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谭国强 |
释义 | 1 大学生深蓝网艺术总负责人谭国强,人名。一位是动漫创作家、艺术家,另一位是小学校长,2008感动中国候选人。 ◎ 人物简介1979年:生于广东吴川: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为成人教育协会动漫游工程编写教案,包括《二维基础软件》、《分镜头剧本创作》、《FLASH动画进阶》等大专课程。 ◎ 人物业绩1990年:创作漫画《太空超人》、《忍者无敌》。 1993年:初中组办漫画社团:VS。 1994年:师从广东著名艺术家欧景钦学习作画。 1995年:高中创办“旭日漫画社”并发行校内漫画杂志。个人漫画作品有《遇见外星人》、《最后的人类战士》、《魔兽传说》等。 1998年:就读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大学,电脑美术系。 2000年:美国阶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任职。首席动画设计师。 2001年:带领团队制作九年一贯教科书动画课件。荣获“2002 年第六届中国国际远端教育/校园网群/电教多媒体技术应用设备与软体博览会专业组资源类一等奖”。 2002年-2004年:带领团队50余人制作电视动画系列片《魔域小奇兵》,担任动画片监制,负责全片的所有细节。《魔域小奇兵》为 国内最早使用FLASH软件结合三维3DMAX、MAYA等软件制作的二维电视动画片之一。荣获台湾教育产品类动画一等奖。2003年:成立DV社团:“二十四份之一DV社”。导演、拍摄实验短片:《辉仔走天涯》、《小兔的故事》。 2004年:监制动画作品: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的《猫的宣言》漫画改编动画、敖幼翔的《乌龙院》短篇动画制作。 2005年:导演、拍摄实验MV《全然爱你》。 2005年:创办北京创想人多媒体艺术有限公司,总监。策划卡通品牌形象--罗罗Luoluo,打造纯真、可爱的国人卡通形象。相关动画作品有:《快乐城市》、《JUST DO IT》、《圣诞狂想曲》等;多部作品在各大网络及电视台皆有播出;并在业内受到一致好评。 2006年:导演、制作纪录片《绝色青春COSPLAY》。 2007年:导演、制作实验片《足之舞》。获日本东京动画节实验作品类提名。 2008年:北京商校特邀动漫讲师,动漫系顾问。编写动画教材《神奇的FLASH动画之旅》。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动漫比赛作品获得两名一等奖。 为成人教育协会动漫游工程编写教案,包括《二维基础软件》、《分镜头剧本创作》、《FLASH动画进阶》等大专课程。 2009年:加盟创世华宇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担任艺术部监制 同时担任北京高校报刊:《大学生周刊》 艺术总监; 2009年:中国动漫联盟筹备委员会 成员 提出“整合中国动漫产业链,打造中国动漫航母”口号。 2010年:大学生深蓝网艺术总负责人 2011年:策划2011第一届"ICOSER动漫秀” 2 映秀中心校校长◎ 简介谭国强,男,藏族。汶川县映秀小学校长,中共党员。生于1960年3月。1981年7月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校普师班。2003年6月毕业于四川省教育学院函授班。1981年师校毕业分配在小金县任教,1987年调入汶川县,先后在银杏乡东介脑小学、银杏中心校、映秀镇渔子溪小学、映秀中心校任教。在映秀中心校先后担任会计、总务主任、副校长。2003年任校长。 ◎ 感人事迹5.12地震的前一刻,谭国强校长正在学校二楼办公室与学校总务主任董劲飞、教科室主任董雪峰商量工作。突然,楼房猛烈摇晃,玻璃相继进裂。三人立即冲到过道上喊:“地震了,不要乱,快跑!”站立不稳的谭校长跌跌撞撞地冲向孩子们,大喊:“不要慌,快趴下!” 在浓浓的黑色烟雾中他的第一反应是请求救援,手机打不通,他赶紧朝校园外跑去,希望找到政府和派出所的人组织人员来救师生。刚到校门口,就有村民说映秀所有的房屋都塌了。听到这消息谭国强校长立刻返回校园,组织幸存的师生和家长展开自救,把部分学生救了出来。 此时,四面的山不停地滑坡,学校后面的渔子溪河河水已断,随时都可能出现山洪。他把老师分成了几组,由总务主任董劲飞负责请家长找工具,由办公室主任苏成刚负责到政府找书记或镇长。男老师带领家长听从校长的安排分散各处抢救学生,女老师负责管理和转移学生。面对强烈的余震一次次袭来,谁也没有离开,大家心中都想尽快救孩子。 5月13日,大雨不断地下,映秀镇和外界隔断,只能靠自救。谭校长带着一夜未睡的老师冒着大雨,再次开始救援。他趁着人少安静来到了教学楼四周和顶部呼叫学生,让老师和家长从呼救声最近处入手。 此时,民警警告:“上游形成多处堰塞湖,映秀小学随时可能被淹没”。他随即前往渔子溪河,并让刘忠能老师在废墟的高处观察水情和对岸山坡上的飞石,没有发现河水有突然涨跌的迹像,分析堰塞湖可能是多个,暂时不会出现缺口。他当机立断指挥老师和家长从昨天的窄洞口继续刨。 当手电筒的电用完后,谭校长主动把他自己的两部车上的电瓶和车灯拆下,就近找来电话线连接起来作照明用。在整个救援过程中,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钻进刨出的洞观察情况,大家一起硬是靠人工从教学楼楼梯顶部打开了一个个生命通道,成功的救出了30多名学生。 14号到15号,谭国强校长日夜不休,一直在学校的废墟里组织指挥教师家长并亲自挖掘幸存的学生。从学校到幸存学生集中点,从学校到镇政府指挥部,从学校到工具、材料、机具、燃油寻找处,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脚上的裤子和鞋子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脚底磨起了大大的水泡。作为一名汉子他坚强地挺着,抗着。因为他知道,他的行为将直接影响所有的幸存教师,将直接关系到每个救援的成败,他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支撑感召着每一个活着的人尽力去援救。 15日下午谭国强校长让其他老师带领学生转移出映秀镇,他却依然坚守在施救学生的队伍中。面朝自己亲人被掩埋的方向,他只能忍住内心的伤痛,一直坚持到23日早晨8:30把小学所有遇难者师生的遗体挖完,带着悲伤的心情目送完这些朝夕相处的学生和同事,他的心里才有了一丝的安慰。 在这场特大地震中,无数个家庭支离破碎,谭校长便是这众多不幸的家庭的一员,四口之家转瞬毁于一旦。作为一名校长,他来不及为他相濡以沫的妻子、慈爱的老母哭泣,马上投入到指挥救援的战斗中。妻子和母亲被埋于坍塌的废墟中长达十三天之久,现身之时已是面目皆非,只留下孤独的他和悲痛欲绝的女儿。 24号返回成都后,他马不停蹄赶往各大医院看望幸存的学生和老师,了解他们的伤残情况,又到各救助点统计学生和教师的基本情况,慰问死者家属,为学生灾后就读、老师灾后生活和工作做了大量工作。 谭国强校长在这次特大地震救援过程中起到了领导、组织、指挥、协调、救援的关健作用,为映秀小学师生伤亡降至最低点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受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尊敬,认可和爱戴。他是一个好领导,是师生们永远尊敬的人。作为校长的他做了他该做的一切,为逝者哀悼,为生者做事,这便是他灾后的心态。 他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 《羊城晚报》等国内十多家著名媒体所报道。 ◎ 社会评价谭国强同志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心目中的好同志,学校的好领导。他在工作上关心教师的成长,生活上关心教师的冷暖,教师有困难他总是给予有力的帮助;在教学上,他认真学习他人先进经验,认真钻研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学校管理上,他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他的领导下,学校有了飞跃发展。 ◎ 社会贡献学校每年都被汶川县人民政府和汶川县教育局评为综合评比一等奖。学校多次被评为优秀党支部、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四川省家长示范学校。2006年谭国强同志组织纂写的小学课程改革实验报告获省二等奖。他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在政治上总是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 ◎ 荣誉2008感动中国候选人。 男48岁映秀小学校长 地震发生时,谭校长正在学校办公室办公,他从三楼跑到下面。他发现:教学楼倒塌,埋着上百名小学生;教师宿舍楼也倒塌,里面埋着他的母亲和爱人。“那边是两个,这边是两百多个。都是我的亲人”。两边都是需要解救的亲人,他毅然选择:救学生! 在紧张救灾的日日夜夜里,他时刻记挂着自己的学生,头发一夜之间白了许多。 谭国强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学校长,但是,在大灾面前,他用自己的师德和师爱卫我们诠释了教师的平凡和伟大, 3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简介谭国强 男,1936年3月生,山东文登人,汉族,中共 党员,1960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现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物栽培 委员会、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省耕作学会、植物生理 学会副理事长,省企业家、科学家协会理事,省人民政府 科学顾问委员会农业专家顾问. 从事耕作栽培专业科研,主持的科研项目“东北松辽 平原机械化少耕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松辽平原机械化少耕技术试验研究”获农牧渔 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松嫩平原玉米、大豆主产区高产 德产耕作栽培体系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另有 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生等奖1项.1990年被 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被评为 省特等劳动模范。 ◎ 同栏目条目列表[1] 许世寰. 哈尔滨年鉴, 1995 [2] 许忠仁. 哈尔滨年鉴, 1995 [3] 祁适雨. 哈尔滨年鉴, 1995 [4] 陈力. 哈尔滨年鉴, 1995 [5] 陈铁保. 哈尔滨年鉴, 1995 [6] 李景春. 哈尔滨年鉴, 1995 [7] 聂希安. 哈尔滨年鉴, 1995 [8] 雷勃钧. 哈尔滨年鉴, 1995 [9] 解惠光. 哈尔滨年鉴, 1995 [10] 谭国强. 哈尔滨年鉴, 1995 ◎ 相似文献[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谭国强. 哈尔滨年鉴, 1995:432 [2] 马孝玲.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耕作栽培. 四川科技年鉴, 2003:81-82 [3] 第十批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资助人选简介 汤永禄. 四川科技年鉴, 2005:358-359 [4] 农机 松辽平原机械化少耕技术. 中国农业年鉴, 1986:390 [5] 马孝玲.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耕作栽培. 四川科技年鉴, 2005:118 [6] 农业 江苏省稻区耕作栽培的一项改革——秧套稻. 中国农业年鉴, 1982:443 [7] 单志良.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耕作栽培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南通年鉴, 2001:266-267 [8] 杨苹. 农业 良种良法. 兴文年鉴, 2005:153-154 [9] 农垦 黑龙江垦区旱田机械化少耕体系. 中国农业年鉴, 1988:170 [10] 2004年度“文明百村行动”先进村 二等奖村. 乐清年鉴, 2005:371-37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