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谭国 |
释义 | 谭国,在今山东济南东南龙山镇。谭为嬴姓国,少昊氏后裔。谭国为齐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故国简介简介谭国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 周朝初年大封诸侯的时候,周武王分封了谭国,位置在山东省章丘市西,子爵爵位。因为国势一直不盛,不久成为齐国附庸国。 齐国公子小白出亡时,曾经过谭国,谭国国君不以礼接待。后来小白回国即位 (是为齐桓公),谭国亦未有派人祝贺。结果谭国在前684年被齐国所灭,谭国国君流亡到同盟国莒国。 谭国后代以国名为姓氏,参见谭姓。 姓氏渊源谭氏,发源于山东,却长久以来称盛于湖南及其四周各地,声誉响亮,备受尊敬。这个家族,是源自春秋时代的谭国。关于得姓源流,明代苏平仲所作的一项谭氏家谱序记述得十分清楚:“谭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实齐之附庸也,入春秋卅九年,周庄王之十四年,鲁庄公之十年,见灭于齐桓公,而谭子奔宫,谭自为齐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焉。”另外,《姓纂》和《姓谱》等书也都分别有同样的记载。前者指出:“谭子国在济州平陵西南,为齐所灭,谭子奔宫,子孙以为氏焉”;后者则指出:“春秋时代谭国为齐桓公所灭,谭子奔宫,子孙以国为氏。” 由这些文献看来,谭氏家族的祖先,本来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周朝初年大封先圣之后时,把他们封于谭国,爵位为子。也许由于国势一直不很强盛,所以不久之后就沦为强邻齐国的附庸地位。到了春秋时代初期,齐桓公称霸诸候,就于周庄王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83年,干脆把谭国并吞了。当时,谭国的主人谭子奔到莒国去避难,而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只好“以国为氏”,以谭姓世代相传,对故国表示缅怀之意。 另外,在四川的南部也有许多姓谭的人家。据《万姓统谱》的考证,这一支谭氏的源流又有不同,该谱指出:“巴南大姓谭氏,盘瓠之后,望出弘农。 盘瓠,又称为?瓠,据说是中国古代所谓蛮夷的始祖。他的身世,充满了浓厚的传奇意味。根据《后汉书南蛮传》的记载,大致是这样的:“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妻以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瓠;下令后,?瓠遂衔吴将军头造阙下,帝如约以女妻之。?瓠负女入南山石室,终三年,生子十二人,六男六女;因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蛮夷。”此外,干宝所作的《晋纪》也有关于?瓠的记载事下:“武陵长沙卢江郡夷,?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 这样的事,当然是荒诞不经的。不过,古代的治史者却是如此地言之凿凿,我们只好也将之当作古老的传说,姑妄听之了。始见于春秋时代的谭氏,是很早以前便赫赫有名的。战国时期,有一位谭夫吾,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谭姓遗脉走下古谭国城墙,城子崖遗址博物馆的焦馆长手指西边百米之外一座破败的仿古建筑说:“这就是谭姓宗祠,龙山镇城子崖可是天下谭姓共同的故乡,这两年就有不少谭姓人士来这里祭祖、参观。‘谭’这个常见的姓氏就源自古谭国,而再向上追溯还可以一直延续到著名的原始部落领袖大禹。我们曾经查阅明代苏平仲所作的《谭氏家谱》序,记述得十分清楚:‘谭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实齐之附庸也,入春秋卅九年,周庄王之十四年,鲁庄公之十年,见灭于齐桓公,而谭子奔莒,谭自为齐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焉。’这就是今天谭姓的起源。谭姓在历史上诞生了很多名人,远有谭夫吾,是战国时期与‘四公子’齐名的人物。近代又出了谭嗣同等赫赫有名的人物。到现在谭姓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华人的第65大姓,其子孙后代人数超过百万,遍及中国的各个省区,而且还走向了世界各地。” 故都遗迹谭国故城,古史记载繁多。《春秋.庄公十一年》杜预注:“谭在济南平陵县西南。”今城子崖在平陵西南两公里处。《齐乘》:“东平陵在济南东七十五里。春秋谭国,齐桓灭之。古城在西南,龙山镇相对。”今城子崖隔武源河与龙山镇相对。《水经注.济水》:“关芦水来源马耳山,北经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源水汇合,水出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源泉。北经谭城东,俗谓之有布城也。又北经东平陵县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武源水从发源至入巨合水,流经不过十余里,而滨河古遗址平陵,巨合皆在其北,南则仅有城子崖,可见是谭城非城子崖莫属。这些记载说明谭城位于武源水与关芦水之间平陵城西南,隔关芦水与龙山镇相对。现武源水已干涸,河道已整平,但从附近整体地貌上看,仍然依稀可辨原河道走向。谭国故城遗址,宛若城垣,断垣残壁至今矗立在沃野平畴上。谭国故城的具体位置,不仅见载于官方的大量典籍、方志,也见载于民间收藏的各地《谭氏族谱》之中。古谭城是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首次发现。1930年至193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首次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5.600平方米,整个遗址南北长530米,东西宽430米,墙基宽12.113米,总面积22,3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一般为4米左右。1989年至1991年又再次进行发掘,遗址分为上下两层,下层薄沙之上有一层黄土,黄土上层为一米左右的文化层,即为周代谭国故城遗存,史称灰陶文化。出土的豆鬲等灰陶器物,是典型的谭国文化代表。下层文化堆积,厚3米左右,为首次发现的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时器时代遗存,她代表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先进生产力水平。初称为黑陶文化,距今约4000年左右。在遗址周围还发现了龙山、岳石、谭国三个历史时期长方形版筑夯土城墙叠压的遗迹,即龙山文化城(新器时代)、岳石文化城(夏代),谭文化城(商周时期)。 城子崖2600多年前的古谭国故城——城子崖。据《姓纂》和《姓谱》记载:“谭子国在济州平陵县西南二里。”这是指谭国都城所在。古谭国位今山东省中部,南倚泰山山地北缘,北临黄河(古济水)南岸,隔河与济阳相望,西至长清县西黄河右岸的广里,东至长白山与邹平,临淄为界。周代的谭国四邻:东为齐国,南为鲁国,西为卫国,西南为遂国,北隔清河(今黄河)为燕国。谭国“盖青济之喉襟,登泰莱之要冲”。前控群山,蜿蜒其南界为屏障;后揽河泽,北扼滔滔黄河之天险,素为战略要地。 据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先生考证:“城子崖,即古谭国之城,谭建国在殷之末叶。”徐北文著《平陵城上雨丝丝》认为,城子崖到了商代,即建立了国家——谭,并由原始社会的居民点发展成为一座城堡,修筑了城池。顾东高著《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和《城子崖考察报告》均认为谭之立国是在商代。 城子崖是一处高出平地三至五米的长方形台地,其外观状如城垣。故村民呼之曰“城子崖”。城子崖位于龙山镇东略北,西倚今小青河支流巨野河,南距胶济铁路平陵城站0.5公里,东北距平陵古城3.5公里,北距商代谭国的早期都城0.5公里,旧济青公路东西穿过遗址。系武源河畔一隆起的台地。 文化堆积谭国故城丰富的文化堆积,说明了当时城内已集居了相当可观的人口,从文化堆积的普遍性来看,几乎不存在空白区,并且一些房屋紧挨城墙建造,有的就建在早期的城墙之上,这说明当时在城内居住的人口已十分拥挤。目前国内学者多认为龙山时代居民数量为5000至10000人。到了谭国时期人口发展已不少于15000人。从遗址的文化遗存的面积看,足可领略龙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动人风采。遗址中出土的文物,种类之多,数量之大,构思之精巧,艺术造诣之深,皆为世人所称道。当时的谭城处于大周王朝通往东方各国的周道上,可见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曾放射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之光。谭国都城前后使用达数千年之久,是我国第一座时跨龙山、夏代至春秋使用时间最久的早期城市,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唯一的始于夏代的城市。考古界还发现,以谭国都城城子崖为中心的夏代古城散布于周围多达30余处,其中8万平方米以上的就有八处,这些都是谭氏的肇祖伯益执政时期的所在。至西周时期,谭国地域内共发现古遗址近百处,其中如巡检遗址、七郎院遗址,东涧溪遗址、候家遗址、马安遗址、西鹅庄遗址等文化遗存,可谓丰富至极。这些无疑对研究山东龙山文化、龙山时代城市的起源、夷商关系、谭国历史等史学理论课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明古国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明古国,自伯益皇覃氏始,历唐虞以迨夏商,自周初再分封于谭后,又历三百八十余年,历史延续时间较长。灿烂的谭国文化是谭子的祖先和后裔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结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艰难跋涉中生存、延续、丰富、发展着的谭国文化象波澜壮阔的千里黄河奔腾不息。谭文化是东夷文化渊源主干的延续,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谭文化丰富、充实了龙山文化的宝库,使之似喷发不息的源头,注入了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谭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又独具丰姿卓立不群。 春秋时期谭国都城的内城址。城始建于龙山文化的早期,距今约4500年左右。经历了龙山时代全过程,并不间断地进入了夏代。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城墙的修葺不断进行,后修的城墙或叠压在早期的城墙之上,或紧贴在早期城墙的内外两侧修筑,最早筑的城墙在遗址的最西部,墙基宽约10米,现残高约3米。后经历年修筑,夯层逐渐规整,其上圆形的弧底夯窝至今仍历历可辨。形象地反映了龙山时代筑城技术渐进发展提高的具体过程。 早期城市在谭国故城城子崖遗址,井的发现印证了古史传说中“伯益作井”的记载。伯益——中国正宗谭氏的肇祖。据《史记》、《左传》、《竹书记年》、《国语》等史书记载,“舜耕历山,伯益与之为友。”因其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封为掌管治理山泽的虞官。他于是开山劈泽,造福于民,深得民心。舜又赐他姚娌女与之为妻。后来舜将帝位禅让与禹,禹到晚年又授政于伯益,而伯益让启。伯益生活的时代是龙山文化时代晚期,井的发现,证明古史所记不误,井的发明与使用,是谭国先民在改造自然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并从某种程度上,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生活方式,她使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开辟出一条通往自由王国的坦途。井的发明与利用,与早期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她使进入高度密集聚居区的谭国先民们,无须奔波于河流之滨,可方便地获得生产和生活用水,并使对农田的灌溉成为可能。可以想见,谭国故城当年的繁荣,与井的发明和推广有着极大的关系。当年谭国都城南为群泉平泽,东西两边紧临流水不竭的河流,却仍然普遍用井,也正说明了谭国故城人口的高度密集,生产的日益扩大和经济繁荣,更说明谭城是一座颇具规模的早期城市。从而使谭国故城的早期文明之花,绽放得更加鲜艳绚丽多彩。 青铜器物谭文化的另一突出代表是早期出土的青铜器物,《父已卤》、《父已爵》、《覃父已》、《亚中覃父乙》、《共覃父乙》等青铜器,标明了器物生产者和所有者的族氏。铭文族徽显示,覃是皇覃氏家族的徽识,这充分表明均系古谭国之器,而商代业已存在。近年,在四川都江郾流域的彭州竹瓦街,出土了一大批窖藏青铜器,其中《覃父癸》、《牧正父已》这两行铭文,与当时的谭国青铜器铭文完全一致,据研究与殷末周初的青铜器时代相同,入藏时间当在谭国中期,这可能是谭国经济文化与巴蜀古国直接交流的结晶表现。也可能是通过西周转口而至。这些情况证明,早在殷商时代,四川盆地与中原和东方的古谭国就已有了较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否则重达几十公斤的青铜器,就不能在殷周时期由谭国传入四川以至与四川本地器物一同窖藏。皇覃氏氏族铭文族徽不仅对研究商周时代“谭”族的发展和变迁有一定学术价值,而且也表明了到了谭国中期青铜器物在其工艺上已推向了更高的发展阶段。这些数量可观的质地精美的谭国遗物,重现了尘封三千年之久的古谭国的灿烂文明。谭国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较长,谭城周围20余公里的范围内,远近不同地分布着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同时代遗址。他们如灿烂的群星映托着谭国都城。这更说明谭国时期,已形成了由中心城市和乡邑、村落分级构成的政治地理结构和谭国政权的严密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从而使谭子所建立的国家存在近六百年之久。 工艺技术从谭城文化堆积看,下层为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早在4500多年前就已存在,至夏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商期谭国建立后,这种发展又开始进入顶峰。这些出土的陶器火候较高,胎质坚实,多采用轮制,器形规整,器壁均匀。多为光洁发亮的磨光黑陶和灰黑陶,也有灰陶、红陶和少量白陶,器表多素面。常见纹饰有弦纹、划纹、堆纹,镂孔和铆钉纹,有少量兰纹、方格纹和绳纹。主要器类有鼎、 杯、罐、盆、 、三足盘和各种器皿。流行三足器和圈足器,以粗颈冲天流袋足 、三足盘、高柄豆、鸟首形足的鼎、肥袋足 、单耳和双耳黑陶杯最富代表性。其中漆黑光亮、胎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工艺高超,为世人瞩目。陶胎最薄处仅有0.2豪米,致密坚硬光亮,敲之作金属声,以其“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坚如漆”,令人叹为观止。又以其轮廓之秀雅,制作之精妙,大大超出人们的想像。谭国故城出土的龙山时代的陶器,造型精美,气势恢宏,这说明谭国故城早在龙山时代就集中了一批具有高超技术水平的制陶匠人。同时也反映出谭国故城具有超过一般的综合工艺技术基础,从而成为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的一个手工业技术中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