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里埃勒·沙龙 |
释义 | (1928年2月26日-),以色列前总理(2001.3.7—2006.4.11),而且是经验丰富的将军,沙龙也是利库德集团创建人之一,亦是前任主席(1999年—2005年)。在以色列防卫军服役超过30年,是以色列建国以来战功最大的将军。在2005年末,沙龙离开利库德集团,建立另“以色列前进党”(又名“国家责任党”)。 中文名:阿里埃勒·沙龙 外文名:Ariel Sharon 国籍:以色列 民族:犹太 出生地:特拉维夫附近的马拉勒村 出生日期:1928年2月26日 职业:以色列前总理 主要成就:在赎罪日战争中,一举扭转战局。1982年指挥第五次中东战争2001年2月当选以色列总理2003年1月28日成功连任总理一职2005年成立以色列前进党。 阿里埃勒·沙龙沙龙简介阿里埃勒·沙龙(希伯来语:אריאל שרון;英语:Ariel Sharon,1928年2月26日-),以色列前总理(2001.3.7—2006.4.11),而且是经验丰富的将军,沙龙也是利库德集团创建人之一,亦是前任主席(1999年—2005年)。之前也曾经在以色列防卫军服役超过30年,是以色列建国以来战功最大的将军,他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和赎罪日战争的行动,有非常大的成就。在2005年末,沙龙离开利库德集团,建立另一个政党(名为“以色列前进党”或“国家责任党”),并要求总统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2006年以色列国会选举是有史以来有三个关键的政党(工党、前进党、利库德集团)相对于过去只得两个政党(工党、利库德集团)才有机会“获胜”,亦有很多人谈论这次选举“三强鼎立”。 战争英雄沙龙是一个在国内外都具有极大争议性的人物。许多以色列人视他为“战争英雄”,称赞沙龙曾经协助保卫国家。然而,一些评论家认为他的行动经常破坏以巴和平的进程;更有人认为沙龙牺牲太多保安来换取以巴和平;此外,更有人认为沙龙战时的行动(特别的是1982年黎巴嫩战争)是战争罪行。在2006年1月3日,以色列第十电视台报道说,警方掌握证据显示沙龙的儿子奥马里·沙龙接受了高达300万美元的贿赂。 背景幼年沙龙里埃勒·沙龙 (Ariel Sharon) 1928年2月26日出生于特拉维夫附近的马拉勒村。沙龙的父母沙廖尔和维拉原籍俄罗斯,1922年他们怀着对“应许之地”的情感,加入当时世界各地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的移民浪潮,定居巴勒斯坦。 沙龙从小生活在动荡年月,14岁时参加了以色列建国前的犹太军事组织“哈加纳”。 从1947年起,沙龙出任 “哈加纳”的教官,开始其军人生涯。沙龙经历了1948年至1973年阿以爆发的四次中东战争,历任步兵团连长、戈兰旅指挥官、伞兵旅旅长、北部军区司令、装甲师师长和南部军区司令等职。沙龙的军事天才在战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执政生涯1973年7月,沙龙从国防军退役后参与组建利库德集团。10月“赎罪日”战争爆发后,沙龙被紧急征召出任装甲师师长。战后,他作为利库德集团成员被选入议会,标志着其政治生涯的开始。 1975至1976年,沙龙出任拉宾总理的高级安全事务顾问。1977年6月利库德集团执政后,他历任农业部长和国防部长等职。1982年6月,沙龙策划和指挥了入侵黎巴嫩的战争。 沙龙1985年出任内阁商业和工业部长,1990年至1992年出任沙米尔政府的住房部长,主持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定居点工作。1996年利库德集团重新上台执政后,沙龙在内塔尼亚胡政府中任国家基础设施部长,1998年以外长利维辞职后,沙龙兼任外交部长。沙龙1999年出任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并在2001年总理直接选举中获胜,成功组建了以色列第29届联合政府。 沙场上冲锋陷阵、屡建奇功的沙龙在巴以问题上素以强硬著称。沙龙曾一度反对巴以和谈,反对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1998年,巴以在克林顿政府的努力下签署了怀伊备忘录。由于沙龙的强烈反对,巴以和谈陷入僵局。2000年9月,沙龙强行进入有争议的圣殿山地区,从而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巴以流血冲突。 强硬总理沙龙出任政府总理后,逐渐调整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强硬立场,特别是在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有条件支持巴建国的中东和平计划后,沙龙在巴以问题上的态度出现微妙变化。同年12月,沙龙首次提出一项巴勒斯坦建国方案,同意巴有条件建国。 2003年5月,美国、俄罗斯、联合国和欧盟联合推出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巴以局势一度出现缓和。由于以色列坚持其强硬政策,继续修建隔离墙和对巴实施“定点清除”,巴以冲突再起,“路线图”计划搁浅。同年11月,沙龙首次提出“单边行动”计划意向。2004年10月,以议会以简单多数通过了单边行动计划。 2005年8月15日,以色列政府不顾国内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正式启动单边行动计划,并于9月12日完成了从加沙地带的撤离工作,从而结束了以对加沙地带长达38年的占领。但这一举动最终引发了利库德集团的分裂。作为该党的创建者之一,沙龙毅然决定退出利库德集团,另组新党“前进党”参加2006年3月举行的议会大选。 同年12月18日,以色列电视台报道,沙龙因轻度中风,住进位于耶路撒冷西南郊的哈达萨医院进行治疗,20日出院。 2006年1月4日晚,沙龙突发中风,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副总理奥尔默特暂时代行总理职权。1月9日,耶路撒冷哈达萨医院医生们开始逐步唤醒沙龙的工作后,沙龙已开始自主呼吸。医生认为沙龙幸存生还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严重中风导致的脑损伤可能使沙龙的政治生命彻底结束。12日,医生说沙龙目前病情稳定,但仍然“严重”。主治医生证实,沙龙在听到儿子在他耳边说话时血压明显升高,这是个“积极的反应”。但还不能判断沙龙脑功能受损程度。同时,利库德集团和工党正式启动竞选程序,因沙龙病重而暂停竞选活动的“克制期”已告结束。沙龙自因中风住院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16日,医疗专家称,如果沙龙到下周还不能从昏迷中苏醒,他很可能会变成植物人。 军旅生涯沙龙早年在英国坎特伯雷参谋学院、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和特拉维夫大学学习。1956年10月参加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发动的苏伊士运河战争。1967年获得少将军衔。在赎罪日战争中,当以色列军队受到重大挫折之时,沙龙率领属下的两个师强突苏伊士运河,一举扭转战局,被手下的将士称为“犹太之王”。1982年年他又指挥第五次中东战争,攻入黎巴嫩,重创巴解组织的力量。 政治生涯1975年6月,出任以色列总理拉宾的高级安全事务顾问。 1981年出任以色列国防部长。 1982年6月,策划和指挥了入侵黎巴嫩的战争。 1996年任国家基础设施部长,并从1998年起兼任外交部长,直到1999年以色列大选。 1999年出任利库德集团党魁。 2001年2月,以利库德集团党魁领导人身份参加以色列总理竞选并获胜。 2002年11月28日,再次当选利库德集团党魁。 2003年1月28日,领导利库德集团在选举中获胜,使得利库德集团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他也成功连任总理一职。 2005年11月21日,离开当时执政的右翼利库德集团,成立以色列前进党,担任党魁。 2006年4月11日,以色列内阁宣布以色列总理沙龙永久失去履行职权的能力,这意味着以色列政坛的沙龙时代正式结束。 中风危机在2005年6月18日,沙龙被送往耶路撒冷当地的一间医院,基于轻微中风。报道指沙龙感到不适及言语上难以说话、沟通。之后他突然在以色列军方电台出现,表明自己将会继续担任以色列总理,劝喻人民不要担心。 沙龙于2005年12月18日再次因轻微中风入院。不过两日后(12月20日)即出院。沙龙似乎已痊愈(甚至在午餐上吃了两块巨型牛扒),不过医生已提醒沙龙注重饮食健康,以免又再中风。医生还计划在2006年1月为其进行心脏修补手术。 2006年1月4日晚,沙龙因突发严重中风被紧急送往耶路撒冷哈达萨医院进行抢救。1月6日,因为脑部出血未停止,沙龙再次被迫进行手术。哈达萨医院院长什洛莫·莫尔及沙龙助手还指出其或将无法履行总理的职务。1月9日,沙龙在医生逐步减少使用麻醉药后,开始恢复独立呼吸,但仍要佩戴氧气罩。莫尔指,其情况仍然危殆,会在他苏醒后,再评估他脑部受损的情况;而另一方面,代总理艾胡德·奥尔默特承诺,会继续沙龙的政策。1月11日,沙龙病情继续好转,但仍然严重,什洛莫·莫尔还计划停止为他注射麻醉剂。 2月10日,沙龙的消化系统严重受损,情况危殆,医生指他生存机会甚低。 4月11日,以色列内阁召开特别会议,宣布沙龙永久失去履行职权的能力,同时任命代总理艾胡德·奥尔默特为临时总理。这意味着以色列政坛的沙龙时代正式结束。 2007年4月18日,沙龙之子称沙龙病情有好转,甚至一度能够开口说话。 2010年11月12日,沙龙在中风昏迷将近5年后,由亲属接回家中护理。 沙龙就医的特拉维夫谢巴赫康复中心负责人什洛莫·诺伊告诉以色列电台,沙龙现阶段的状况与之前相比没有任何改变,也没有任何苏醒迹象。诺伊说,康复中心方面和沙龙家人商议后认为,沙龙在家中接受护理比在中心更加妥当。 据当地媒体报道,以色列议会几天前批准每年为沙龙的医疗护理拨款160万谢克尔(约合43万美元)。医疗机构已为沙龙在以南部的一座农场的家中准备好了相应的医护设备,谢巴赫康复中心也将随时为沙龙家人提供医疗护理咨询和帮助。 历任职位前任: 首任 以色列前进党党主席 2005—2006年 继任: 艾胡德·奥尔默特 前任: 梅纳赫姆·贝京 以色列国防部长 1981—1983年 继任: 摩斯·阿连斯 前任: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利库德集团主席 1999—2005年 继任: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前任: 埃胡德·巴拉克 以色列总理 2001年3月—2006年4月11日 继任: 艾胡德·奥尔默特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