜者加薏米15g、云苓15g、苍术24g。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