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灵魂居住的地方 |
释义 | 《灵魂居住的地方》是由盖明生编写的一部著作,在书中真实地描绘了以纳西族为核心的横断山脉各文化群体在20世纪末的生活图像。 灵魂居住的地方作者:盖明生 摄影者:盖明生 市场价:48.00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页码:28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00841142 ·条形码:9787500841142 ·开本:16 内容简介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盖明生这位被称为“中国的洛克”的作者对洛克作了振聋发聩的点评。他既肯定洛克在国际纳西学界的重要地位,但同时也对其贵族式的、救世主式的、旁观式的纳西文化研究学风作了抨击,尖锐指出了洛克的文化侵略性。盖先生对洛克的批评不能不引起纳西学界的注意,因为纳西学长期笼罩在殖民主义的阴影之中,以洛克之是非为是非,以洋人之正误为正误是不能确立纳西学的本体的。 不可避免,盖先生的《灵魂居住的地方》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他将东巴经中有关居那什罗神山的描写与贡嘎山的自然景象一一实证化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如他仅凭40余个象形符号便断定摩梭(纳日)人有文字系统的做法有失妥当;如他对纳西族西部地区的考察仅限于大研古城,而将广大乡村,尤其是奉科、宝山、大东、鲁甸、塔城等置于视野之外,大大影响了他对纳西文化的广度把握与深度解析;如他对极个别“纳西学者”的言论审察不慎,从而使自己的个别论述带有一定的硬伤。不过,瑕不掩瑜,这仍然是国内外所出版的以横断山脉为对象,以纳西文化落笔的众多作品中最令我亲近、最令我感动的一部。 正因为上述种种理由,我及整个纳西族人民、纳西学界都不能不祝贺这本《灵魂居住的地方》的正式出版,不能不感谢盖明生先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我们衷心期待着盖明生先生写出更多揭示中国少数民族命运的好作品。 作者简介盖明生,共和国同龄人,毕业于辽宁艺师专业,结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专业。 历任大连市少年宫美术教师,市青联副秘书长,市文联部副部长。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等职。 从一九九五年起,开始横断山脉人文考察。发表了数十篇以横断山脉为题材的专题图文报道。 个展:《日苏印象》大连.沈阳,《盖明生写真展》日本·扎幌,《追迹摩梭人》平遥摄影节,《山里人的纪念照》都匀摄影节。 著名《在路上——一个摄影人横断山脉的经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灵魂居住的地方》中国工人出版社。 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辽宁美术家协会会员,大连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推荐这是国内外所出版的以横断山脉为对象,以纳西文化落笔的众多作品中最令我亲近、最令我感动的一部。 ——国际纳西学学会会长 白庚胜 其中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也凸显出现代社会催生的种种变化。活生生的人物,鲜灵灵的事件,一切都真真实实,感人肺腑,毫无雕饰痕迹。 盖明生先生始以摄影立身,进入知天命之年,却以文藻蜚声。 目录第一章 我找到了那个地方(1996年5月-9月·泸沽湖) 摩梭女娜珠和尤姆 深入摩梭人的世界 温泉,达巴的葬礼,神秘的摩梭文字 谁走进了泸沽湖的记忆 接近活佛 正在消逝的女儿国 第二章 生死神山(1996年9月-11月·理塘·贡嘎山) 木天王的边疆-一理塘 温泉迷宫里的金色男孩 在格聂神山上 和死神握手后再告别 狼走进了帐篷 灵魂出窍的地方 贡嘎迷踪 第三章 还乡可有去路?(1997年3月-7月·西双版纳·凉山) 忧伤的旅途 走出南贡山 大象的故事 “察尔瓦”和杜鹃 第四章 我看见了灵魂的翅膀(1997年8月-9月·丽江·金沙江) 听风五风楼 香格里拉和入侵者 祖居地、白沙细乐和热巴蹉 记忆的传承者们 送魂者谁? 寻找金沙江岩画 古老的纳西在这里 第五章 在生命的根上(1997年9月23日-10月·怒江与澜沧江) 贡山,香格里拉? 过高黎贡山 住在树洞里的人 文面的独龙女人 第六章 谁在前面唤我? 同路人 消失的阿墩子 不接受外人的神山 贡嘎寺奇遇 雪山绝唱 …… 前言盖明生先生始以摄影立身,进入知天命之年,却以文藻蜚声。 他的文字生活缘于1993年在黑海西岸的意外受伤。冥冥之中,似有神灵在诱导,几经山路回转,他似误入桃花源的武陵渔人,在横断山脉穿行了整整四个春秋。 在这段日子里,他的足迹遍及六江流域,即所谓“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的山山岭岭。当然,他也曾数度远行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以及喜马拉雅山麓,但那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与理解花马故地,以及纳西民族。 在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盖明生先生历经二郎山遭遇流石,在理塘车陷泥淖,汽车抛锚无人区,脚屋乡被藏獒袭击,照相机被人抢夺,马匹受惊于格聂神山,野狼进了帐篷相与搏斗等惊险生活,也欣赏到了泸沽湖如画的景色,贡嘎山似梦的奇美,白水台造化的神工鬼斧,梅岭雪山显现于云雾中的神秘……更为重要的是,他认识了娜珠这样纯情的纳日姑娘,与罗桑益世活佛、肖淑明、习阿牛、老墨、和玉才、和玉全、宣科、李锡这样的纳西族各界人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寻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人与人的相互关爱,宗教与宗教的友好相处,民族与民族间的宽容尊重。 这本《灵魂居住的地方》严格地说属于纪实性游记,但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散文色彩。他较真实地描绘了以纳西族为核心的横断山脉各文化群体在20世纪末的生活图像。其中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也凸显出现代社会催生的种种变化。活生生的人物,鲜灵灵的事件,一切都真真实实,感人肺腑,毫无雕饰痕迹。 由于作者将审美主要聚焦于纳西族,因而对纳西文化的许多问题都作了生动的记述,并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如,通过考察贡嘎岭及其周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他提出纳西族的魂归地应该是贡嘎山而非贡嘎岭,而贡嘎山之所以成为魂归地是因为纳西族先民摩挲人曾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区,其证据是那里至今保留有莫溪沟、磨西镇、摩梭营、磨西面等大量地名。如,他正面揭示了纳西族四个支系之间的关系,认为纳西、纳日(摩梭)、阮可、摩里摩挲都是古摩挲人的后裔,他们之间有差异,有区别,但共同点是主要的,假如说存在于盐源、永宁等地的纳日文化是支流,那么分布于丽江、中甸等地的纳西文化才是纳西族文化整体的主流。又如,他对金沙江上游岩画群的作者与意义,纳西族与普米族的关系,纳西族各支系的虔诚崇拜,对纳西族民族性格等都提出了极有价值的看法,而且大都一语中的。通过这一切,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纳西文化的完整画像,也为我们解析了纳西民族的历史变化。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盖明生这位被称为“中国的洛克”的作者对洛克作了振聋发聩的点评。他既肯定洛克在国际纳西学界的重要地位,但同时也对其贵族式的、救世主式的、旁观式的纳西文化研究学风作了抨击,尖锐指出了洛克的文化侵略性。盖先生对洛克的批评不能不引起纳西学界的注意,因为纳西学长期笼罩在殖民主义的阴影之中,以洛克之是非为是非,以洋人之正误为正误是不能确立纳西学的本体的。 不可避免,盖先生的《灵魂居住的地方》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他将东巴经中有关居那什罗神山的描写与贡嘎山的自然景象一一实证化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如他仅凭40余个象形符号便断定摩梭(纳日)人有文字系统的做法有失妥当;如他对纳西族西部地区的考察仅限于大研古城,而将广大乡村,尤其是奉科、宝山、大东、鲁甸、塔城等置于视野之外,大大影响了他对纳西文化的广度把握与深度解析;如他对极个别“纳西学者”的言论审察不慎,从而使自己的个别论述带有一定的硬伤。不过,瑕不掩瑜,这仍然是国内外所出版的以横断山脉为对象,以纳西文化落笔的众多作品中最令我亲近、最令我感动的一部。 正因为上述种种理由,我及整个纳西族人民、纳西学界都不能不祝贺这本《灵魂居住的地方》的正式出版,不能不感谢盖明生先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我们衷心期待着盖明生先生写出更多揭示中国少数民族命运的好作品。 承蒙盖明生先生及中国工人出版社王小平女士之好意,是为序。 国际纳西学学会会长白庚胜 2001年8月赴爱沙尼亚访问前夜于北京华威西里寓所 后记走进横断山已经有七个年头了,对于我来说,时间概念已经不再是那么重要,因为横断山将是我后半生最为重要的内容了。 七年里,我踏遍了川北高原、大小凉山、云南高地、岷江流域、甘南地区和青藏高原,那里的很多地方我都反复地到过。从我的第一本书《在路上一个摄影人在横断山脉的日记》到本书的完成期间,我又多次从岷江向北经甘肃到青海,去寻找古羌人的迁徙线,并且西向青海高原,到达我灵魂的栖居地古格王国;去年我又从川藏线环行昌都、甘孜地区完成了横断山西区的考察。此间我又多次往返丽江和泸沽湖,参加东巴文化研讨会和每年度的回访。我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完成澜沧江中部地区和无量山脉地区的考察。 直到今天,我仍然不能说我已经走完了横断山。从地理的意义上说,那里也许是可以走完的,但是从精神的意义上说,是永远都走不完的。因为那里的文化意蕴是动态的、深厚的;同时,每一次来到横断山我都发现,它对于我来说都是不同的,她像一位千面女神,引导我走近她,接近她。 我的精神家园就掩藏在那里。我的香格里拉,是一个隐秘的世界,只有在那里,我才感受到了灵魂的存在,才会感受到身心的和谐和安详,才会感到灵魂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幸福。 这就是我激情的根源。因此,我拖着危机四伏的身体,拄着拐杖,带着双轮拖车,和患难与共的马帮和向导,走进了热带雨林;徒步穿过了贡嘎山南麓的无人区;跨越了数十座海拔一万英尺以上的大山峻岭……那时我的包里有一张只有我能够看得懂的地图,心里有着无穷的遐想。 两年以前,当我发现自己已经行囊空空时,才不得已回到了大连老家。我还带回了整整一汽车用过的装备:三顶中、俄、美式的帐篷、两套睡袋和多种睡垫;佩刀、板斧、马鞭、马套包、多用水壶和不锈钢饭锅;大堆的衣服和器材;来自数十座山上的石头和包括经书、日记、资料在内的几麻袋书籍,还有那只鹦鹉,它受了重伤后陪伴着我走过了艰险的金沙江。现在,这些东西堆在了家里,和一切是这样地格格不入,我发现,我人回来了,可是精神没有回来,梦想没有回来。 夜如白昼,灯下是没完没了的聚会。人情还在,却不免有了些许的陌生。我知道我在横断山的日子里,生活已经有了这样大的变化,高宅、手机、网络、金钱、权利,这些因素已经拉开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回来以后,困扰我的是低山反应,可是比低山反应更让我忧烦的是在人群中的不安全感,这种感觉是我在城市里才有的,我因此更加想念那里,想念那里质朴的人性和情感。“牧人已走,你为何不走?羊群没走。”“羊群已走,你为何不走?草原没走……”“阿妈已走,你为何不走?情人没走。”“情人已走,你为何不走?儿子没走……” 我常常在这歌声里沉醉,在这样的歌声里梦回横断山区。 在家里,我开始整理资料和日记,写下自己的心得和对于那块异文化土地上文化形态的认识,并开始把自己的图文报道连续在几家刊物上发表,没有想到那些文字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认可。接着,我走出家门,来到我任客座教授的大学为学生们讲述图像文化,阐述后现代主义艺术本体文化的模糊概念,以及后轴心文化时代里人、自然和原始文化的相关理念。 那些认识来源于我的切身感受,来源于对于人性的反思。 我所关注问题的核心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永远都在回家的路上。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里,得到了乐艳艳、李媚、王小平和宋民教授的指点。本书的文字经过了丁宗皓先生的整理和润色,在此本人深表谢意。 盖明生2001.8.14于大连菜州街寓所 读后感我想,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人都会被纳西族古老而独特的文化所震撼,所感动,都会在大西南横断山区的深处找到自己灵魂栖息的地方。 《灵魂居住的地方》由盖明生所作,真实地描绘了以纳西族为核心的横断山脉各文化群体在20世纪末的生活图像。其中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凸显出现代化社会催生的种种变化。 我从来都没有想到,如此现代化的今天在中国的土地上还存在着那么古老而又原始,那么神圣而又震撼人心的美。那是一种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最淳朴的美,而这种美就在那千沟万壑的横断山区。 在祖国的西南深处有着淳朴的民族和他们古老的生活方式。 无须艳丽,无须奢华,康巴人的美和我们在城市中常见的美完全是两回事情,不仅是没有伪饰,而是他们洋溢着那种自然之气,那种美是和天地融为一体,呈现着自然灵气的美。这种美才叫浑然天成,是不能够模仿的。当我们在脑海中想象着那个在寒冷的冬天依然赤裸着小小的身躯的小男孩天使般奔跑着追赶高原上的牦牛群时,我们所感受到的是那种人所与生俱来的美一种无比灵动,无比散发着生命最原始魅力的美! 康巴人有这样自然的美,同时也有着自然古老的生活方式,康巴人烧的是牛粪,喝的是牦牛奶,吃的是牦牛肉,穿的是牦牛皮,当然是反过来穿,就连口袋、缰绳、靴子都是用牦牛皮做的。康巴人还用牛头骨辟邪,跳牦牛面舞。总而言之,一切离不开牦牛。牦牛是他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伴侣。 除此之外,另外一些古老的民族至今还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比如毛垭人就是一个原始的游牧部落,他们自称来自青海的一座山边,现在他们仍然过着游牧的生活。 他们的物质生活算不上丰富,但是他们却在骨子里透着一种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感情,他们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大自然中的神奇的山、水、动植物中都有他们的精神所赖以生存的图腾。在甘孜高原上,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彼此间竟是如此亲和:来于自然,活于自然,最终归于自然。人在生命归于沉寂之后有东巴和大巴举行隆重的葬礼,进行灵魂的超度。 在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他们的生活无疑是美丽的、淳朴的、丰富的。在祖国的西南深处有着美丽的爱情和亲情。 美丽的丽江有着美丽的纳西族,丽江是纳西族的集居之所,他们是由青藏高原东北部迁徙过来的古羌人的后裔。纳西族在他们自己的统治下,有效地管理自己长达十六个世纪。1723年,清朝政府把这块土地完全纳入自己的管辖之下。 那些纯朴的面孔,那些围着寺庙转经的藏鸡,那美丽的贡嘎山……都是西南美丽的象征。 大西南,那是一个让人去了就不想回来的地方,是一个让人去了从此灵魂就栖息在那里的地方。 作者盖明生就是这样的,他的灵魂已经留在了大西南的深处。他原本只是一个摄影家,他原本并不是一个探险者,但是出于对纳西族文化的热爱,对传承少数名族文化的强烈责任,他孜孜不倦地在滇西北高原、青藏高原上颠簸,拄一根拐棍,约几个患难哥儿们和向导,从喜爱摄影开始,走上文字记录与摄影并重的轨道,进入专题人文地理考察领域,最终完成了从单一型摄影家向学者型摄影人的转变。 商业旅游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及现代文明的深入使得古老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日益开放的社会里正在经历着一场残酷的消失,作者盖明生记录的是大西南深处的少数民族的古老的历史,而他留存的是整个中华民族所应该珍视的宝贵记忆。 对文化的探寻使作者盖明生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着生命的极限,遭遇过泥石流,遭遇过从高山奔流而下的滚石,遭遇过狼的偷袭……与此同时还要忍受病痛给他带来的身体上的折磨。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屈服,他总是冒出一串一串的新奇的想法,然后毫不犹豫地付诸实践,尽管可能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他行走在云南丽江、迪庆、西双版纳、四川甘孜等地,用他的相机和心灵记录着那些族群的历史,他用镜头记录下纳西人走婚的场景;记录下摩梭人群婚的场景,用照片定格了摩梭人百人规模的大家庭;他不顾艰险重走纳西族的迁徙线(纳西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因为战乱而沿着岷江南下,来到了现在生活的地方,他们所走的路线就是迁徙线,这个路线一直保存在纳西族的民族集体记忆中。纳西人认为,人死后,必须让灵魂回到祖居地去,所以迁徙线反过来就成了送魂线)。作为一个汉人,他带着一颗虔诚的心为纳西人送魂,这一切都不得不让我们深深地感动。 当我们深深融入一个族群的历史时,我们总会发现那些在灵魂深处让我们感动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 那些古老的美存在于祖国大西南的深处,朴实的民族,古老的文化,原始的生活方式,云海之上湛蓝的天空……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需要以一种探索、尊重、保护的心态去守护那些近乎原生态的美,去守护一个民族最深处的记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