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田营镇
释义

田营镇位于界首城东南10公里处,东邻太和,北傍沙河,区域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2.3万亩,人口2.9万,辖十三个村委会。

基本信息

简介

田营镇东半部以工业为主,形成了以陶庄湖工业区为载体的集废旧电瓶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冶炼产业;西半部以农业为主,一年三熟、四熟的套种模式使粮经比例接近1:1,形成以姜楼、高田、任楼为中心的城市居民蔬菜供应基地。曾经在田营东部与太和交界处的许多村落,有许多个体户在自家加工冶炼回收废铅,因为这些村落自古就有很多窑,用来加工陶器的。随着社会发展,陶器被淘汰了,这些农户就转而改行了。最早铅是用来烧制陶器的釉子,都是废旧电瓶回收加工的,所以后来就很多人冶炼废铅了!从而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后来经过政府引导规范管理,才得以治理!

所辖村庄

苑庄村

姜湾村 任楼村 姜楼村 高田村

李相村 吴桥村 庞庄村 田营村

崔楼村 魏窑村 高窑村 卢窑村

沈赵村 李能村 计窑村

人口

总人口 26095

男 13403

女 12692

家庭户户数 7793

家庭户总人口(总) 26095

家庭户男 13403

家庭户女 12692

0-14岁(总) 6836

0-14岁男 3807

0-14岁女 3029

15-64岁(总) 17133

15-64岁男 8682

15-64岁女 8451

65岁及以上(总) 2126

65岁及以上男 914

65岁及以上女 121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6012

工业

工业实力雄厚:工业区发展框架已经形成,产业优势已凸显出来,铅业生产面临着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机遇。产业集群布局增强了园区的集聚、辐射效应,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再生铅回收加工集散地。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亿元,入库税金2300万元,同比增长100%,工业总产值占全市份额67.1%,成为界首工业经济支柱和崛起的引擎。

农业

农业潜力巨大:农民耕作技术先进,适应市场能力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不断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一大批农村能人成为农村生产力的开拓者,活跃在市场经济前沿,推动着农村经济发展。

历史文化

田营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由于处黄淮平原,宋代以来,黄河多次南泛夺淮,在此地淤积了大量粘性较高的沙淤土,为制陶业提供了上好的原材料。明代以后,外来移民与本地遗民相互融合,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刻花彩陶艺术。

田营镇刻花彩陶,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胎质细腻,呈土红色,施以浅黄色化妆土,刻花以线刻为主,部分剔掉化妆土,用透明釉覆罩,并洒点绿釉,烧成后呈赭红、绿、米黄三色的纹饰互相映衬,与红胎和浅黄色化妆土形成对比而又和谐的色彩关系,浑朴饱满,自然流动晕散。产品有坛、罐、壶、盒、花瓶、文具、玩具及陈设品等,以化妆土刻花的戏剧人物罐最有代表性。最富特色的是“刀马人”戏剧人物刻花作品,系依据戏剧故事或话本故事作成的装饰纹样,作品风格夸张,形象古朴,刻画畅利,色彩明快,独具民间风味。

田营镇刻花彩陶,始于隋唐时期,最早发现于唐代民窑遗址,传承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沙颖河沿岸的卢窑、朱窑、沈张窑、计窑、盆张窑、魏窑等一带古窑址群落是当时的陶器工艺发源地。根据考古发现,文献资料分析和社会调查研究,初步认定田营陶瓷有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从隋唐时期至元仁宗延祐时期。期间主要是民窑烧造,器物多为罐、坛、瓶、钵等生活用品,器形粗朴,色彩明快,期间没有详细的传承人记载。

二是清代至民国初期。期间作品造型丰富,图案丰满,出现了以化妆土刻花的戏剧人物作品,人物造型概括,表情夸张,生动富有情趣,另外还有花卉、草虫、禽鸟等题材作品,代表人物:卢西安、张布兰、唐老铁、朱怀信等人。

三是解放前至六十年代初期。 成立了陶器生产互助组,改分散烧制为集体经营。同时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著名艺人卢山义、卢山志被送往中央美院华中分院群众艺术研究班学习,使他们的绘画、制坯技术得到很大提高。卢山义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自创了“刀马人”戏剧人物三彩刻花作品,使田营陶器制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四是七十年代初期至今。在民间艺术大师卢山义的带领下,在保留原有“刀马人”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和丰富田营彩陶工艺。让三彩刻花彩陶技术得到传承和发展,在国内外获得了一系列优秀成绩,使田营彩陶这一传统工艺奇葩继续焕发出新的繁荣和光彩。建国前,陶器生产仍处于脚和泥手制坯的手工作坊时期。建国后1953年成立临时性陶器生产互助小组,同年卢山义创作刻画有仿古人物的陶罐作品,在华东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上被评为佳作奖。1954年成立陶器生产组,制作的一万多件工艺陶器全部出口到波兰、捷克、苏联和保加利亚等10多个国家。1955年改为陶器生产合作社。1956年苏联东方艺术博物馆《造型艺术画刊》大幅版面介绍了卢山义的陶瓷作品。1958年陶器生产合作社正式改名国营界首工艺陶瓷厂。1961年地址由田营乡卢窑迁至沙河北岸徐寨乡张孔庄。1984卢山义作品《敬德战罗成》三彩刻花腰鼓坛在全国釉陶类评比中荣获第二名;“刀马人三彩刻花坛”在全国百花奖评比中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光荣称号。1990年6月在江西景德镇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行业评比会上,“刀马人三彩刻花坛”被评为全国釉陶类第二名;同年8月,在洛阳召开的全国工艺行业审评会上“刀马人三彩刻花坛”再次被评为部优产品。2003年10月“刀马人三彩刻花坛”荣获中国旅游世博会优秀展品奖。2004年4月“酒坛、破洪州”荣获安徽省首届民间工艺奖金奖。

田营镇自古就有烧制红盆的历史,许多群众在农闲时,拉着红盆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到处吆喝叫卖或换粮食,不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雪雨从未间断。有时为了一个好价钱,竟不远数百公里到河南、山东、湖北、江苏等省市,一路上风餐露宿不敢多花一分钱、吃干粮、喝凉水、睡在驾车下,从无怨言,就是为了能够使家里人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有首民谣形容当时的境况:

沙土窝,黄草棵,腰里别个要饭锅,拉着红盆走四方,换来粮食度饥荒。

可事实上,一年辛苦下来,除了勉强维持糊口外,其余什么也没有,有的却是:

外头高,屋里洼,进到屋里没有啥,老鼠饿的直打架。

改革开放后,随着塑料行业的迅速兴起,五颜六色的塑料制品很快进入日常生活用品中,使本来生存空间就十分狭窄的烧制红盆业,陷入了低谷,拉着红盆走四方已经很难赚钱养家糊口了。

由于制红盆的釉子必须用铅,田营人多年与铅打交道,对铅印象深。过去铅是从外地买回来的,且价格十分昂贵。后来改用汽车的废旧电瓶的废铅,但价格仍然不菲。虽然,现在这儿不制红盆不用铅了,但是精明的田营人知道国家用铅的地方多着哪,渴望脱贫致富的田营人把目光投向了回收电瓶,冶炼再生铅发家致富的新思路。

四邻八村的群众开始在全国各地收购废旧电瓶,而由于铅的熔点低,他们就在自家的庭院和田间地头挖个坑,一口锅、一把柴,以十分落后的操作方式土法炼铅。“村村点火家家冒烟”,搞的村庄乌烟瘴气。加之,群众的环保意识不强,不少村民用旧的电瓶壳砌墙垒院、喂牲畜或者乱扔。

在发展经济和治理污染问题上,田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1999年、在省、阜阳市环保部门的帮助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田营镇政府对所有冶炼企业实行强制性搬迁,取缔拆除了散落在村庄附近的所有小冶炼点、小冶炼炉,统一搬迁到远离村庄的陶庄湖荒地进行集中管理,使田营冶炼再生铅做大做强迈上了关键的一步。从此,精明强干的田营人走向了冶炼再生铅和治理污染的崎岖之路、成功之路和辉煌之路。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树正气,讲团结,比奉献,抓廉政,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立足镇情,以废旧电瓶回收,再生铅冶炼、精铅深加工和塑料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全力扶持发展循环经济,使全镇面貌焕然一新。

田营镇循环经济工业区是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位于距城12公里的田营镇陶庄湖,以废旧电瓶回收、再生铅冶炼、精深加工和塑料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工业区总体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一期规划5.2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3平方公里。

工业区内现有再生铅冶炼、加工企业2家,(其中安徽华鑫铅业集团有限公司下辖16个子公司),再生铅深加工极板、氧化铅生产企业6家,电动车生产企业1家,废旧塑料加工企业12家,已建成蓄电池极板生产企业10家。已建成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办公楼20幢,有直接生产、购销和运输人员近万人,固定资产12亿元。

近年来,田营工业区坚持“环保是第一生命,发展是第一要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效益是第一追求”的理念,加快发展步伐,产值、税收基本上逐年成倍增长。取得了五大成效:(一)田营工业区2006年被省发改委批准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07年11月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二)工业区已达年产再生铅33万吨的生产能力,是全国最大的废旧电瓶回收和加工基地;(三)园区再生铅项目已被纳入省“861”行动计划和阜阳市“6611”工程;(四)华鑫集团是国家《再生铅及合金锭标准》制定单位;(五)再生铅产业链条得到有序延伸,深加工企业不断成长,实现了“收进一只旧电瓶,产出一只新电瓶”的初步循环链条。

田营工业区围绕建设全国最大的再生铅生产基地、极板和蓄电池生产基地、电动车生产基地等三大基地的目标,到十一五末,力争产值达60亿元,税收2亿元,建成全国质量效益最好的再生铅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在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田营镇还不断加强农业、民生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把改善民生放到突出位置,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1、进一步巩固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效优质农业,有力地促进了粮菜畜禽等产业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

积极建设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道路问题,建成华鑫大道3.5公里高标准水泥路,完成了工业园区周围及华鑫大道路两侧的1000亩绿化建设;铺设了村组道路近8公里的柏油路,6公里水泥路。加固圩堤7.5公里,新建涵闸1座,维修涵闸3座,新建涵桥36座,投入45万元,建成高标准村室4座,在建1座,全面改善了村办公条件。

3、深入开展民政工作。五保户对象实现供养化,投资30万元敬老院工程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4、扎实推进卫生医疗工作,为方便群众就医,筹资42万元建设了近500平方米的田营卫生院,投入15万元建设了李能村、田营村卫生室,并配备了较先进的医疗设备。目前我镇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3万人,参保率达85%。

5、计生工作抓紧抓实。以推进村民自治、提高村民自治管理水平和提供优质服务为核心,努力提高计生服务水平,计生工作有较大的进展。为更好的为广大育龄妇女服务,我镇加强了计生服务站建设,投资60万元建设了计生服务站;积极建立计生奖励扶助政策,解决计生户的后顾之忧;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作风建设成效明显,严格执行“七不准”规定,切实加强计生队伍的作风整顿,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6、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为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我镇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广大农户形成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投资16万元的农村综合文化站已建设完成。

7、进一步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力争各类案件发案率有较大幅度下降,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加大严打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增强群众安全感;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抓好劳资纠纷、土地纠纷、经济纠纷等群众反映较多的多发性社会矛盾的排查调处工作,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众性突发事件,确保社会稳定。

8、严格执行环保条例。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近年来,田营镇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工作条例,根据上级关于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发扬务实进取,锐意创新的工作作风,从源头抓起,从基础工作做起,严格执法检查,强化环境治理,在不断提升环保工作水平的同时,有效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镇村卫生环境的改善,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9、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把村庄绿化、美化、改水改厕作为重要方面来抓,作为民心工程,惠民工程来抓,投入200多万元在李能、田营村实施改水工程,目前共有1200户收益,对农民生活垃圾实行定点投放,严禁废旧电瓶进入村庄,严格控制对周围环境造成再次污染。农村改厕工作顺利排进,共改厕600余座。抓好焚烧农作物秸杆工作,完成沼气池建设200座,实行就地还田、科学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今后,田营镇政府将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苦干实干,坚持领导带头,狠抓工作落实。从领导干部做起,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带头在抓落实、见实效上下功夫。制订详细的目标、计划和措施,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真抓实干,确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目标,为田营的大发展、快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显现:东部依托园区优势,可吸纳太和冶炼产业;南部依托陶庙山羊市场可大力发展养殖业;西部依托罗庄蔬菜产业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北部隔河与市工业园、火车站遥相对应。一旦临界铁路贯通,将使田营很快融入城市发展框架。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四通八达,“井字”型公路网络基本形成,电力、电信、邮政、金融、交通等服务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区域内拥有田营、卢窑两个农贸市场,年交易额突破二千万元,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的生产、生活。

特色产业

近年来,田营镇大力实施产业兴镇战略,突出“循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精心打造田营工业园,坚持走“环保是第一生命,发展是第一要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思路,以再生铅冶炼和废旧电瓶回收为依托,再生铅精深加工和塑料深加工为主导产业,成为特色鲜明、聚集效应突出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以废旧电瓶回收,再生铅冶炼、精深加工和塑料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步伐,取得了五大成效:(一)、产值税收基本上实现逐年成倍增长。(二)、田营镇工业园区2006年被省发改委批准成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07年11月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三)、工业园区已达年消耗废旧电瓶35万吨和年产再生铅22万吨的水平,是全国最大的废旧电瓶回收和加工集散地。(四)、华鑫集团再生铅项目已被纳入省“861”行动计划和阜阳市“6611”工程。(五)、华鑫集团是全国《再生铅及合金锭标准》制定单位,是全省唯一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集团企业。下一步,田营镇将以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为契机,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层次发展、高效益产出的要求,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有序延伸产业链条,在铅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上下功夫,增加产品附加值。到“十一五”末,力争再生铅年加工量达40万吨,深加工能力达30万吨,产值达80亿元,创税1.8亿元,把田营镇工业区建成全国最大、质量效益最好的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园!

同时,田营镇党委政府立足广大群众有种植蔬菜、育林苗木,发展畜禽养殖的传统和经验,以政策扶持、科技指导为手段,着力发展蔬菜种植、苗木生产和畜禽养殖三大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成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助农增收,建设富裕新农村的一面旗帜。

招商引资

界首市田营镇循环经济工业区以以废旧电瓶回收,再生铅冶炼、精深加工和塑料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一期规格5.2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3.5平方公里。田营工业区共有企业40家,其中再生铅冶炼企业2家,安徽华鑫铅业集团有限公司下辖16个子公司,再生铅深加工极板、氧化铅生产企业6家,电动车生产企业1家,另外12家废旧塑料加工企业,已建成厂房面积10万平方米,办公楼16栋,有直接生产和购销运输人员近万人,固定资产10亿元。

近年来,田营镇工业区始终坚持“环保是第一生命,发展是第一要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加快发展步伐,取得了五大成效:(一)、产值税收基本上实现逐年成倍增长,04年实现产值7亿元,税收1500万元;05年实现产值13.6亿元,税收2600万元;06年实现产值20.6亿元,税收5000万元;07年实现产值23亿元,税收6500万元。(二)、田营镇工业园区2006年被省发改委批准成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07年11月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三)、工业园区已达年消耗废旧电瓶35万吨和年产再生铅22万吨的水平,是全国最大的废旧电瓶回收和加工集散地。(四)、华鑫集团再生铅项目已被纳入省“861”行动计划和阜阳市“6611”工程。(五)、华鑫集团是全国《再生铅及合金锭标准》制定单位,是全省唯一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集团企业。

下一步,田营镇将以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为契机,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层次发展、高效益产出的要求,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有序延伸产业链条,在铅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上下功夫,增加产品附加值。到“十一五”末,力争再生铅年加工量达40万吨,深加工能力达30万吨,产值达80亿元,创税1.8亿元,把田营镇工业区建成全国最大、质量效益最好的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1: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