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天坛 |
释义 | 唐天坛,始建于隋朝,位于长安南,为隋唐皇帝祭天的场所,也称圜丘。 参见天坛据文献记载,唐圜丘初建于隋,唐代沿用了近300年,比北京天坛早一千多年,是全国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处早于清代的圜丘遗址。《旧唐书》记载说“武德初定令,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景帝配,其坛在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明德门是唐长安廓城南墙正门,其遗址曾发掘过,圜丘遗址在明德门遗址东950米处,约合唐代的二里,与文献记载相符。 唐圜丘遗址发掘面积4800平方米。圜丘遗址高出现代地面8米,发掘显示,圜丘为4层圆坛,第一层(最底层)圆坛面径约54米,第二层面径约40米,第三层面径约29米,第4层(顶层)面径约20米,各层层高1.5—2.3米不等,每层圆坛都设有12个上台的阶梯通道,称为陛。12陛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可能是反映天上十二个方位,唐代文献是以十二辰称呼陛的,即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又称北、南、东、西陛,发掘表明,午陛(南陛)比其它十一陛要宽,应为皇帝登坛的阶道。唐代圜丘的筑造方式很特别:整个坛体没有一砖一石。全部素土夯筑,台壁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所有外露部分又都抹上了一层和有谷壳、秸秆的白灰面,白灰面厚0.4—1.1厘米,外观洁白神圣、质朴大方,自唐高宗至昭宗近三百年间,唐代17位皇帝都亲自在这个圜丘上进行过祭天活动,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礼仪建筑,唐人采用如此简单朴素的筑造方式出乎我们的想象。 “天子祭天”的礼仪源于西周,而专门建坛应是西汉开始的,从文献上看,汉代“为坛开八通之鬼道”,圜丘为八陛,北周“十有二陛,每等十有二节”,可见北周的圜丘已变为12陛,隋唐圜丘12陛的制式应是继承了北周的传统。 在我国历史上,祀天礼仪对维护皇权统治,增加民族凝聚力,维系国泰民安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唐天坛比北京明清天坛早1000多年,北京天坛圜丘是清乾隆年间在明和清初圜丘的基础上改建的。中国社科院文物专家安家瑶指出,和北京的天坛相比,西安的唐天坛更具有价值,北京天坛只有5.4米高,西安天坛高8米,北京天坛只在四面有台阶,西安天坛12面都有台阶,更符合周礼礼治。 唐天坛,即隋唐圜丘。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南郊陕西师范大学南侧。始建于隋代,是唐代皇帝祭天之处。1999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瑶研究员主持发掘出土,整体较为完好。圜丘为四层圆坛白灰抹面。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阶道),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呈十二辰分布。午陛(即南阶)比其余十一陛宽,是皇帝登坛的阶道。自唐高祖到昭宗近300年间,17位皇帝包括武则天都亲自在这个圜丘上进行过祭天活动。唐以后圜丘废弃,坛体保留至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比北京天坛早1000多年。 唐天坛自发掘出土后,一直未能公开展示。天坛遗址处于城中村包围之中,村民的自建房紧贴圜丘,不可能不对遗址产生不良影响。去年某媒体曾经披露,天坛遗址周围被生活垃圾拥塞,文保环境相对恶劣。消息见报后,相关部门对遗址进行了清理整顿,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西安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座古都,尤以盛唐文明享誉天下。近年来,西安确立了唐皇城复原规划,并以“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现盛唐文化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线,成就了一批如大雁塔景区、大唐芙蓉园等全国知名的唐文化体验区。目前又在紧锣密鼓地实施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保护工程,可以说,凸现盛唐文明,是西安未来成就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成为全球华人精神祠堂的正确道路。 唐天坛,是唐王朝近三百年里的皇家祭天之处,其象征意义和历史地位非同一般。今天,当我们翻阅《新、旧唐书》及其它一些文献资料时,关于皇帝南郊祭天的相关记载非常之多。由于封建王朝祭祀昊天上帝的行为属于最高规格的礼仪活动,因此天坛在皇家礼制建筑中的地位相应也极其重要。 当前,在西安大举塑造以盛唐文化为主轴的城市建设大潮中,绝不能再让唐天坛这样默默无闻地隐匿于市井宅肆之中了,笔者强烈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在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尽早将唐天坛周围城中村的拆迁工作提上日程表,还唐天坛这一神圣建筑的本来面目,还西安人民和全球华人一个追古怀远、感知人文的好去处。 天坛周边拆迁后,可以将北至陕师大,南至曲江会展中心,西至长安路,东至翠华路以西区域辟为天坛遗址公园,广植树木花草,形成城市绿岛,进一步提升电视塔、长延堡板块的价值。城中村拆迁改造和公园建设可效仿曲江模式,在非遗址核心区吸引投资商开发地产。此区域毗邻会展中心和曲江新区,发展潜力巨大。 若能尽早办好这件事,天坛遗址保护展示、城中村拆迁改造和安置、会展中心、电视塔周边地产板块的精品化发展等等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一举多得,善莫大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