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释义

博物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反映古代矿冶科技史的专门性博物馆。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境内。1984年12月建成开放。博物馆展览大厅长36米,宽30米,高14米。4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现场内,清晰地展示了春秋时期运用木制榫接方框支架维护的竖井70个,平巷66条,盲井、斜井各1个。它们纵横交错,层层迭压,再现了当时开拓井巷采掘矿石的情况。排水巷道和木制水□,蜿蜒其间。

概述

古铜矿遗址是在铜绿山矿露天开采中发现的。矿区已探明的12个矿体,古代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开采。根据遗留的炼渣推算,约产铜8~10万吨。1974年春至1985年夏,考古部门配合矿山生产有重点地进行了科学发掘,清理出西周至西汉延绵1000多年间的数百个(条)不同结构的木支架维护的采矿井巷和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炼铜竖炉,同时还出土了手工开采所需要的各种生产工具。国家已将该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决定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古矿遗存长期保留,所压矿藏不予开采。古铜矿博物馆就建在保护区内一处春秋时期采矿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上。

展厅分布

博物馆展览大厅长36米,宽30米,高14米。4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现场内,清晰地展示了春秋时期运用木制榫接方框支架维护的竖井70个,平巷66条,盲井、斜井各1个。它们纵横交错,层层迭压,再现了当时开拓井巷采掘矿石的情况。排水巷道和木制水□,蜿蜒其间。一件件出土的工具依然放置在当时使用的地方。大厅四周墙裙上复原的地质剖面,与遗址现场浑然一体,加强了大厅的现场感。设置在大厅南侧的辅助陈列室,运用出土文物、矿石标本、照片、图表、模型等反映了遗址的地质地貌、 发掘经过、 年代测定、采冶结合等状况,并陈列有出土器物。 此外,大厅外东南向深约20米的地下,还保护有西周至春秋时期2000平方米采矿遗存。

历史沿革

1973年秋,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在铜绿山开采时,发掘出13柄铜斧,最大的一个重达3.5公斤。随后,一柄铜斧寄到了国家历史博物馆,引起国家文物部门高度重视。

1974年春,考古部门在铜绿山发掘出一个面积达2平方公里密如蛛网的地下迷宫,包括西周至汉代数百口竖井、斜井、盲井,以及百余条平巷等采矿遗迹,并出土了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炼铜竖炉和开采工具。

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考古界。英国、德国、日本、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的考古学者蜂拥而至,赞叹不已:“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古迹!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

1982年,国家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4年,铜绿山开建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1991年,国务院下文“划定红线”,要求古铜矿遗址负185米以上及周边80亩范围内的矿产资源不予开采。

1994年,国家文物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2006年12月,因“周边环境太差,其地位与形象不符”,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从候选了10年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中撤了下来。

遗址

位于黄石市西南20余公里,是建国以来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发现于1973年,分布范围约2平方公里,地表遗存的古代炼渣在40万吨以上。以考古发掘,清理出西周至汉代千余年间不同结构不同支护方法的竖井、斜井、盲井数百座,平巷百余条, 以及一批春秋早期的炼铜竖炉。随同出土的还有大量用于采矿,选矿和冶炼的铜铁、竹、木、石制生产工具,它是中国迄今发掘规模最大,生产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古铜矿遗址。

采用浅井探矿和利用淘砂盘进行重砂测量是古代开发铜绿山矿区的重要探矿方法。考古发掘证实,古矿井大都处在含铜品位高的氧化富集带内,证实上述探矿方法的实用效能。

特点

采用木支护结构井巷进行地下开采,是铜绿山矿区古代开采技术的显著特点。其开采深度一般在30-40米,有深达60余米,已低于当地潜水位23米。此外,在采矿方法、矿井提升、通风、排水以及工具的制作等方面也有不少创造。采冶结合是铜绿山古铜矿的又一特点。春秋早期即已采用鼓风炉炼铜。遗址内遗存的古代炼渣均呈薄片状,流动性能良好,冶炼温度控制在1200oC左右,渣样分析表明,渣型合理,渣含铜大多低于0.7%,粗铜纯度已达94% 表明铜绿山古代冶炼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意义

古铜矿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初步回答了中国青铜时代铜是怎样开采、冶炼这一重要历史课题,为研究中国矿冶技术发展史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它有力地说明,中国古代采冶技术有一套独立发展的体系。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内涵十分丰富,除遗址博物馆内展出的外,在保护区内尚有古矿遗存,可供今后发掘研究。

现状

1974年春,考古部门在铜绿山发掘出一个面积达2平方公里的地下迷宫,出土了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炼铜竖炉和开采工具。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论证认定,这一古铜矿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最久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活化石。

在2006年8月,这一国宝级活化石,突现裂隙沉降,面临坍塌危险。

从大冶市城区往西南约走3公里,进入了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矿区。几分钟后,一个杂草丛生的红色院落出现在眼前。院墙外,残垣断壁,石渣满地,到处是钻探留下的圆柱状石料。 距院墙不足百米,是有色金属公司开采后留下的巨大矿坑,深达百余米,使矿坑与遗址之间形成一个陡峭的坡面,古铜矿遗址就坐落在这样一个人工形成的悬崖峭壁之上。

遗址大院门前是一段约300米的坡面泥巴路,道路坑坑洼洼,满是拳头大小的石块和碎砖。一名看守人员正准备锁门,“闭馆了,现在不能参观。”门上贴着一张告示:“因工作需要,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将于2007年6月8日起停止对外开放,特此通告。”

博物馆四周墙体及地面亦出现大量裂缝,一楼警务室破旧的木门紧闭,门扣及挂锁早已生锈。吊顶也残破不堪,馆四周的玻璃窗满是灰尘,蛛网密结。

修复工程

该馆是中国第一座反映古代矿冶科技史的专门性博物馆,1984年12月建成开放,清晰展示春秋时期运用木制榫接方框支架维护的竖井、平巷、盲井和斜井等,再现迄今为止中国最久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铜矿采掘现场。2006年8月,这一国宝级青铜文明活化石因突现裂隙沉降而闭馆。2009年11月,遗址管理权移交给大冶市后,修复、改造及景点规划建设计划全面启动。

大冶市文体局介绍,14日启动的改造修复工程将保持遗址博物馆及冶炼炉馆现有主体框架及展览内容,修缮展厅及展品,将原来的灰色外墙改为绿色,建设临时停车场、临时道路等配套设施,工程预算投资200余万元。

据了解,大冶市此前已启动遗址的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已完成整套文物保护规划,将新征土地230亩用于遗址新广场及新展览馆建设。

地理位置

大冶市地处幕阜山脉北侧的边缘丘陵地带,地形分布为南山北丘东西湖,南高北低东西平,一般海拔高度为120—200米,最高点海拔840米,最低点海拔11米。主要山脉有大同山、天台山、龙角山、云台山、茗山、黄荆山等。大冶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主要是东风,夏季多东南风,秋季 多西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年平均气温16.9°C,极端最高气温40.1°C,极端最低气温-10°C,年均无霜期261天,年均降水量为1385.8毫米。长江流经市东北隅,市内主要河流有17条,湖泊有大冶湖、保安湖和三山湖。

大冶矿区是中国开采最早的矿区之一,主要包括铁山、金山店、成潮、灵乡等矿山,储量比较丰富。矿石主要是铁铜共生矿,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是赤铁矿,其他还有黄铜矿和黄铁矿等。矿石含铁量40-50%,最高的达54-60%。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石英等,脉石中含SiO28%左右,有一定的溶剂性(CaO/SiO2为0.3左右),矿石含P低,(一般0.027%),含S高且波动很大(0.01-1.2%),并含有Cu(0.2-1.0%)和Co(0.013%-0.025%)等含有色金属。矿石的还原性较差,矿石经烧结、球团造块后入高炉冶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3: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