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老村 |
释义 | 阿老村隶属云南省 文山州 麻栗坡县大坪镇,地处大坪镇南边,距大坪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镇道路为砂石路,交通不方便,距县区16公里。东邻南欧,南邻瓦渣、高笕梁,西邻新地房,北邻马达。辖吊竹箐、锅厂、老卡等1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86户,有乡村人口1145人,其中农业人口1142人,劳动力75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541人。 村情概况阿老村国土面积21.77平方公里,海拔 910.90 米,年平均气温18.50 ℃,年降水量1,351.30 毫米,适合种植包谷、水稻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324.00亩,人均耕地2.0亩,林地24,778.00亩。 基础设施截止2010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有两个村尚未通公路,全村有294户通自来水,有294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6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88.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8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19户(分别占总数的77.92 %和41.61%)。 该村到大坪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0.0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10.00 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1辆,摩托车 21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908.00 亩,有效灌溉率为 39.07%,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908.00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80 亩。 到2010年底,装有太阳能农户2户;建有小水窖 5 口;全村有10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0个自然村已通电;有8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0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7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29.0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363.00万元,占总收入的68.6%;畜牧业收入90.00万元,占总收入的1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1125 头,肉牛40头);林业收入22.00万元,占总收入的4.2%;第二、三产业收入7.00万元,占总收入的1.3%;工资性收入43.00万元,占总收入的8.1%。农民人均纯收入2810元,农民收入以种养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3.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155人(占劳动力的 20.67%),在省内务工155人。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包谷、水稻、辣椒、反季蔬菜、八角、甘蔗,主要销售往县内。2010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60.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0.2%。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甘蔗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冬农产业。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294户,共乡村人口1165人,其中男性618人,女性547人。其中农业人口 1159人,劳动力750人。该村以汉族、壮族为主(是汉、壮族混居地),其中:壮族376人,苗族2人,其他民族28人。 到2010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981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85.68%;享受低保92人(人员名单附后)。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大坪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24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该村距离乡大坪镇卫生院20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630.00平方米,拥有教师8人,在校学生121人,距离大坪镇中学20.00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68人,其中小学生121人,中学生47 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10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 294 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 1,026.74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9,987.90元(人均8.75元),一事一议筹劳 244.00 个(劳均0.3个)。年末集体总收入4.15万元,有固定资产17.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2010年经费收支情况,土地承包合同情况等。 基层组织该村建有党总支1个,党支部2个,下设 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30人,少数民族党员 5 人,其中男党员24人、女党员6人。 村委会由 (支书、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 吊竹箐、老卡、中寨等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支 1个,团支部2个,共有团员 22 人。该村团总支2005年被评为大坪镇先进基层团总支; 2006年被评为先进集体等等。 人文地理该行政村地处大坪镇南边,距大坪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县(市、区)16公里。东邻南欧,南邻瓦渣、高笕梁,西邻新地房,北邻马达。辖吊竹箐、锅厂、老卡等10个村民小组。阿老村委会主要以汉族、壮族、彝族混居。壮族、除了过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还有以下两种主要的壮族节日: 1,祭龙:每年的二月初二祭龙。寨内买一头猪、一只鸡,煮熟后祭献龙山上的龙树,恭请龙神赐给寨民风调雨顺,保佑平安,五谷丰登,祭龙毕各户派一名代表参加就餐。 2,尝鲜节:具体时间不定,以第一次打新谷为节日的时间。到时蒸姜叶、香草叶糯米饭敬献祖先。 彝族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过火把节。 新农村建设2010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内容包括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一是基础设施滞后,村民没有固定文化娱乐场,村民文化生活单一,信息闭塞;二是人畜饮水还不能满足,都是制约该村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三是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对各种科技实用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有一定难度,制约了该村经济的发展步伐。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积极争取,努力解决饮用水困难问题;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重点发展甘蔗、甘桔、冬早蔬菜等农作物的种植;加强引导和培训,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引导和鼓励青壮年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增收,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810元增加到3344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