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津三绝
释义

天津三绝历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被称为天津风味小吃“三绝”的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十八街大麻花;其二是被称为天津民间工艺“三绝”的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和风筝魏风筝。

食品三绝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十八街大麻花,被人们称为天津风味小吃中的“三绝”,不仅有名沽上,享誉全国,而且受到国际友人的赞扬。

回顾这三绝的创始人,别看他们出身贫寒,但他们都有志气,不断钻研烹饪技术,特别重视投料标准,绝不自欺欺人,故制做出了顾客信得过的食品,这三种绝品小吃直至现在仍是天津人的骄傲。

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始创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

当时,在天津郊悬有一户农家,四十岁喜得贵子,为求平安取名叫“狗子”。狗子长到十四岁时,来到天津学手艺,在一家蒸食铺做小伙计,由于狗子心灵手巧,勤奋好学,练就了一手好活儿。其后,狗子不甘心寄人篱下,便自己摆起了包子摊儿。他发明了水馅,、半发面的工艺,做出的民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包子外表如同一朵绽放的白菊花,色、香、味、形独具特色,吸引了十里百里的人们都前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狗子忙生意顾不上说话,人们都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就这样天长日久,人们就叫他狗不理了。

当时直录总督袁世凯吃过狗不理包子连声叫绝,随即进京入宫将包子奉献给慈禧皇太后。太后老佛爷品尝了包子龙颜大悦,夸赞曰:“山中走兽云中雁,腹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

经过近一百五十年的变革发展,目前狗不理已成为拥有大型饭店、中型酒家、排挡式餐厅、快餐、早餐、早点、速冻食品生产,商品零售、物流商贸和烹饪学校以及在国内外设有七十余家特许连锁企业的集团公司。

狗不理已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狗不理包子饮食集团公司被认定为中国商业名牌企业,狗不理包子被认定为国际名品中华美食奖、天津市名牌产品。

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是天津独特的地方风味小吃,与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并称为天津三绝食品。因炸糕店坐落于“耳朵眼胡同”旁而得名。

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清光绪庚子年间(1892年),当时的北门外大街是去往京师的通得街大道,东西两侧的估衣街、针市街、竹杆巷等,有着,全市最大的干鲜果、皮货、染料、药材市场。商号鳞次楷比,顾客车水马龙,吸引了众多经营各种食品的小商贩来此摆摊设点,招揽生意。耳朵眼炸糕店的第一代掌柜刘万春(1874年─1962年)就是由原来推着独轮车在鼓楼,北大关一带走街串巷流动售货,改为在估衣街西口的北门外大街上摆摊设点现做现卖的。后来,刘万春与他的外甥张魁元合伙,在北门外大街租下一间八尺见方的门脸,挂起“刘记”炸糕的招牌,办起了炸糕店。

起初,每天不过卖二、三十斤左右,由于刘万春的炸糕选料精,制作细,物美价廉,因而在北门外大街卖的炸糕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使刘万春赢得了“炸糕刘”的绰号,买卖日渐兴隆。以后刘万春的儿子刘玉才、刘玉山、刘玉书等陆续进店,每天炸糕销售量达100多公斤,逢年过节,人们借“糕”字的谐音,取步步登高之意,争先购买,互相馈送,销售量达400多公斤。每逢生孩子,过生日,办喜寿事,人们更是提前预约,大量购买,使得炸糕生意蒸蒸日上,刘记炸糕店开始显露名声,因为炸糕店紧靠一条只有一米多宽的狭胡同─耳朵眼胡同,人们便风趣地以耳朵眼来称呼刘记炸糕。日伪时期,耳朵眼炸糕店被迫加入商会,起名“增盛成”,但并不为群众所接受。久而久之,增盛成的官号逐渐被人们遗忘,而耳朵眼的绰号却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十八街麻花

追本溯源,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始创于二十世纪初叶。在海河西侧繁华的小白楼南端,当时的南楼村窝棚区一带,有个名叫刘老八的人开了一家麻花铺,为了生计,他经过反复研制,在不带芝麻的白条和带芝麻的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闽姜、核桃仁、瓜条、青红丝等多种小料的酥馅儿,首创出风味独特、香甜酥脆、甜而不腻、久放不绵的什锦夹馅大麻花。1956年公私合营,政府赎买了麻花铺,并投入资金成立了专营麻花的店铺,取字号“桂发祥”。随着经营的扩大,产量的提高,麻花的名声日大,以致于天津城无不知,因其坐落在天津六区十八街公所前,所以人们习惯地叫它十八街麻花,被称为天津的“三绝食品”之一。

1982年成立桂发祥麻花公司以后,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开发了麻花新产品,建立了符合国家食品标准的产品企业标准,十八街麻花生产逐步规范化、标准化,被国家贸易部评为部优产品,并先后荣获著名商标、中华老字号、中华名小吃等称号,成为天津的名特食品名扬全国。在市、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品版战略,走传统食品与科技相结合的道路,并在生产上采用电脑程控生产线及植物油自动循环过滤系统设备,彻底摆脱了麻花生产前店后厂大锅炸作坊式经营,步入了食品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新里程,实现了传统食品向知名品牌的转化。现在麻花生产已经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被评为中国商业名牌企业。行销全国及出口十几个国家,开创出在国内有市场、在国外有影响的销售新局面。

名满津门、蛮声海外的桂发祥十八街麻花选料精良,制作独特,技术先进,是关注健康的美味食品,作为天津代表性特产和中华民族经典食品已经真正走向了世界,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民间工艺品三绝

天津民间工艺品“三绝”是指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和“风筝魏”风筝三个天津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泥人张彩塑

泥人张彩塑从第一代张明山(公元1826——1906)至今已传了五代,140多年来,泥人张的名字在群众当中如同神话般传诵着。传说,张明山袖里常藏泥去看戏,一边看一边在宽大的袖里捏头像,一曲未终,便捏出了各个角色,活灵活现,各具特色。他善塑肖像,曾给不少的名人塑过像。现在艺术博物馆陈列的第二代张玉亭塑的梅兰芳像是梅先生演出黛玉葬花的艺术再现。看着这件艺术作品,犹如见到梅先生的婆娑舞姿,难怪人们说,泥人张把人都捏活了,就缺一口气。

泥人张最精彩的作品是《钟馗嫁妹》。这是一套29个形象的巨作,人物动作、性格、表情各不相同,或胖如蠢猪,或瘦如豺狼,或奸诈,或贪婪,或狡狯,或凶残,形形色色,面目可憎可笑,看了令人捧腹。

新中国成立时,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铭只有20来岁,但已显示出他们卓越的才华。现在他们在天津与第五代张乃英、张红英等继承祖业从事泥人张彩塑艺术。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创始于明崇祯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过去当地农民大部分以绘制年画为生,最早起源于杨柳青镇,故名。

杨柳青年画制作技艺精湛,工序繁复,它采用木版套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一张年画要经过构稿、雕版、木版套印、工笔彩绘、精工装裱等几道工序。

杨柳青年画题材丰富多彩,胖娃娃、门神、缸鱼,吉祥喜庆、五谷丰登,表现人民欢度新春的欢乐情绪。人们把年画贴在内室墙上,水缸上,有的用来装饰窗户两旁的窗旁画,以增添节日欢乐气氛。

风筝魏风筝

魏元泰是天津著名风筝艺人,1872年魏元泰生于天津,自幼在一家扎彩铺当学徒,他对制作风筝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了提高扎风筝的造诣,他反复研究飞禽和飞虫的飞翔姿态以及它们的身躯各部位的比例关系,并应用于风筝的制作。以前的风筝,以硬翅为主,造型简单,色彩单调,为整体式。他扎的风筝可以拆展折叠,一尺多长的大风筝,折叠后可放在一个小信封里,便于收藏和携带。他研制的平板式、弓子式、立体式、串式和袖珍式风筝近200余种。在着色上富于民族特色,并吸收了古建筑彩绘上使用的退晕法以及冷暖对比色调,使之更加适合高空放飞的特点。

“风筝魏”的产品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3: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