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听雨
释义
1 王力宏演唱歌曲

《听雨》这首歌曲是沉康作词,王力宏作曲的一首歌曲,收录在王力宏1995年发行的专辑《情敌贝多芬》中,是王力宏早期创作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曲名:听雨歌手:王力宏

专辑:情敌贝多芬

作词:沉康

作曲:王力宏

语言:国语

发行时间:1995年

歌曲简介

《听雨》收录在王力宏1995年发布的专辑《情敌贝多芬》里,虽然这首歌作为王力宏的早期作品并不是非常流行,但是仍旧非常的好听。

歌曲歌词

我又听到那熟悉的声音

仿佛就像迷离的小雨

不知道你现在在哪里

是否你还记得我

不知什么是初恋的呼吸

是不是像忧郁的积习

如果从来不曾拥有过

怎知道离别的悲凄

一个人静静听雨

数着窗上的雨滴

有雨就像有你

想着你每段过去

都是生命的足迹寄盼有雨有你

有些事情错过觉得可惜

有些梦醒后就忘记

真假对错不必太在意

生命总是要继续

我的世界其实并不拥挤

正好少了相遇的你

等待有时也会有惊喜

你是美丽的结局

歌手简介

王力宏(Leehom Wang),籍贯浙江义乌,著名美籍华人流行歌曲作曲家、男歌手及唱片制作人。亚洲华语流行乐坛最具代表性的创作、偶像、实力派音乐天王。他不光唱功了得,会多种乐器,而且还自己担当自己大部分作品的编曲配乐以及幕后制作。从《龙的传人》中令人惊讶的融合DJ电子乐节奏的华人流行嘻哈摇滚风,到自己开创出的chinked-out的曲风。他生活节俭,却热心公益慈善环保事业,正如他的歌曲所表达的,他坚持用音乐改变自己,改变世界,敬业如同音乐上的陈景润。其唱片总销量在全亚洲已超过2500万张。

2 网友俱乐部

听雨贴吧目录属于网友俱乐部,2004年建立,现任吧主听雨丨晓风残月和慕紫凝烟,会员10000位。

3 网络游戏《大唐豪侠》中的一种武器

剑纹如流波涟漪,铭心彻骨;挥出如无声细雨,浅泣低吟。

4 元代虞集诗作

听雨

(元)虞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

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

忽听春雨忆江南。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开篇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场景:鬓发稀疏的诗人,独自一人枯坐于屏风之间,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在他那醉意朦胧的脸上。屏风独坐,黄昏烛影,加上暮年独饮,从内到外,均透露出几分孤寂落寞的情味。此时诗人正沉浸于往事的回味之中,慨叹仕途生涯使自己失去真我。然而,诗人内心深处仍然保有一份真情,它在春雨淅沥中,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这里,京国与江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露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

5 初国卿作散文

当年,初国卿先生曾在报上发表的一篇《听雨》,让众多读者爱不释手,到处找这张报纸,并成为许多大学生传抄的文本。《听雨》一篇,确实清婉明丽,韵致可人,在诸多写听雨的作品中,可谓翘楚之作。有人曾将初国卿的《听雨》与季羡林的《听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誉为当代“听雨三篇”,是写听雨最好的三篇散文。

听雨(初国卿 作)

雨夜归来,我为自己梳理梦魂中的雨珠,滴滴答答,分不清是雨声还是心音。

我曾经这样认为,西方人长于虚幻的听觉,中国人长于自然的听觉。中国人最能从蟀叫蛙鸣、花开花落,尤其是滴答的雨声中听出无尽的意思来。因此汉语中才会有那么多关于“雨”的词汇,读唐诗宋词稍不留神就会踏入“雨”的世界。

数尽听雨的前贤,我最佩服的是唐人。他们的才、情、气与创造力将任何生活都能诗化,听雨自然不在例外。在他们之前,南朝的诗人们还只顾追花逐月,不会甚至不懂听雨,即使有人听,也只是空阶听雨,远不及唐人那般有花样:梧桐听雨、芭蕉听雨、槐叶听雨、枯荷听雨、漏间听雨、竹风听雨、夜船听雨、池荷听雨、隔窗听雨、小楼听雨、丛篁听雨、棋边听雨、对烛听雨……读过一遍《全唐诗》,即使三月无雨,灵魂也会湿漉漉的。

听雨应有听雨的环境与意境,最好当在厢房里,窗外飘着绵密的细雨,丝丝缕缕,淅淅沥沥,雨点洒在瓦楞上,叮咚作响。汇成涓涓细流,顺檐而下。敲打在树叶上,沙沙轻吟。滴落在小巷里,淙淙有声。如果窗外有一丛绿竹、芭蕉或是一棵梧桐,那更属偏得,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意境。那一刻,对香炉金兽,饮明前绿茶,摊数卷古书,不管天地间怎样的凄清无奈,一厢索然,自管听小雨或密洒修竹,或频点新蕉,或轻敲疏梧,或斜打枯荷,定会陶然自若,忘乎所以。“自移一榻蕉窗下,更近丛篁听雨声”,此时才明白为什么前人会有那么多“喜雨亭”、“苦雨斋”、“听雨轩”、“梦雨厢”的讲究。

然而,听雨也应有所间歇。如果细雨是偶然的一两天,也很写意,如果太缠绵,诸如梅雨天气,难免使人心乱,再没了听雨的心境。马尔克斯小说《百年孤独》里,有个小镇马孔多,据说连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三天的雨,镇上的人没事就站在院里望天,盼着老天放晴。真要是那样,不知该多焦心。那一年我在庐山参加笔会,八天里下了七天雨,梦里都长出了青苔,白天想翻晒都寻不到干处,湿得昏天漫地,连眉毛都能拧出水来,让人很害怕,唯心地认为是否人们过于有违天意,有违佛意了。

我曾扣问典籍,查询诸佛诸菩萨的净土是否也有雨。按说那里该不会有雨,有的只是满空的阳光明媚,永远的花香随着花瓣飘落。雨该是人类居住的红尘世界、佛家所说的娑婆世界的独有,忧纷世间的象征,菩萨悲心的感召。因此,雨天往往能唤起一种莫名的伤感,心底也常涌起亲情的缱绻。而那听雨的人,抑或雨中行人,少不了都怀有一份不为人见的隐秘、思恋或是辛酸。

佛天花雨般的世界不是凡人所能亲近的,脱不开红尘的人总会有雨夜的怅想。如何超脱自己

排遣雨的寂寞,最好该是读点书。

没有红袖添香,灯光也不必太明亮,读禁书更好,不是禁书亦可。但应有选择,最好不去读那悱恻的诗和娇媚的词,尤其不可读那“宓妃留枕”的曹子建、“二十四桥”的杜牧之、“锦瑟无端”的李商隐、“花明月暗”的李后主、“梦后楼台”的晏几道和“苔枝缀玉”的姜白石。应去读善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和潇洒疏淡的晚明小品一类,以化解雨意带来的思念或是缠绵,不致深陷夜雨秋池之中。

对雨读书之时,倘有恋人相伴,那情境似乎更应珍惜。天地间,冥冥中,只有你们二人,雨夜潇潇,雨声伴着心音,梦回江南或是塞北,都可堪慰平生。

记得有位相知曾对我说,她最爱雨,爱雨天的幽静和忧伤,爱雨天的诗意和思念。从那时起,每有雨声,我就怅想摩娑她的裙裾。雨中一夜,举世情怀,一杯新茗,几缕茶烟,垂帘晏坐檐花落处,美人怅卧江南般的恬然,倒也真的醉了红尘一生。

人生奢侈得有些辉煌,包括那部被绿茶浸润过的《全唐诗》。谁会想到,雨梦唐音,随时都会幻化出红叶花魂。感知雨夜,我忘不了一把伞下,我忘不了二人从城市的这一头弯到那一头的情景。伞的世界小得很可爱,一只红苹果是午夜的美餐,夹克衫的大袋里自然握着她的柔柔纤手

听雨思往事忆恋情,正属自然之性。雨夜迷离,灯影虚幌之间,梦回鸳瓦疏疏,点滴中微闻其声,微觉花香,触其鬓发,抚其肌肤,想其娇媚之态,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雨辰月夕,倚枕凭栏,“罗帐四垂红烛背,玉钗敲着枕函声”,渐渐,或一丝甜美之情潜滋,或一脉伤心之色袭来……

天地间,可以用来象征美的极致的,就是这般听雨而想佳人。

大可不必讳言,古人论词有“豪放”、“婉约”之说,这又何尝不是人生两种境界之称呢?我很欣赏一位女才子的话:豪放是气,婉约是情。气未必尽属男儿,情也未必专属女儿。女儿有点倜傥之气,男儿有点儿女之情,方为人生。由此你说碌碌尘世,一个人总应葆此一片柔肠,得存至情一境,才不会虚妄一世。至若雨无那、愁无那、泪无那、恨无那,情之所钟,毕竟如何,随着时间雨境,终会得到各自的归宿,不是吗?

想我自己,许多事终归淡然。当年,我从那片大山中走出来,那里有着我后来才知晓的巫山十二峰样的群山,有着不染星星红尘的雨丝。虽然浅浅地知道李白、杜甫,还有苏东坡、陆游,但我还是不懂杏花春雨江南;似乎刚刚知道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妙处,但还解释不了这跟明朝深巷卖杏花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是那村姑婉转的卖花声唤来了春天,还是大都市人看惯了包厢电影,抑或听腻了美声情唱?然而,当我什么都明白的时候,这个世界多少已变得有些无奈。细雨过剑门不必再骑驴了;去天竺寻找佛踪也用不着再经阳关;喝酒吗?杏花村旁早已不见了遥指的牧童;远去巴山,夜雨再深,也难想起共剪红烛的甜蜜。没有伤感,没有回忆,芭蕉移作了银蕨草,梧桐也换成了凤尾竹,枯荷没人留得,昔日恋人也更名浮海,乘槎而去,“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如此,还会有心情再听那雨霖铃,再赋那临江仙或是无题诗吗?

也许到头来,只有一个人守望着一份孤独,一份寂寞,一份初衷不改,一份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的固执,有滋有味去听那秋来的雨声。古人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听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声满蕴着人生的诠释,少年无忧,早已成为过去;暮年尚未到来,难以体会;中年临届,该会攥住些什么?想象不出,等到地老天荒的时候,独自一个灯下白头人,捡点珍藏的那一片红枫叶或是一粒红豆,面对雨中黄叶树的时候,还会听雨吗?还会想起雨伞之下的小世界里、夹克衫的大袋里那只纤纤玉手吗?

不得而知。大自然不会苍老,雨夜檐声,细数芭蕉梧桐丛篁,依然叮叮地响着,给趁雨相生的旧梦拍着柔和的节奏,固执的人正像在江南的乌篷船中。“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逢此时,韦庄的词句又自然地浮上脑际,“婉约派”宋词的韵律难以拒绝地趁机送人到京都紫竹林中或是小城若耶溪的舟船里。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前尘隔世,往事迷离,归帆正不知何处!

6 季羡林作散文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7 缪正西作散文

从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这么喜欢雨。依稀只记得小时候,总是倚在窗前看那纷飞飘坠的雨丝,聆听点点滴滴洒落大地的雨声。多少岁月流逝,儿时的景物已日渐远去,而今仍眷恋丝丝扣入心弦的雨滴;每当有雨的夜晚,就睡得特别香甜,仿佛淅沥淅沥的雨滴,是雨精灵所奏的催眠曲,让大地生物都能安然入睡。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灯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想来蒋捷也是一位听雨的知音,可是任你多少豪情,国破之后,听雨却是万般凄凉的,“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倒像是诗人滴不尽的亡国泪。歌楼中,客舟中,僧庐下,不同的景物,不同的心境,只凭那晶莹的雨滴串成了诗人感性的一生;“丝丝杨柳丝丝雨”、“春雨如丝”、“雨又萧萧”、“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读蒋捷的每一句词,总会嗅到格外清新的雨滴,或许只有那似泪的雨滴,才能道出诗人独特的心境!多少次漫步雨中,多少次隔窗听雨,更是多少次廊下观雨,但都无法将自己的感受化为诗句,也许是未经历大风大雨,没有如诗人般善感的心,能把一丝一丝的雨线编织成一串锦绣的文章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梦想中的江南应是烟雨迷蒙,烟雨缭绕,该有霏霏的雨,才有美丽的江南吧!有“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吧!尽管杏花春雨不再,牧童遥指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不再,然而怀乡思古的幽情,仍是这样油然地生成,虽是相隔如此遥远,中国仍是中国!只要那细细的雨丝下在江南的水乡泽国,下在华北的黄土高原,下在蒙古的戈壁沙漠,下在蜿蜒的万里长城,下在东北,下在云贵,下在西藏……纵使赤焰燃烧,也制止不住渴望甘霖的人心。

是蒙蒙细雨也好,是狂风暴雨也好,还是霪雨霏霏、连日不开也好,我都默默听着,听它打在窗上、瓦上、湖上、桥上……听它击奏着千变万化的交响曲。没有雨的四季,不知是如何单调?惊蛰是春雨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唯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才令人感觉春天的气息。炎炎仲夏,有雨一阵,才会清凉无比!七夕有雨,才能平添牛郎织女爱情的神话色彩,是七夕雨像极了织女的伤心泪,还是织女的眼泪化成了雨滴,流落人间,让中国的子民永远世世代代传说着这个凄凉的爱情故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才让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绿肥红瘦”是“昨夜雨疏风骤”使然。如词人哀怨的闺情,是否也像阵阵来袭的雨儿,“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萧瑟的秋天,需要秋雨的点缀。冬天的台北没有霜雪,有的是冷冷的雨。基隆的雨季总是那么长;有一次,在中正公园冒着寒雨期待着远远驶去雨港的花莲轮,那是眺望基隆港雨景最美的一次。迷迷蒙蒙的雨,使得雨港宛如一位蒙上面纱的少女,有着一股说不出的朦胧美。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曾多次悸动于这句话;也曾自许“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虽然少年的梦远去了,当年的豪情不再,但听雨的兴致愈来愈浓。任凭风吹雨打,听雨的情致不减,自绵绵春雨到冷冷冬雨,从儿时到年迈,不变的仍是如跳跃音符的雨声,伴着我步着漫漫长路。

亘古以来的雨,洗尽了中国的一砖一瓦,古老的中国已历尽沧桑,听雨的骚人墨客能经得起几番风雨呢?当年意气风发,笑谈咏雨的诗人今何在!万般风情已灰飞烟灭。然而我一直相信,只要美丽的中文不消失,江山代有才人继起,雨就不会寂寞:任它淅沥淅沥地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因为永远都会有听雨的知音!

8 电脑软件

软件功能

定时关机,重启

显示本机已运行时间

调出系统自带万年历

调出系统自带录音机

调出系统自带计算器

系统垃圾清理

校对时间功能

9 唐代王建诗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听雨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王建

【作品体裁】七绝

作品原文

听雨

半夜思家睡里愁,雨声落落屋檐头。

照泥星出依前黑,淹烂庭花不肯休。

注释译文

听:用耳朵接受声音。

半夜:夜里十二点左右,也泛指深夜。唐王维《扶南曲歌词》之四:“入春轻衣好,半夜薄妆成。”宋苏轼《过莱州雪后望三山》诗:“黄昏风絮定,半夜扶桑开。”冯德英《苦菜花》第四章:“半夜里,姜永泉接到情报:敌人离此不远了。”

愁:忧虑。

落落:象声词。唐司空图《乙巳岁重阳独登上方》诗:“落落鸣蛩鸟,晴霞度雁天。”宋梅尧臣《三层瀑》诗:“山头出飞瀑,落落鸣寒玉。”

休:停止;完结。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享年约六十七岁。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著有《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10 宋代赵文诗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听雨

【创作年代】宋朝

【作者姓名】赵文

【作品体裁】七律

作品原文

听雨

散发欹眠困郁蒸,谁推河汉落红尘。

电光照雨不可尽,雾气满空疑有神。

驾海怒潮新月夜,绕山腰鼓建溪春。

此声此景谁能写,输与城中不寐人。

注释译文

欹:古同“攲”

红尘:佛教、道教等称人世为“红尘”。明贾仲名《金安寿》第四折:“你如今上丹霄,赴绛阙,步瑶台,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红楼梦》第一一七回:“宝玉本来颖悟,又经点化,早把红尘看破。”郁达夫《自述》诗之二:“前身纵不是如来,谪下红尘也可哀。”

驾海:航海。唐太宗《幸武功庆善宫》诗:“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诗:“朝宗延驾海,师役罢梁溠。”

腰鼓:古时打击乐器。框用瓦或木制。两头大,中腰细,用手掌拍击。宋苏轼《惜花》诗:“道人劝我清明来,腰鼓百面如春雷。”清曹寅《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纪》诗之四:“幸无邻比喧腰鼓,嬾逐游人上堍桥。”

寐:睡,睡着。

作者简介

赵文[约公元1279年前后在世]字仪可,一字惟恭,号青山,庐陵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末前后在世。尝冒宋姓三贡于乡,后复本姓,入学为上舍。宋亡,入闽,依文天祥。元兵破汀州,奥天详相失,逃归故里。后为东湖书院山长,选授南雄文学。文所著青山集八卷,《四库总目》有哀江南赋之余音。事见《雪楼集》卷二二《赵仪可墓志铭》、《养吾斋集》卷二九《赵青山先生墓表》。赵文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11 宋代杨万里诗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听雨

【创作年代】宋朝

【作者姓名】杨万里

【作品体裁】七绝

作品原文

听雨

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

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

词语注释

归舟:返航的船。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梦寐伫归舟,释我吝与劳。”唐杜甫《晓望白帝城盐山》诗:“春城见松雪,始拟进归舟。”宋苏轼《郁孤台》诗:“他岁三宿处,准拟系归舟。”

昔岁:去年;早年。《左传·宣公十二年》:“昔岁入陈,今兹入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政有经矣。”唐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诗:“昔岁文为理,羣公价尽增。”

篷:遮蔽风雨和阳光的东西,用竹篾、苇席、布等做成。

茅檐:茅,指盖屋的草;檐,本是房檐。茅檐指茅屋。

梦中:指睡梦之中。《列子·周穆王》:“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亡辨;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昼夜亡辨。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南朝梁沉约《别范安成》诗:“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宋晏几道《鹧鸪天》词:“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賸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大诗人。公元1154年(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作诗20000多首,只有少数传下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5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