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谭文贞 |
释义 | 谭文贞,女,1943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攸县桃水镇桃水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49年8月,攸县解放。次年,谭文贞进小学读书。初小毕业后,响应党的“组织起来”的号召,谭文贞和一批小伙伴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了季节性的互助组。1957年,谭文贞继续进高小学习,1959年肄业。 人物简介乐于奉献苦难的童年生活,使谭文贞十分珍惜新社会的幸福;几年的学校政治、文化教育,更坚定了她听党的话、跟党走的决心。从学校返回农业第一线后,谭文贞被推选为大队保健员。她一心扑在保健工作上,夜以继日救治过不少水肿病人,还几次独自将几名生命垂危的产妇送进几十里路远的县城医院,并主动献血,发动亲属无偿献血,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人物经历文化学习60年代中期,全国上下认真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学雷锋争当先进蔚然成风,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活动轰轰烈烈。谭文贞这位一贯勤奋进取,积极进步的青年妇女更是走在各项政治活动和农业生产的前列。1964年,谭文贞加入共青团。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她带头组织了大队文艺宣传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她多次参加县、社文艺会演并获奖。为了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阶级教育,大队党支部决定举办“阶级教育展览馆”,并指定谭文贞担任讲解员。谭文贞克服文化程度低的困难,主动找本村一位高中生求教,讲解水平迅速提高。除了以身作则参加集体劳动外,谭文贞还积极支持担任生产队长的丈夫的工作,为其出谋划策,被群众称为“贤内助”。为此,中共攸县县委将其树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标兵,作出向谭文贞一家学习的决定;并安排她参加全县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巡回讲用活动。 抢救秧苗当时的桃水生产队有200多人,而水田只有90多亩。为了夺取粮食高产,在上级党组织和驻队蹲点的县农业局农技员的支持下,1964年,谭文贞组织生产队几位女青年成立三八科研小组,开展农业科学试验。为了保证温室育秧成功,谭文贞和她的伙伴们日夜守护在温室旁。一天夜晚,正值谭文贞和另一女青年值班。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风掀开了温室顶棚的塑料薄膜,谭文贞冒着倾盆大雨,爬上温室顶棚盖天窗。不久,塑料薄膜又破裂。想到如不及时抢护,低温将使秧苗全部烂掉,谭文贞火速赶到家中,将在床上熟睡的小孩抱到牛棚间的稻草堆上,把床上所有的大小草垫,全盖在温室顶棚上,从而确保了秧苗无损。禾苗返青后,防治病虫害是夺取粮食高产的关键。有一段时间,为了掌握粘虫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谭文贞和她的伙伴们坚持每晚在田间观察,连续在田塍上睡了十多天,终于找到防治粘虫的最佳时间。靠近牛棚、猪圈的水田种水稻,常常是好苗无好谷,谭文贞仔细分析,发现是土壤含氮量过高,而磷和钾成份太小,于是,她根据老农“两土不和,作一年好禾”的农谚,发动群众突击,每亩掺上1000担山泥,从而改善了土壤结构,使之变成了高产稳产田。“三八”妇女科研小组的经验在桃水大队推广以后,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早在六七十年代这里就创造了一季水稻单产1200斤和“稻稻麦”三熟跨“三纲”的记录。1970年10月,谭文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桃水大队的粮食亩产始终位于全县前列,成为湘潭地区粮食高产“一枝花”。 计划生育担任大队主要干部后,谭文贞处处以身作则,模范带头。70年代初期,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很大,县委决定在桃水村搞计划生育试点。为了做好这一工作,谭文贞同妇女主任一块积极做好节育对象的宣传发动工作。在村内设立“结扎手术室”,并作好食宿及药品等一切准备工作后,谭文贞第一个带头上手术台,作了“绝育手术”。为使其他妇女不产生害怕心理,她忍着刀口剧痛,自己从手术台上走下来,鼓励大家积极响应党的计划生育号召。在她的动员和鼓励下,全村48名应“结扎”的妇女全部接受绝育手术,使全县的计划生育试点工作在桃水村旗开得胜。 主政公社1971年,谭文贞当选为中共湘潭地委委员,1972年,她随中国第三批赴朝友好代表团出国访问。1973年8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湘潭地区妇联副主任、省妇联常委。 1974年,谭文贞任中共攸县县委副书记,1975年县委安排谭文贞兼任鸭塘铺公社党委书记。鸭塘铺是全县四大公社之一,工作长时间处于后进状态。谭文贞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初到鸭塘铺,她先同公社秘书一块徒步在全社转了三天,走访了几十家村、队干部及农户。全面了解基本情况后,谭文贞召开了全社广播大会,她讲得有板有眼,头头有道,仔细分析了鸭塘铺发展不快的原因是部分干部思想保守,改造旧山河的决心不大。为此,她带领全社人民开拓、创新,组织从村支书到队长再到农户,层层深入贯彻上级指示精神,采取“带出去学习,重点指导,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等措施,提高全体社员思想认识。1976年,谭文贞带领全社抓住农田低改这个关键,着重改造“冷浸低产田”,实行园田化,开沟排水,提高地表温度。 农业成就谭文贞亲自到奥林大队办点,常常几十天不回家,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奋战一个冬天,创建了2000亩高标准的园田化样板。1977年南方水稻工作会议召开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亲临奥林大队视察,高度赞扬了鸭塘铺公社的园田化建设。当时花垅大队生产落后,原因之一是科学种田水平低,部分干部对科学种田的认识不高。为解决这个“老大难”,谭文贞到该队蹲点一个月,亲自指导种一条垅(50亩)的科技示范田,结果单产由上年的427斤提高到881斤。在示范的带动下,她带领全社至1978年止,改良农田1.2万亩。农田低改工程完成后,鸭塘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此,谭文贞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在鸭塘铺公社,谭文贞为官8年,兴一方农业,1981年全社粮食总产量由5年前的2680万斤提高到4890多万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5年前的60元增加到130多元。1977年,她当选为党的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湖南省委委员。 理论学习1978年谭文贞被送进中央党校高干班学习,专修“政治经济学理论”课程。学习期间,谭文贞得到了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胡耀邦的鼓励和帮助。胡耀邦多次鼓励她克服自卑心理,解放思想,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胡耀邦的鼓励下,谭文贞以笨鸟先出林的精神,努力学习,虚心向理论水平高的同志请教,使自己的理论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工会工作1983年,国家实行机构改革和组织人事制度的改革后,谭文贞不再担任县委副书记。她愉快地服从了组织安排,走上了攸县总工会主席的工作岗位。为尽快适应新的工作,谭文贞走遍全县各个企业,了解工会组织组织活动情况,还到浏阳、华容、南县、沅江等先进县总工会学习,自己带职参加全总工人学院、市职大的文化补习班学习。1983年开始,谭文贞连任攸县七届、八届、九届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株洲市总工会八届委员会委员、省总工会九届委员会委员。十多年的工会工作,谭文贞干得有声有色,她带领全体工会干部,开创了攸县工会工作的新局面,攸县总工会1986年、1992年、1995年、1998年四次获全省三年一届评选的“省先进工会”称号和“县级工会红旗单位”称号。1993年谭文贞被授予省“优秀工会工作者”光荣称号。 工会业绩为了使新时期的工会组织工作有“为”有“位”,谭文贞坚持“工会为职工说话、为企业解难”的宗旨,协调企业与党政机关的关系,争取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鼓励支持企业干部职工走出困境。先后为湘华水泥厂、酒埠江化工厂、攸县电机厂、攸县金星纸业公司等企业共筹措流动资金达400多万元,解企业燃眉之急,使工会真正成了企业和职工的“娘家”。1997年来,攸县总工会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筹措企业解困资金480多万元,为400名特困工人争取“30斤大米、1斤食盐、10度电、10吨水、1斤食油、20元现金”的生活救济,为3200多名社保金不足120元的退休职工补足120元生活费,同时为历届劳模、离休干部职工落实了工资待遇政策及兑现工作。 晚年工作近年来,谭文贞又发动工会机关干部职工节支创收,兴办实业,做到经费自给,为县财政解难,且于1998年兴建和改建了机关办公楼及附属设施。年近花甲的谭文贞,现仍留在工会主席工作岗位上。20多年来,她始终注重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从未向组织伸手要照顾、要待遇。她说:“荣誉是党和人民给的,我没有理由向党和人民索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