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铁帽子王
释义

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庆亲王。在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中,头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这是因有军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则是因为与皇帝有著特殊亲密关系中受封,属於恩封。

基本概况

铁帽子王是对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

清王朝建立后,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这个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当时确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清朝封爵一般有两种,一为臣民在战争中立功而受封,称为功封;另为皇裔受封(正常情况下必封),称为恩封。袭爵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通常为嫡长子)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由和硕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多罗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固山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另一种是原等承袭,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这就叫做世袭罔替。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称为铁帽子王。

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后期在政治斗争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

皇帝按“功封”诏定清朝初年的八位铁帽子王:六位和硕亲王,即,

和硕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

和硕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

和硕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

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庄亲王):硕塞,皇太极五子

两位多罗郡王,即,

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长子

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萨哈璘次子

中后期所恩封的四位铁帽子王(全是和硕亲王):

和硕怡亲王:胤祥,康熙帝十三子

和硕恭亲王:奕,道光帝六子

和硕醇亲王:奕譞,道光帝七子

和硕庆亲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绵性长子

详细信息

礼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礼烈亲王爱新觉罗·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明万历十一年癸未七月初三日寅时生,元妃佟佳氏出,为皇长子褚英同母弟。初称贝勒,三十五年四月,以击败乌拉功,赐号古英巴图鲁,明人或称为贵永介。天命元年四月,封和硕贝勒,参国、务国,人称为大贝勒。十一年八月,奉弟皇太极嗣父位。崇德元年四月,封和硕兄礼亲王。顺治二年春,至京师。五年戊子十月十一日丑刻卒,年六十六。康熙十年六月,追谥曰烈。乾隆十九年九月,入祀盛京贤王祠。四十三年正月,配享太庙。特诏改见袭爵位之康亲王,复始封王号曰礼,世袭罔替。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琏后因凌辱大臣被夺爵。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睿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睿忠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生,大妃乌拉纳喇氏出,与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五子多铎为同母生。多尔衮以作战勇敢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后,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先后被顺治称为

“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于出征路上,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自在东直门迎接。多尔衮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 “成宗”,神主附太庙。后来苏克萨哈等攻奸他种种不法,被废掉尊号,黜出宗室,毁陵墓,家产人员入官,此后百余年无人敢议论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历下令修葺东直门外睿王坟,乾隆四十三年为其平反复其王爵,其爵世袭罔替,追谥曰“忠”,配享太庙。其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世袭共传11世,不算追封的,共8王。

豫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大妃乌拉纳喇氏出,与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四子多尔衮为同母生。镶白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太宗皇太极时,屡有战功。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四月,封为和硕豫亲王。先后掌管过礼部和兵部。顺治元年(1644),随清军入关。十月,南下河南﹑西进陕西镇压李自成农民军。二年正月,攻入潼关、取西安。二月,移师攻南明,四月陷扬州,五月入南京,俘福王朱由崧,六月占浙江,十月还京师。进封和硕德豫亲王。三年五月,征伐北投喀尔喀蒙古苏尼特部的腾机思、腾机特等,败之。四年七月,册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六年三月十八日病痘死。九年三月,因多尔衮案株连,降为多罗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高宗为多尔衮平反的同时追复多铎豫亲王及封号。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肃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太宗皇太极长子。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三月十三日子时生,继妃乌拉纳喇氏出。初封贝勒,天聪六年七月,晋和硕贝勒。崇德元年四月,以军功晋肃亲王。六月,命掌户部事。八月,以事降贝勒。三年八月,副奉命大将军多尔衮攻明。明年四月,凯旋。八月,仍命管户部事。九月,复以功晋亲王。六年三月,以事降郡王。七年七月,以功仍晋亲王。顺治元年四月,以事削爵。十月,仍封亲王。三年正月,授靖远大将军,征四川。十二月,灭张献忠。五年二月,凯旋。三月,被多尔衮构陷削爵,幽系。四月,自杀,年四十,以庶妃三人殉。七年正月,多尔衮与兄阿济格各纳其福晋一人。八年二月,昭雪,追复封爵。十三年九月,追谥武。乾隆四十三年正月,配享太庙。特诏改现袭爵位之显亲王,复始封王号曰肃,世袭罔替。八月,入祀盛京贤王祠。末代肃亲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书。清帝退位后,避居大连与日本人过从甚密,死于1922年。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庄亲王(原承泽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承泽裕亲王爱新觉罗·硕塞,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侧妃叶赫纳喇氏于一六二八年十二月二十所生。顺治元年(1644年)封多罗承泽郡王。当时李自成据潼关,硕塞跟随豫亲王多铎进攻陕州,击败李自成将张有增、刘方亮,李自成亲自迎战,亦被击破,清军入关,斩马世尧。随后向南进兵,击破明福王朱由嵩,赐团龙纱衣一袭、金二千、银二万。后又跟从多铎征喀尔喀,随英亲王阿济格戍守大同。姜瓖反叛期间,硕塞移师代州,解围有功,晋升亲王。顺治七年(1650年)又改郡王,顺治八年(1651年)晋封和硕承泽亲王。掌兵部、宗人府。卒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五(1655年1月),子博果铎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夺爵。

郑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郑献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和硕庄亲王舒尔哈齐第六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己亥年十月初二日丑时生,母福晋乌喇纳喇氏。初封贝勒,天聪五年七月,管理刑部事。崇德元年四月,以军功晋封和硕郑亲王。八年八月,辅理国政。顺治元年,加封信义辅政叔王。五年三月,缘事降为郡王。本年闰四月,复亲王爵。九月,授定远大将军。九年二月,加封叔和硕郑亲王。十二年乙未五月初八日寅时薨,年五十七岁。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五人夺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为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他是礼烈亲王代善的长子。己亥年二月初二日寅时生,母嫡福晋李佳氏。岳托自幼随父祖征战,功劳卓,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岳托作战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屡屡被申斥,封爵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清兵入关后,岳托率部攻山东克济南,崇德四年己卯正月初九日卯时薨于军,年四十一岁,追封为克勤郡王。康熙二十七年,立碑纪功。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夺爵。

顺承郡王

始封祖为多罗顺承恭惠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珲。他是礼烈亲王代善之三子和硕颖毅亲王萨哈璘的第二子。天聪三年己巳五月初五日辰时生,母嫡福晋乌喇纳喇氏,布占泰贝勒之女,与第一子同母。崇德八年,因伊兄罪黜宗室。顺治元年十一月,复入宗室,封多罗贝勒。五年九月,以功进封多罗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壬辰三月二十七日戌时薨,年二十四岁。康熙十年,追谥。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珲。其父为代善第三子萨哈辚,萨哈璘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珲是其第三子。顺治元年他被任命为平南大将军,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夺爵。

怡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怡贤亲王爱新觉罗·胤祥。清圣祖康熙帝十三子,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自幼跟随胤禛(即雍正帝),曾出任军职,掌管驻京禁军,为他其后的政绩打下好基础。雍正元年被封为怡亲王,因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是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胤祥死后,上谥号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雍正帝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下旨将其名中的“允”字改回“胤”字,成为雍正朝唯一位最终得以在名字中保留“胤”字的皇帝兄弟。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垣袭爵,同治初立时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被赐死。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恭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恭忠亲王爱新觉罗·奕欣。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静妃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和硕恭亲王”。清末洋务派、总理衙门首领,保守派对其鄙称“鬼子六”。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欣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欣病逝,诏谥曰“忠”,配享太庙。(清宗室谥“忠”者唯奕欣与多尔衮二人)。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

醇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清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母为道光帝庄顺皇贵妃乌雅氏(1822年-1866年)。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进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湉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譞去世,追谥为“贤”,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庆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庆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奕劻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

奕劻是乾隆第17子永璘的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命爆发后,奏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目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有来得及世袭。

各系的承爵系表

和硕礼亲王

(承序:代善、满达海、常阿岱、杰书、椿泰、崇安、巴尔图、永恩、麟趾、全龄、世铎、诚厚,历十代十五王)

代善:太祖二子,和硕礼烈亲王

满达海:代善七子,和硕巽简亲王(改号,后追降为贝勒)

常阿岱:满达海子,和硕巽亲王(后降为贝勒)

杰书:代善孙,和硕康良亲王(改号康)

椿泰:杰书子,和硕康悼亲王

崇安:椿泰子,和硕康修亲王

巴尔图:杰书子,椿泰弟、崇安叔,和硕康简亲王

永恩:崇安子,和硕礼恭亲王(复号礼)

昭梿:永恩子,和硕礼亲王(后革爵)

永諲:崇安子,永恩弟,追封和硕礼亲王

麟趾:永諲子,和硕礼安亲王

锡春:麟趾子,追封和硕礼亲王

全龄:锡春子,和硕礼和亲王

世铎:全龄子,和硕礼恪亲王

诚厚:世铎子,和硕礼敦亲王

和硕郑亲王

(承序:济尔哈朗、济度、德塞、喇布、雅布、雅尔江阿、神保住、德沛、奇阿通、丰讷亨、积哈纳、乌尔恭阿、端华、承志、庆至、凯泰、昭煦,历十代二十六王)

济尔哈朗:显祖孙,太祖三弟舒尔哈齐六子,和硕郑献亲王

济度:济尔哈朗二子,和硕简纯亲王(改号简)

德塞:济度三子,和硕简惠亲王

喇布:济度二子,和硕简亲王(后追革爵)

雅布:济度五子,和硕简修亲王

雅尔江阿:雅布长子,和硕简亲王(后革爵)

神保住:雅布十四子,和硕简亲王(后革爵)

费扬武:济尔哈朗八弟,追封和硕简亲王

傅喇塔:费扬武四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福存:傅喇塔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德沛:福存子,和硕简仪亲王

巴尔堪:济尔哈朗四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巴赛:巴尔堪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奇阿通:巴赛子,和硕简勤亲王

丰讷亨:奇阿通长子,和硕简恪亲王

积哈纳:丰讷亨子,和硕郑恭亲王(复号郑)

乌尔恭阿:积哈纳子,和硕郑慎亲王

端华:乌尔恭阿子,和硕郑亲王(后革爵)

经讷亨:奇阿通二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伊丰额:经讷亨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西朗阿:伊丰额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承志:西朗阿子,和硕郑亲王(后革爵)

松德:积哈纳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庆至:松德子,和硕郑顺亲王

凯泰:庆至子,和硕郑恪亲王

昭煦:凯泰子,和硕郑亲王

和硕睿亲王

(承序:多尔衮、多尔博、淳颖、宝恩、瑞恩、仁寿、德长、魁斌,历十一代十二王)

多尔衮:太祖十四子,和硕睿忠亲王

多尔博:多铎五子,出为多尔衮嗣,和硕睿亲王(后削爵),追封

苏尔发:多尔博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塞勒:苏尔发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如松:功宜布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淳颖:如松子,出为多尔衮嗣,和硕睿恭亲王

宝恩:淳颖子,和硕睿慎亲王

瑞恩:淳颖子,宝恩弟,和硕睿勤亲王

仁寿:瑞恩子,和硕睿僖亲王

德长:仁寿子,和硕睿 亲王

魁斌:德长子,和硕睿亲王

和硕豫亲王

(承序:多铎、多尼、鄂扎、董额、德昭、如松、修龄、裕丰、裕兴、裕全、义道、本格、懋林,历九代十七王)

多铎:太祖十五子,和硕豫通亲王

多尼:多铎长子,多罗信宣和郡王(改号信,原亲王)

鄂扎:多尼子,多罗信郡王

董额:多铎三子,多罗信郡王

德昭:鄂扎子,多罗信郡王

多尔博:多铎五子,追封信郡王

苏尔发:多尔博子,追封信郡王

塞勒:苏尔发子,追封信郡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信郡王

如松:功宜布子,多罗信恪郡王

修龄:德昭子,和硕豫良亲王(复号、爵)

裕丰:修龄子,和硕豫亲王(后革爵)

裕兴:修龄子,裕丰弟,和硕豫亲王(后革爵)

裕全:修龄子,裕丰、裕兴弟,和硕豫厚亲王

义道:裕全子,和硕豫慎亲王

本格:义道子,和硕豫诚亲王

懋林:本格子,和硕豫亲王

和硕肃亲王

(承序:豪格、富绶、丹臻、衍潢、蕴著、永锡、敬敏、华丰、隆懃、善耆,历九代十王) 豪格:太宗长子,和硕肃武亲王

富绶:豪格子,和硕显懿亲王(改号显)

丹臻:富绶子,和硕显密亲王

衍潢:丹臻子,和硕显谨亲王

蕴著:富绶孙,和硕肃勤亲王(复号肃)

永锡:丹臻孙,和硕肃恭亲王

敬敏:永锡子,和硕肃慎亲王

华丰:敬敏子,和硕肃恪亲王

隆懃:华丰子,和硕肃良亲王

善耆:隆懃子,和硕肃忠亲王

和硕庄亲王

(承序:硕塞、博果铎、允禄、永献、绵课、奕镈、绵护、绵深、奕仁、载勋、载功,历八代十一王)

硕塞:太宗五子,和硕承泽裕亲王

博果铎:硕塞长子,和硕庄靖亲王(改号庄)

允禄:圣祖十六子,出为博果铎嗣,和硕庄恪亲王

永献:允禄孙,和硕庄慎亲王

绵课:允禄曾孙,和硕庄襄亲王

奕镈:绵课子,和硕庄亲王(后革爵)

绵护:允禄曾孙,和硕庄勤亲王

绵深:绵护弟,和硕庄质亲王

奕仁:绵深子,和硕庄厚亲王

载勋:奕仁子,和硕庄亲王(后革爵)

载功:奕仁子,载勋弟,和硕庄亲王

多罗克勤郡王

(承序:岳讬、罗洛宏、罗科铎、纳尔图、纳尔福、纳尔苏、福彭、庆宁、庆恒、雅朗阿、恒谨、恒元、尚格、承硕、庆惠、晋祺、崧杰、宴森,历十三代十八王)

岳讬:代善长子,追封多罗克勤郡王

罗洛宏:岳讬长子,多罗衍禧介郡王(改号衍禧)

罗科铎:罗洛宏子,多罗平比郡王(改号平)

纳尔图:罗科铎子,多罗平郡王(后革爵)

纳尔福:罗科铎子,纳尔图弟,多罗平悼郡王

纳尔苏:纳尔福子,多罗平郡王(后革爵)

福彭:纳尔苏子,多罗平敏郡王

庆宁:福彭子,多罗平僖郡王

庆恒:纳尔苏孙,多罗克勤良郡王(复号克勤)

雅朗阿:纳尔图孙,多罗克勤庄郡王

恒谨:雅朗阿子,多罗克勤郡王(后革爵)

恒元:雅朗阿子,恒谨弟,追封多罗克勤郡王

尚格:恒元子,多罗克勤简郡王

承硕:尚格子,多罗克勤恪郡王

庆惠:承硕子,多罗克勤敬郡王

晋祺:庆惠子,多罗克勤诚郡王

崧杰:晋祺子,多罗克勤顺郡王

宴森:崧杰子,多罗克勤郡王

多罗顺承郡王

(承序:勒克德浑、勒尔锦、勒尔贝、扬奇、充保、布穆巴、诺罗布、锡保、熙良、泰斐英阿、恒昌、伦柱、春山、庆恩、讷勒赫,历十代十五王)

勒克德珲:代善孙,萨哈璘二子,多罗顺承恭惠郡王

勒尔锦:勒克德珲子,多罗顺承郡王(后革爵)

勒尔贝:勒尔锦长子,多罗顺承郡王

扬奇:勒尔锦二子,多罗顺承郡王

充保:勒尔锦三子,多罗顺承郡王

布穆巴:勒尔锦四子,多罗顺承郡王(后革爵)

诺罗布:勒克德浑三子,多罗顺承忠郡王

锡保:诺罗布子,和硕顺承亲王(后革爵)

熙良:锡保子,多罗顺承恪郡王

泰斐英阿:熙良子,多罗顺承恭郡王

恒昌:泰斐英阿子,多罗顺承慎郡王

伦柱:恒昌子,多罗顺承简郡王

春山:伦柱子,多罗顺承勤郡王

庆恩:春山子,多罗顺承敏郡王

讷勒赫:庆恩子,多罗顺承质郡王

和硕怡亲王

(承序:允祥、弘晓、永琅、奕勋、载坊、载垣、载敦、溥静、毓麒,历七代九王)

胤祥:圣祖十三子,和硕怡贤亲王

弘晓:胤祥七子,和硕怡僖亲王

永琅:弘晓子,和硕怡恭亲王

奕勋:永琅孙,和硕怡恪亲王

载坊:奕勋子,和硕怡 亲王

载垣:奕勋子,载坊弟,和硕怡亲王(后革爵)

载敦:允祥五世孙,弘皎四世孙,和硕怡端亲王

溥静:载敦子,和硕怡 亲王

毓麒:溥静子,和硕怡亲王

和硕恭亲王

(承序:奕欣、溥伟,历三代二王)

奕欣:宣宗六子,和硕恭忠亲王

溥伟:奕欣孙,载滢子,出为奕欣长子载溦后,和硕恭亲王

和硕醇亲王

(承序:奕譞、载沣,历二代二王)

奕譞:宣宗七子,和硕醇贤亲王

载沣:奕譞子,和硕醇亲王

和硕庆亲王

(历一代一王)

奕劻:高宗曾孙,永璘孙,绵性子,和硕庆密亲王

王府规制

公元1644年,清顺治皇帝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登基,定都北京。至此,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人正式入主中原,开始了清朝绵延268年的统治。北京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清王朝在北京建都,沿用了明朝的紫禁城,并开始了诸王的分封和王府的修建,清朝与明朝不同,明朝对诸王是分封在全国各地,采取“封而不建”的办法,即“分封而不赠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明朝的王不掌握当地的军政权利,在北京城内也没有王府。但到了清朝,连分封诸王于各地的形式也取消了。各位王只有接受爵位,而无“国”可就。王府就建在北京城内,王府产权属于朝廷,王爷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和继承权。清朝的王爷大多是皇子,诸皇子在未成年之前都在住在紫禁城内,待长大成年后才可移居王府内居住。

在清朝,宗室爵位共十二等,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如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只有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的府邸可以称其为王府,贝勒以下只能称为府。北京城内建有四十多座王府,外城没有王府。

清朝对王府的规制是有严格的要求的,《大清会典》卷五十八“工部”记载:亲王府制,正门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正殿七间,基高四尺五寸,翼楼各九间。前墀扩以石阑,台基高七尺二寸。后殿五间,基高二尺。后寝七间,基高二尺五寸。后楼七间,高基高尺有八寸。共屋五重。正殿设座,基高一尺五寸。广度十一尺,后列屏三,高八尺,绘金云龙。凡正门殿寝的均覆绿琉璃瓦,脊安吻兽,门柱丹垩,饰以五彩金云龙纹,禁雕刻龙首,压脊七种,门钉纵九横七。楼房旁庑,均用筒瓦。其府、仓禀、厨厩及典司执事之屋,分列左右,皆板瓦,黑油门柱。

清朝封爵有“世降一等”和“世袭罔替”两种办法。“世降一等”就是说儿子的爵位比父亲的爵位要低一等,例如父亲要是亲王,儿子就袭封郡王,孙子则袭封贝勒。如果始王最初要是封为亲王的,降到镇国公就不再降了。始王最初要是封为郡王的,降到辅国公就不在降了。而“世袭罔替”是指始王无论是亲王还是郡王,其后代总有一人袭封始王最初被的爵位。如果袭爵人犯了罪其爵位仍然可由家族其它人员袭封。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最初是指清初战功显赫的六家亲王和二家郡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而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勤克德浑。这八位王爷均是大清开国元勋,各个能征善战,各个勇略过人,为清朝创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到了清雍正后,怡亲王允祥公忠体国、恭亲王奕欣赞襄大政、醇亲王奕譞为光绪帝生父、皆封为“世袭罔替”至光绪末年,庆亲王奕劻也被封为“铁帽子王”至此,“铁帽子王”增至十二家。

“铁帽子王”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其王府也比一般王府庄重气派。铁帽子王府一般规制都差不多,都建有五开间大门,又称宫门(北京的铁帽子王府全是坐北朝南)大门外是一个宽敞的院落,在院落的两边个有一门,均称阿斯门(阿斯是满语翅膀的意思)供人们出入。府门外有灯柱、栓马栓和红漆辖哈木(满语,拒马之意,类似现在的铁栅栏,用以档车马行人)一对。院子中摆有一对石狮子,高大威猛。所以这个院子又称为“狮子院”大门后一般都建有一个二道门(又称穿堂门)走过大门后就是王府正殿,称为“银安殿”正殿是整个王府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正殿为,绿琉璃瓦,殿前有石栏杆环绕。殿内设有宝座,后有云龙屏风。这里是王府举行各种庆典的场所。正殿两边建有七开间翼楼。正殿后建有一个二层殿。二层殿实际上是一个穿堂殿,过二层殿就到了神殿。神殿前有神杆一根,俗称“祖宗杆子”,上有容器,每逢祭祀,放者猪内脏等食品。神殿分两部分。西边为满族萨满教祭祀的场所,东边为王爷结婚的洞房。结婚后,王爷必要在此居住一个月才能迁至跨院。神殿后通称后楼,这里有遗念殿等建筑,遗念殿是专门供奉先帝生前所穿戴衣帽等物品等房间。

在清朝,帝与后崩逝后,由继位的皇帝将先帝生前所穿戴的遗物颁赠给王公大臣,美其名曰“遗念”但也有些王府将遗念殿设置于小殿的,而将后楼变为库房之用。王府中轴线上的各建筑要严格按照规定建造,所以很多铁帽子王府在建造时将府的一处或数处建筑等级低于朝廷的规定,像恭王府的大门就是三开间,正殿也仅是五开间,而且两旁没有翼楼。

醇亲王北府(什刹海北岸)的翼楼也是只有五开间。铁帽子王府侧院一般都建有花园,这些花园都甚为精美,像郑王府花园甚至还有建有瀑布,高约一丈有余,水声琅然。但随着岁月的流失,大多数王府中的花园已经无存,现在只有恭亲王花园和醇亲王花园(宋庆龄故居)保存完好。

清代王爷坟的规制

王爷坟的正式名称叫“园寝”,园寝制度在清代有详细的规定。《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四十九《工部、园寝规制·坟茔规制》记载:

“顺治十年(1653)题准,亲王给造坟工价银五千两,世子四千两,郡王三千两,贝勒二千两,贝子一千两。镇国公五百两,辅国公。又议准,亲王至辅国公碑身均高九尺,用龙首龟蚨。亲王碑广三尺八寸七分,首高四尺五寸,趺高四尺三寸。贝勒碑广三尺七寸三分,首高三尺六寸,趺高四尺一寸。贝子碑广三尺六寸六分,首高三尺四寸,趺高三尺九寸。辅国公同。又题准,亲王给碑价银三千两,世子两千五百两,郡王二千两,贝勒千两,贝子七百两,镇国公四百五十两,辅国公同。……”

“道光二十四年(1844)定亲王茔制,飨堂五间。亲王世子至辅国公皆三间。亲王、亲王世子、郡王门三。贝勒以下门一。亲王绘五彩饰以金,覆以绿琉璃瓦。亲王世子、郡王,只会五彩,皆覆以绿琉璃瓦。贝勒以下施朱不绘,用筒瓦。亲王坟园周百丈,亲王世子、郡王八十丈,贝勒、贝子七十丈,镇国公、辅国公六十丈。镇国、辅国将军三十五丈,奉国、奉恩将军均三十丈。”

除了以上详细规定之外,还有六个王爷坟实例。年代较早的是顺治帝之子追封荣亲王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六尺二寸,纵六尺,檐高一丈八寸。正中飨殿一座,广三丈八尺六寸,纵二丈六尺五寸,檐高一丈二尺。前有大门,广三丈五尺,纵二丈一尺,檐高一丈一尺。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广三丈八尺六寸,纵二丈六尺五寸,檐高一丈二尺。围墙周长五十二丈六尺,高一丈。”这位名为两岁,实陵三个多月夭折,未命名的荣亲王,死后享受的殊荣,固然与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感情有关,显示了皇权的尊严,但也反映了清初王爷坟的具体情况。

七王坟-和硕醇贤亲王奕譞坟

第二个王爷坟实例,是“朱华山理密亲王(康熙第二子允礽)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八尺,纵八尺,檐高一丈四尺。东西卡子墙长九丈四尺,高一丈一尺。正中飨殿一座,广六丈二尺,纵四丈一尺,檐高一丈七尺。前有大门,广四丈五尺,纵二丈八尺,檐高一丈五尺。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各三间。围墙周长七十二丈,高一丈一尺。”允礽卒于雍正二年(1724),这座园寝反映雍正年间王爷坟的规模。

乾隆帝上台后,追封长兄弘晖和七弟福惠为端亲王、怀亲王,在易县建设园寝,在“乾隆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奉移,”尔后添设兵丁五十名看守。端亲王园寝和怀亲王园寝都是“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六尺,纵六尺,檐高一丈六寸。正中飨殿一座,广三丈八尺,纵二丈五尺,檐高一丈二尺。前有大门,广三丈四尺,纵二丈,檐高一丈五寸。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各三间,广三丈一尺,纵一丈二尺,檐高一丈。围墙周长五十一丈四尺,高一丈。”

从《易州志》的记载来看,端亲王园寝、怀亲王园寝大门外还各有下马桩二根、平桥一座。

乾隆三年(1738)十月,乾隆帝第二子永琏去世,他虽然年仅九岁,但“乃皇后所生”、“聪明贵重,气宇不凡,……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赐皇太子,谥端慧。“端慧皇太子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八尺四寸,纵八尺,檐高一丈二尺。前正中飨殿一座,广六丈五尺四寸,纵三丈四尺,檐高一丈四尺。两庑各五间,广四丈八尺,纵二丈四尺五寸,檐高一丈三尺五寸。东有燎炉一座,广九尺三寸,纵六尺六寸,高七尺。南有大门三,广五丈一尺,纵二丈二尺,檐高一丈一尺五寸。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各三间,广三丈六尺七寸,纵二丈一尺七寸,檐高一丈二寸。围墙周长一百三十丈二尺,高一丈一尺。”

乾隆帝第十二子永璂,卒于乾隆四十一年,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追封贝勒。他的园寝可以与端慧皇太子园寝作一比较。“皇十二子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五尺寸,纵七尺一寸,檐高一丈一尺五寸。正中飨殿一座,广三丈八尺,纵二丈八尺二寸,檐高一丈一尺二寸。前有大门,广一丈五尺二寸,纵一丈八尺,檐高一丈六寸。门外设守护班房。围墙周长四十九丈,高九尺二寸。”

第六个王爷坟实例,就是“妙高峰醇贤亲王园寝。”醇亲王奕譞,为光绪皇帝之父,宣统皇帝之祖父,地位很特殊,卒于光绪十六年(1890),十八年葬于西山妙高峰。园寝内“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四尺,纵五尺二寸,檐高九尺八寸。东西卡子墙各长五丈三尺,高八尺。正中飨殿一座,五间,广五丈三尺,纵二丈七尺,檐高一丈一尺五寸。飨殿前抱厦三间,广三丈三尺,纵一丈五尺,檐高一丈一尺。北面燎炉一座,广九尺三寸,纵六尺五寸,檐高八尺六寸。大门一座,三间,广三丈四尺,纵一丈六尺,檐高一丈。门外设守护班房,南北厢各三间,广二丈八尺,纵一丈六尺,檐高八尺五寸。围墙周长七十一丈九尺四寸,高八尺。黄色琉璃碑亭一座,四面各显三间,广二丈,纵、高一丈三尺八寸。碑高九尺,广四尺,龙首高四尺五寸,龟蚨高称之。碑文内恭书皇帝御名。”

随着王爷坟的建立,或利用原有的林木,或在园寝内栽种仪行树,周围栽种松柏树,绿化区域成了严禁民人樵采的准军事区,周围树立界桩,增加了王爷坟的肃穆气氛。个别的王爷坟,一般都安置十家守护。而王爷坟集中地区,如天津蓟县黄花山、朱华山,河北易县张各庄、王各庄,涞水县水东村都是利用军队守卫。涞水县的怡亲王允祥墓,“设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马守兵五十名。雍正八年(1730)怡贤亲王金棺安葬,庄亲王奏准续添千、把总各一员、马步兵五十名,由镇标中军核转归镇统辖与左右两营并入三营。”相应的,园寝附近设立营房,盖造衙署及执事人房屋等。易县张各庄二所四十间,王各庄一所二十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与王爷坟有关的“内务府奏案”等原始档案很多。笔者因时间不敷,没能看到太多的内容。但仅就已读到的档案来看,作为推崇封建皇权的一种手段,王爷坟从设计、备料、选址、施工、到竣工,都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数以万两计的白银。

通过几年业余调查,发现王爷坟规模大体相同,但也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河北涞水的怡贤亲王墓神道上有石牌坊、神桥多座,显然是逾制,至少是雍正帝“命更定园寝之制,视常便有加。”昌平县雪山村的成亲王永瑆墓,据说未建碑楼。昌平县仙人洞前“兰旗王”坟地的神桥趋于实用。有的王爷坟附近风光秀丽,如拢驾庄的显亲王丹臻墓。有的王爷坟则在穷乡僻壤。有的王爷坟没有坟头。有的王爷坟的宝顶四米多高。它们的差异反映出清代王爷的盛兴和衰落,从某一侧面帮助人们了解清代历史暨社会发展的线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