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潭溪村 |
释义 | 村情概况潭溪村位于南安市东北部,在秀丽的大旗山麓,东面盆地之芦溪西畔,东与乐峰镇的潭边村、厚阳村接壤,南与罗东镇的霞山村交接,距镇政府所在地五公里。潭溪桥和南溪桥横跨芦溪,聚落散布在罗溪西北岸丘陵河谷地。 村落面积为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0亩,山地8370亩。主种水稻、小麦、甘薯。森林覆盖率为百分之九十,四季常春,空气清新,全村户户引用山泉自来水。潭溪村委会设土楼。分三个自然村,有26个村民小组,村民1160户4880人。 潭溪村是著名侨乡,土壤肥沃,楼房林立,三个自然村均铺设水泥路,晚上路灯璀璨,景色迷人,2006年获得泉州市政府授予宽裕型文明村称号。 全村姓黄的人数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其祖先是紫云泉州始祖黄守恭的派下——埔头良庵公。至今已有600多年的繁衍史,数代人繁衍生息,播迁至海内外各地,还保留着故土的乡音乡情。海外侨亲在兴建家乡的小学校舍、建筑大桥、铺设水泥路等公益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潭溪村是国际木偶大师,号称泉州瑰宝的黄奕缺的故乡,黄奕缺大师技艺精湛,是现代国内艺术界的杰出人物。 潭溪拥有一批沉淀着雄浑古文化的建筑,其民宅大多数为皇宫式的建筑,伴随着新建的多处小别墅,互为辉映,蔚为壮观。广峰寺、山美宫、祖师宫、南浦馆等宫庙建筑和南音、大鼓吹、元宵灯节、庙会等民俗文化交融出村落的新旧交响曲,吹奏着潭溪人生龙活虎的精神风貌。 历史沿革潭溪村以“潭边村”和“溪西村”各取首字命名。民国年间隶属潭边、溪西、南台保,解放初属高山乡,公社化时属梅山火箭公社。1962年拆小公社时属乐峰公社,并拆为四个大队,1965年合并公社时,属罗东公社,并且再并为一个潭溪大队。1984年为罗东乡潭溪村委会。1988年并为罗东镇潭溪村委会。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43亩(其中:田6亩,地237亩),人均耕地1.08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 662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25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0亩,主要种植泡核桃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113亩,其他面积4100亩。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58户全部饮用井水。有58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58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0户;该村到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7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8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3辆,农用运输车2辆,摩托车10辆。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2户;建有小水窖59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95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95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87亩。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户居住在砖木结构房屋中,有5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有2户居住在其它结构的房屋中。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1万元,占总收入的28.18%;畜牧业收入56万元,占总收入的30.9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70头,肉牛43头,肉羊186头);林业收入70万元,占总收入的38.67%;第二、三产业收入4万元,占总收入的2.21%。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养殖业,主要销往省内。2010年畜牧业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5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0.94%。该村发展泡核桃特色产业,计划发展泡核桃产业。 人口卫生该村有农户58户,乡村人口228人,其中男性126人,女性102人。其中农业人口225人,劳动力126人。该村以彝族为主,其中彝族206人,汉族22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92人,参合率84.96%;享受低保29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7公里,距离镇卫生院35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1户,占农户总数的1.72%。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十字口完小,中学生就读到龙街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8公里,距离中学35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3人,其中小学生17人,中学生16人。 村务公开到2010年底,该村已签订农业承包合同5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34.69亩。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2人,党员中男党员2人,团员3人。 发展重点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人畜饮水困难,道路基础差。学校基础设施差,教师生活和工作都非常艰苦。 该村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泡核桃特色产业,发展养殖业、采矿业,加大矿石探查和开采力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