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龙·阿甫夏洛穆夫 |
释义 | 阿龙·阿甫夏洛穆夫, 中国现代音乐的开拓者之一,阿龙·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shalomoff)1894年11月11日出生在中俄边境的尼克拉耶夫斯克(庙街)的犹太渔行主家庭,这是当地的一个华人聚居地,隔江就是中国。阿氏的家里有个华籍老仆人,平时喜欢哼哼京戏,闲时总要带着阿氏到戏馆里去听戏。受此影响,阿氏从小就非常喜欢中国民间音乐和京剧,对京剧中的武打场面及舞蹈身段尤其着迷。 音乐选择1910年,年轻的阿龙考上了瑞士苏黎世医学院,但严谨的医学课程让他难以提起兴致,半年后弃医从乐,转入苏黎世音乐学院学习现代作曲法,在这期间,他对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1913年,阿甫夏洛穆夫赴瑞士到苏黎世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此时他已萌发了创作中国音乐剧的念头。1917年毕业后,阿氏曾数次到中国,在北平、山东、上海、杭州等地“采风”,搜集民间音乐的素材。上世纪20年代后他定居中国,并创作了第一部中国题材的歌剧《观音》,于1925年4月24日在北平首演。阿氏亲任指挥,剧中观音一角,由其妹妹莎娜扮演。此剧在1926年曾赴美在纽约邻地剧场演出,大受欢迎,连演了五个星期。 乐队指挥阿氏在上世纪30年代初定居上海,和任光、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过从甚密。当时“百代”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唱片公司,阿氏是公司的乐队指挥,任光和聂耳又分别担任了公司音乐部的正、副主任,他们三人配合默契,利用外商以盈利为主不问政治背景的特点,录制了大量他们自己喜欢的音乐,其中有不少是左翼歌曲,如《大路歌》《开路先锋》《渔光曲》等。 战歌配乐1935年,田汉写好《风云儿女》电影剧本后就被捕了,聂耳主动请缨,争取到了为影片作曲的任务,他写出《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谱初稿后即东渡日本留学。1935年4月,聂耳将曲谱定稿寄回上海,由孙师毅和司徒慧敏交给《风云儿女》摄制组。几乎同时,阿甫夏洛穆夫也拿到了曲谱,他决定亲自为这首战歌配器。 1935年5月24日,《风云儿女》在新光大戏院隆重首映,影片广告上有一行字格外醒目:“片中王人美唱《铁蹄下的歌女》暨电通歌唱队合唱之《义勇军进行曲》,已由百代公司灌成唱片出售。”在现在还能看到的这张编号为34848的唱片上,赫然写着:“《义勇军进行曲》,袁牧之、顾梦鹤演唱,聂耳作曲,夏亚夫(即阿甫夏洛穆夫)和声配器。” 为了写作此文,笔者在朋友的大力相助下,特地将这张珍贵的唱片重新聆听了一遍。朋友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将唱片放上唱盘,随着一阵老唱机特有的“沙沙”声,首先传出的是袁牧之的开场白:“百代公司特请电通公司歌唱队唱《风云儿女》《义勇军进行曲》。”然后就是小号奏出的高亢的前奏曲和袁牧之等人雄壮激昂的歌声,无论是和声还是节奏,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唱片转完最后一圈,唱针微微一颤,雄壮的歌声随之消融在空气中。我仿佛听到自己的心灵在感慨: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最早版本呵! 图书馆馆长为创立中国音乐剧而辛勤耕耘 1933年,阿氏经招聘考试,出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图书馆馆长一职,直到1943年图书馆被日本人接管,他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工作了十年,为之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毋庸讳言,他个人的主要兴趣还是在音乐剧的创作上。 阿氏一生创作了几十部以中国为题材的作品,其中,很多都是在上海期间创作的。他在任工部局图书馆馆长期内,“利用公余之暇,夜阑更尽,专事考证与写作”。很多中国同行对他的执着和努力衷心敬佩,称赞他“以中国旋律为基础,创作中国风味的音乐,并以此排成了中国舞剧,中国歌剧,中国音乐剧,这一切,可说是对中国音乐与戏剧的重要贡献”(《上海文化界推荐<孟姜女>》,载1945年11月25日《时代日报》)。 创作作品阿氏创作的这众多作品,几乎都以中国历史为题材,以中国民间音乐为基本旋律,由京剧演员担任演出,用西方管弦乐来表现中国悠久传统和现代市井生活,因而具有浓郁的中国风味,如歌剧《观音》、舞剧《琴心波光》、交响诗《北平胡同》、抒情女声独唱曲《晴雯绝命辞》、歌剧《杨贵妃》(应梅兰芳之请而作)、舞剧《古刹惊梦》、乐舞《五行星》、音乐剧《孟姜女》、歌舞剧《凤凰》(根据郭沫若诗《凤凰涅磐》改编)等莫不如此,其中尤以《古刹惊梦》和《孟姜女》影响最大。 三幕舞剧《古刹惊梦》原名《香篆幻境》(又名《茑萝梦》),系根据中国民间传说改编,描写青年男女为争取幸福婚姻而和恶势力斗争的故事。该剧演员均由中国京剧艺人担任,充分发挥京剧武打特色,配以管弦乐伴舞,使人耳目一新。《香篆幻境》1935年3月13日首演于上海卡尔登大戏院,在沪的很多文艺界人士前往观赏。阿氏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后对该剧作了多次修改。 中国舞剧社1941年,阿氏为实验中国歌舞剧而创办中国舞剧社,当年6月16日——18日,中国舞剧社应益友社之请为筹办益友医院募款,在兰心大戏院公演根据《香篆幻境》修改的三幕舞剧《古刹惊梦》。演出获得很大成功,不少知名人士纷纷撰文发表意见。阿英(魏如晦)题词道:此剧“是中国新舞剧的发轫,新乐律的胚胎”(《古刹惊梦》说明书)。黄佐临早年在欧洲留学时曾遇到不少西方艺术家问他:“你们中国人的身体是人类中最灵动最柔活的,为什么你们没有舞剧?”对此他只能无言以答。现在,当他看了《古刹惊梦》后顿感扬眉吐气,他欣喜地写道:“这次中国舞剧社的演出正好替我作了一个答复--一个极美满的答复--我是何等的兴奋,何等的鼓舞!”(《古刹惊梦》说明书) 重要作品1942年2月17日,《古刹惊梦》在大光明大戏院再度公演,梅兰芳特地为之题词“中国舞剧古刹惊梦”,以示对阿氏改革创新的支持。梅兰芳是阿氏多年的老朋友,平时,梅有演出,阿氏必往观摩;阿氏新作公演,梅亦到场鼓掌。 音乐剧代表作《孟姜女》 六幕十景音乐歌舞剧《孟姜女》是阿甫夏洛穆夫最重要的作品。这出戏的文字编剧是共产党人贺一青(姜椿芳),剧本以民间传说“孟姜女万里寻夫故事”为蓝本,通过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历史背景,表现了孟姜女寻夫的艰辛和秦始皇的凶残,鼓舞人民起来反抗专制压迫。阿氏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他采用传唱于民间的《孟姜女十二月花名》为音乐素材,以纯粹的中国民歌风格并按照西方歌剧的形式进行音乐创作。当时舆论认为:“《孟姜女》的音乐用浓重的色彩涂抹出街市的喧哗,兵丁捕人的凶暴,孟姜与幻像的搏斗,民夫造城的凄惨,蛮兵狂舞的粗野。更用轻松的笔触,写出了孟姜梳妆的恬静,游园的幽美,邂逅的诗情,婚礼的愉快。”(《上海文化界推荐<孟姜女>》) 音乐歌舞剧《孟姜女》能获得如此成就并不容易,整整七个月,阿氏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熟悉内情的人曾特地在报上撰文,写道:《孟姜女》“作曲、导演阿甫夏洛穆夫先生,每天从上海的近郊,骑着一辆自行车赶来排戏,不论风雨,从不间断,七月如一日,演员们也个个如此,这种精神,真令人钦佩”(沙源《<孟姜女>琐话》,载1945年11月25日《时代日报》)。 艺术创新阿氏在艺术上也进行了不少创新,他采用大型合唱队在乐池中伴唱,有合唱、独唱、对唱、重唱等各种形式,台上演员均以京剧身段舞蹈表演,但又有少量对白。此剧的乐队伴奏,最初均为西籍乐师担任,后全部改由中国人担任,其中不少日后成为中国音乐界的杰出人才,如黄贻钧、韩中杰、陈传熙、秦鹏章等等。 1945年11月25日,《孟姜女》在兰心大戏院首度公演,当天,梅兰芳、周信芳、夏衍、于伶、李健吾、傅雷、黄佐临、柯灵、费穆、卫仲乐等34人在报上共同署名撰文推荐:“《孟姜女》在中国音乐与戏剧的发展上,是一桩重要的事件,它在音乐作品和演出艺术上都获得极大的成功,是应该向观众郑重推荐的一部戏。”(《上海文化界推荐<孟姜女>》) 《孟姜女》共演出了11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由于作品的全部音乐是用西洋乐器演奏的,很容易为西人所接受,在当时驻沪的美国军人中也引起了热烈的谈论,这使美国在华军队司令魏德迈将军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当时他正因公在渝,颇以向隅为憾。为此,《孟姜女》剧组特地在1946年1月25日在兰心大戏院又加演了一场,招待魏德迈将军和全部在华的美国高级将领。魏德迈将军为此特地写信向阿氏表示感谢。这一年,阿氏还应宋庆龄邀请,率《孟姜女》剧组于3月27、28日在“兰心”演出两场,为中国福利基金会募款。27日晚,宋庆龄、宋美龄、孔祥熙和各国驻沪领事、上海各界显要以及盟军高级将领和苏联武官均出席观看,成为轰动上海的一大新闻,也可说是中国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件盛事。 中国音乐歌舞剧贡献《孟姜女》获得的成功给阿甫夏洛穆夫以很大的鼓舞,他想带着这部中国音乐歌舞剧走向世界。1948年,阿氏赴美联系《孟姜女》演出事宜。也许,他预感到了什么,行前他申请加入中国国籍,但未获当时政府的批准。到美后,联系演出之事颇遭困难,中国国内战争又起,阿氏遂滞留美国未归。新中国成立后,欧阳山尊、金紫光等曾去函邀请他回中国,却因朝鲜战事爆发,中美交通阻隔而终未能成行。阿甫夏洛穆夫长期在北平、上海工作生活,与很多文化艺术界名人交谊颇深,他十分热爱中国,视中国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48年他离沪时曾表示一定会回来,但终因诸多缘故而未能如愿。1965年4月26日,阿甫夏洛穆夫因肺气肿在纽约病逝,终年71岁。 这是一个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都融进中国的外国人,他的执着和努力曾让很多中国同行感到惭愧,他的名字也因此被破例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他就是阿甫夏洛穆夫,一个俄籍犹太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