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下骏马 |
释义 | 《天下骏马》作者:科马克·麦卡锡,2010年06月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发行。故事讲述少年牛仔约翰·格雷迪不满于家族牧场的衰败,与好伙伴罗林斯一起离开故乡得克萨斯,去墨西哥创业的经历。这是一部具有西部风情的小说。 图书信息书 名: 天下骏马 作 者:科马克·麦卡锡 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 2010年06月 ISBN: 9787229005016 开本: 16开 定价: 25.00 元 内容简介《天下骏马》讲述少年牛仔约翰?格雷迪不满于家族牧场的衰败,与好伙伴罗林斯一起离开故乡得克萨斯,骑着心爱的马儿,南下遥远的墨西哥追寻心中梦想。途中他们遇到了骑着漂亮的大棕红马的少年布莱文斯,三人结伴南行。可是,谁也不曾想到,大棕红马却成为小伙子们的梦魇…… 因为这匹骏马惹祸上身,布莱文斯只得独自离去,格雷迪和罗林斯到达理想的处所圣母牧场,成为整天与马儿为伴的牧人。其间,格雷迪爱上了场主的女儿。在异国的土地上,这朵爱情之花能否抗击暴戾难御的命运巨轮? 正是由于大棕红马引来的麻烦,格雷迪和罗林斯被人从牧场逮捕。造化弄人,他们与命案在身的布莱文斯意外重逢。但是,在押送过程中,人生中最可怕的厄运却盯上了他们…… 作者简介作者:(美国)科马克·麦卡锡 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当代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代表作有《血色子午线》、《边境三部曲》、《老无所依》、《路》等。 编辑推荐《天下骏马》全球畅销1000万册!电影版横扫全美1800家中心影院!俯视马克·吐温、拉里·麦克默特里!小说之王科马克·麦卡锡最经典之作,霸占《纽约时报》榜首21周超级畅销书!热血少年马踏天下的追梦传奇,美国西部的粗犷、激烈与抒情!抒写少年和骏马的梦之旅!奏响地域与天堂的交响曲!了解西部牛仔必读天下骏马! 专业书评具有世纪最高文学成就的美国经典名著。 ──《旧金山纪事报》 《三部曲》尽现得克萨斯和墨西哥北方崎岖而荒凉的山地风光,这种西部的热情一般作家难以聚集、不敢尝试。 ──《波士顿环球报》 麦卡锡让大部分美国小说家汗颜。他的作品精雕细琢、遒劲有力。 ──《纽约时报书评》 美国伟大的小说之一。 ──《今日美国》 无论是从文体风格还是从文学视野上看,《骏马》这部饱含真心英雄传奇和自然风景壮观的杰作,都会是读者的一段屏气止息的阅读享受。……这确实是一本经典小说。 ──美国国家图书奖评委会 序言前 言 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的《天下骏马》(All the Pretty Horses,《边境三部曲》The Border Trilogy之第一部)是我和魏铁汉先生于1997年末译出。过后,我又与同在美国杨百翰大学任教的李笃教授着手《三部曲》之第二部《穿越》( The Crossing )及第三部《平原上的城市》( Cities of the Plain )的中文翻译,将这位美国现代文学巨匠之最大手笔面貌完整地呈现给了中国文学爱好者。而根据《天下骏马》改编的电影被作为世纪末的贺岁大片于2000年圣诞节在全美1800家中心影院同时上映。我和李笃教授在美国亲临盛况,感奋不已。科马克·麦卡锡被世界文坛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北美大地已经脍炙人口,也早已由多国语言推向国际。现在,是让更多的中国读者了解他和他的作品的时候了。此时,重庆出版社决定再版这部当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大奖”、“美国评论界图书大奖”的杰作,无疑是对中美文化交流的一次更大的促进,能让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中国读者更多地了解美国当代文坛翘楚麦卡锡以及他的优秀西部小说。 科马克·麦卡锡于1933年出生于美国的罗得岛州,一生的经历丰富多彩,有过数次婚变。他曾就读于田纳西大学文科,后来做过军人,主持过电台节目,干过汽车技师,此后便成为职业作家,遍游欧美,写下数十部小说、剧本。主要有长篇小说《看果园的人》(1965)、《外部的黑暗》(1968)、《上帝之子》(1973)、《园丁的儿子》(1977)、《沙雀》(1979)、《血色子午线》(1985)、《天下骏马》(1992)、《石匠》(1994)、《穿越》(1994)、《平原上的城市》(1998)、《老无所依》(2005)和《路》(2006)。如今,这位年逾古稀的多产作家仍然才思喷涌,耕耘不息,正在酝酿着新的题材,新的作品。 麦卡锡的小说致力于描写美国及墨西哥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经历及人生感受,因而受到广大北美读者的欢迎及评论界的赞誉。尤其是他的西部小说(以《边境三部曲》及《血色子午线》为代表),更是为他奠定了在现代美国文坛的大师地位。这些在美墨边境地区发生的动人史诗,既有噩梦般的屠杀、令人震颤的暴力,又有优美如画的田园诗和柔细入心的安魂曲,被评论家称为“地狱与天堂的交响曲”,“是可与中世纪以来的文坛巨星但丁、爱伦·坡、麦尔维尔、福克纳、斯坦贝克的杰作相媲美的当代经典”。 麦卡锡的作品具有一种感觉和想象的力量。这种力量寓于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尤其是几位重复出现的主人公身上。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感受和探求,对于年轻生命中甘苦喜乐的真实、细致的体验,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向往,都造就了文学的力量。这种力量也孕自麦卡锡本人的生活经历及追求。尤其是他在田纳西州、得克萨斯州及墨西哥的生活。“文学作品源于直接或间接的生活。”麦卡锡的作品前期以描写美国中南部为主,后期则走入大西南,也是伴随着他生活的步履而动。他的西部小说集笔墨于几个坚忍脱俗的青年流浪者身上。这几个男性主角,带着各种程度的悟性,投身于生命的探索,情节的高潮每每伴随着神意的显示,往往与宗教启示文学并入一途。这种抽象灵性主题的出现似是作者自身思想的升华,也侧映出作者对自然世界的炽热感情及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注。在他的作品中,大自然始终是最伟大的存在。作者赋予大自然丰满而蓬勃的生命。在麦卡锡的世界里,兽类甚至日月山水都是人类的观察者。它们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地审视着人类的行为——人类的愚蠢、邪恶与残暴;它们也欣赏着人类的不朽英雄史诗,铭记着英雄们的善行义举。 麦卡锡既是思想天才,又是语言大师。他的作品是一首首丰富语域里的交响诗。尤其是在口语体极强的西部小说里,他能在小说中纯熟、确切地使用英语、西班牙语表现人物的不同文化背景,又能灵活、谐趣地驾驭俚语、土语、牛仔语言以凸现各个角色的身份、性格、教养、志趣……他的西部小说也和其他同类作品一样富有质朴、粗野的黑色幽默。他令人振奋的散文诗语言奇异地描绘了沙漠、群山、草原、河流、冷凝的风、夜间的声音、杂陈的食物、奇特的衣衫、荒僻的乡村和人欲横流的城市。他的作品可读,可听,可视,无异于一部部配以壮阔交响乐的全景电影。《天下骏马》更是以其辽阔的画卷、传奇的色彩、特殊的风土人情、惊险的牛仔遭遇、多舛的爱情故事及深刻的人生哲理引人入胜。它们充分展示了作者的笔墨天才,使麦卡锡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步入新天地,取得最高成就。 本书是《边境三部曲》的第一部及开创篇,讲述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两个牛仔少年约翰·格雷迪和罗林斯不甘于大工业的侵袭及家乡牧场的丧失,从而纵马南下墨西哥,追求新田园生活的一系列甘苦交杂的经历。它在1992年的首版引起了出版界的轰动,不仅赢得了评论界的一致赞誉,而且创下了小说首版印刷190 000册精装本的纪录及首版后两月内连续7次印刷的纪录,一举跃上《纽约时报》当年评出的“最畅销书”榜首长达21个星期。“美国国家图书大奖”评委会授予该书的荣誉状上这样写着:“无论是从文体风格还是从文学视野上看,《天下骏马》这部饱含着真心英雄传奇和壮美自然风景的杰作,都会成为读者的一段屏气止息的阅读享受。在此之前,兽类世界从未被这样赋予过特属于它们的神圣灵魂,自然风光也从未这样纯然地、令人神往地被呼唤过。这部书的牛仔少年主人公具有我们心中真正的理想人物的面容,书的本身也和骑手一样跨上了令人耳目一新、激动振奋的高度。这确实是一本经典小说。” 对于《天下骏马》,评论界有人说它具有拉里·麦克默特里的《孤独鸽》及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综合效果;更有人评价麦卡锡在《天下骏马》中的想象力比拉里·麦克默特里的更深刻,他的情调比马克·吐温的更深沉。《天下骏马》所带来的英雄传奇和自然神奇将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与黑色幽默流派巧妙结合,开启了一个文学创作的新纪元。 《边境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三部又连续保持着傲人的热销数字。《三部曲》的合卷本出版之后,美国各大报纸好评如潮:《旧金山纪事报》评论它为“具有本世纪最高文学成就的美国经典名著”,《纽约时报书评》称它具有“散文的神笔加上美国的原味”,《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赞美它“多么庄严而壮丽……麦卡锡所创作的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佳作,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天才作家可以向诸神挑战。” 《三部曲》的第二部《穿越》既是全曲的中心篇,又是《天下骏马》的姊妹篇。《穿越》着力塑造了另一个坚忍不拔的牛仔少年比利·帕勒姆,惊心动魄地描述了他在四年间三次骑马穿越美墨边境,为了追求信念和探求人生而遭遇的艰难曲折和付出的艰辛血泪。麦卡锡的写作思想在《穿越》中亦比先前有了更大的扩展。先前,他着重写人与社会,而《穿越》却全面包容了他对世界的关切,包括自然,甚至是兽类。如第一章整个就是一部可以命名为《与狼同行》的中篇小说,与福克纳的名著《熊》和麦尔维尔的《白鲸》异曲同工,三者均柔细感人! 而在《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平原上的城市》中,《天下骏马》的主人公约翰·格雷迪与《穿越》的主人公比利·帕勒姆,经过了生活的历练,日趋成熟,共同在这部终结乐章中扮演了主角,继续着他们的人生探索,演绎出了一段又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至此,《平原上的城市》携《天下骏马》与《穿越》,三部合为一体,将这部宏大、深沉的生命交响诗推向一个不同凡响的结局。而《平原上的城市》向我们所展示的文学意象,隽永、深刻,令人难忘:“苍穹之下,荒野之上,踽踽独行的孤老牛仔……不禁使我们联想起《老人与海》中苍茫大海中的老渔夫。天、地、人,广袤,深沉,肃穆,神秘。使人产生一种对人生的艰辛短暂,对大自然的浩渺永恒的近乎宗教式的感悟与崇敬。”(摘引自李笃《平原上的城市》译者前言。) 呕心沥血近十年的《边境三部曲》终于落幕了。作为这场巨演的总编、总导,麦卡锡在历经三十多年连续不断的笔耕劳作生涯之后也感到心力交瘁,需要调适恢复,休养生息一番了。其时,麦卡锡与他的第三任妻子詹妮弗又组建了新的家庭,并且有了一个孩子。就像是军人久临沙场也需要一段安逸的民间生活来松弛自己,麦卡锡带着家人搬离了埃尔帕索这座直接给他创作灵感、让他牵肠挂肚的美墨边境城市,北迁到相对超脱一些的新墨西哥州圣菲市。但还是近近地守望着他灵魂中的故乡——大西南。 在几年的沉寂之后,我们的文坛骄子、书苑不老松又接连写出两部获奖力作,给文坛带来新的轰动。 一部是《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2005 )。由美国著名编剧、导演、制片人科恩兄弟据此原著拍摄的同名影片彻底颠覆了美国西部片,一举囊括了第八十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小说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西南部,在与墨西哥交界的许多小镇聚集着贩毒分子,他们通过边境走私毒品进入美国市场。在这些荒凉的小镇里,正义与法律似乎完全沉睡,枪支和拳头成为在这个地方生存的通行证。老实巴交的焊工鲁埃林·摩斯在荒野中发现几具火拼后死去的毒贩死尸,以及装着两百万美元现金和一大包毒品的袋子。鲁埃林一时贪心,将毒品和现金据为己有。心狠手辣的毒贩头目安东发现此事,派出杀手跟踪猎杀鲁埃林。完全不明状况的鲁埃林遭遇了几场袭击之后,终于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死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找到了镇上的治安官,小镇上唯一的执法人员,同时也是镇上正义的代表贝尔。贝尔带着鲁埃林一路逃亡。安东这时亲自出马。这个喜欢用扔硬币决定猎物生死的杀人狂最终被命运安排要与贝尔他们决一死战。贝尔与鲁埃林在逃亡的过程中遇到重重杀机,与此同时,一切关于毒品买卖的神秘真相也渐渐大白于天下。《老无所依》读来似是一部惊悚警匪小说,但它引发了在人欲横流、物欲泛滥的现代社会里的人们对于贪欲和诚实的深思。 另一部是堪称当代经典的《路》(The Road,2006)这部力作在2007年连续获得了第九十一届普利策最佳小说奖、最佳“鹅毛笔奖”及美国独立书商协会Book Sense年度图书奖。因此,麦卡锡亦被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誉为“美国当代四大一流小说家之一”(其他三位为罗斯、品钦和德里罗)。根据它改编的巨片《末日危途》也紧随着被嵌上大银幕。《路》是一本语言简洁、气氛悲凉而又纯净的末日小说,讲述核武器给人类造成毁灭性打击之后的寒冬里,一位男子带着年幼的儿子穿越废墟和沙漠,亡命南方海岸寻找温暖和希望的故事。最近一些年尽管有《骇客帝国》、《惊变28天》、《人类之子》以及《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等末日电影层出不穷,但多半打着恐怖、惊险、科幻抑或漫画改编的旗号,很少能够与麦卡锡作品中仿佛真正亲身经历过末日的视角相媲美。《时代》杂志评价说:“《路》揭开了隐藏在悲伤和恐惧之下的黑色河床,灾难从未如此真实过,科马克·麦卡锡仿佛是这个即将消失的世界的最后幸存者,他把未来发生的那个时刻提早展现给我们看。”《路》是一部寓意深远的公路小说,也是一部灼热的、充满天启意味的小说。它大胆设想了世界末日的情形。对于文中的父子来说,“对方就是自己的整个世界”,爱是支撑着他们活下去的全部勇气。全书刻画的整幅可怕绝望的景象构成了人类最恶一面和最善一面的强烈对比:最终的毁灭,绝望的坚韧,以及使得父子俩在世界末日来临时活下去的坚强信念。 在这两部新作中,麦卡锡延续着海明威和福克纳的文学风格。他全心关注着人类社会的命运,在表现宏大而严肃的主题同时也给读者以极大的阅读快感。《芝加哥论坛报》曾呼吁:“请在您的书架上空出一席之地……如果您喜爱经典小说、探求和冒险的佳作,这里有一位美国当代文学的大师、巧匠,会给您带来一流艺术享受的喜悦。” “文学是没有国界的。”真正好的作品必将以其潜在的艺术魅力深入人心,为各国读者带来无穷的精神享受。这里,我并代表魏铁汉先生向重庆出版社为《天下骏马》再版所付出的积极努力致以衷心的感谢! 祝麦卡锡的作品在中国这片广袤的文学土壤上获得蓬勃的生机。 尚玉明 2008年12月于美国盐湖城 文摘第一章 烛焰和映在穿衣镜中的烛焰的光影,随着他走进门厅而晃动了一阵后,又恢复了平稳。在他关上房门时,亦复如此。他摘下帽子,缓慢地向前移着步子。地板在他的靴子下面嘎吱作响。他穿着一身黑西服站在暗暗的衣镜前。镜旁一个细腰的刻花玻璃花瓶中,几束百合苍白无力地垂着头。在他身后的冷寂的回廊上,挂着一排祖先的肖像。对于这些先人,他只是模糊地知道一些。此刻,这些嵌在玻璃框里的肖像被微弱的烛光照着,挂在狭窄的护壁板上。他向淌满烛泪的残烛望去,伸出拇指按在那汇积于橡木饰板的热蜡上。最后他又看着那张埋在寿衣皱褶中的塌陷、扭曲的脸,嘴上已经变黄的胡须,干薄如纸的眼皮。这可不是沉睡,沉睡不是这样的。 外面漆黑,寒冷,没有风。远处一头小牛犊在哞哞地叫。他站在屋里,手里拿着帽子。“你一生从来没有像那样梳理过头发。”他心里对死去的外祖父说。 房子里,除了客厅壁炉架上那只钟发出的滴答声外,没有一点声响。他走出去,关上了门。 漆黑,寒冷,没有风,东方的天际浮出一线浅灰色礁岸状的云层。他走到屋子外面的草原上,手拿着帽子站着,面对着四面八方的黑暗像在乞求着什么;他在那里站了很久。 正当他转身要走,他听到了火车的声音。他停下来等着这火车。他能够从脚下感觉到它来了。这庞然大物从容不迫地从东方开过来,就像初升太阳的一名粗俗的随从在远处号叫着、轰鸣着。火车前灯的长长的光柱穿透了缠结纷乱的合欢树丛,在黑夜中变幻出无穷无尽的栅栏,火车接着又把栅栏吞没,使电线、电线杆一英里一英里地重归黑暗之中。火车驶过之处,锅炉喷出的蒸汽沿着那微明的地平线慢慢地消散;火车的轰隆声也逐渐减弱。在这短暂的大地的震颤中,他一直站在那里,双手拿着帽子,注视着这条铁龙渐渐远去,然后转身走回房子。 听到他进门,她把目光从火炉上方抬起,上下打量着他的一身西服。“早安,英俊的小伙子!”① 她说。 他把帽子挂在门旁的一个挂钉上,两旁还挂着油布雨衣、毛毡外衣以及零碎的杂物。他走到火炉旁,取了杯咖啡放到桌上。她打开烤炉,取出她亲手烘烤的一烤盘甜面包卷,拿出一个放在盘子里,连同一把抹黄油的刀子,一起递到他面前。她用手抚摸了一下他的后脑勺,然后又走到炉旁。 “谢谢你点着了蜡烛。”他说。 “什么?” “蜡烛,我说蜡烛。” “不是我点的。”她说。 “是太太?” “当然啰。” “她已经起来了?” “比我早。” 他喝着咖啡。外面晨光熹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