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滩里 |
释义 | 滩里总面积6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719亩,总人口27292人。辖区位于县城东北部,北接霸州市胜芳镇,东与天津市静海县接壤,西邻中国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基地左各庄镇,省道廊崔线南北贯穿全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镇辖15个行政村(富管营村、安里屯一村、安里屯二村、安里屯三村、安里屯四村、杨管营村、中滩里村、西滩里村、东滩里村、张家营村、赵家营村、刘家营村、中新桥村、东新桥村、西新桥村)。 中 滩 里 据查,明永乐年间,此地是水滩,渔民在此晾网得名晾 网滩。后不断有人在此选择高地搭铺居住。到正统年问(公 元1436—1449年),形成三个居住点并发展成村,以地势特征 起名滩里。清初分化为三个村庄,这村居中得名中滩里。 抗战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 富 管 营 据查,明洪武33年(公元1400年),燕王朱棣造反经此, 军中有傅姓首领在此安营扎寨。后发展成村,得名缚官营。 清朝演化为富管营。 抗战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 安 里 屯 据查,元中统年间(公元1260一1264年),胡、孙、郝三 姓在此居住。明永乐16年,刘姓由安徽省金斗县枣儿村来此 定居,因痛感兵灾和逃难之苦,取安居乐业之义,得名安里 电。 抗战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 杨 管 营 据查,明洪武33年(公元1400年),燕王朱棣发兵经 此,军中有一杨姓将领曾在此安营驻扎。后有杨、陈二姓从 江左芦洲府金斗县东耳村迁来,发展成村,得名杨官营。清 朝演化为杨管营。 抗战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 东 滩 里 据查,明永乐年间,此地是水滩,渔民在此晾网得名晾 l19 网滩。后不断有人在此选择高地搭铺居住。到正统年问(公 元1436—1449年),形成三个居住点并发展成村,以地势特征 起名滩里。清初分化为三个村庄,这村居东得名东滩里。 抗战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 西 滩 里 据查,明永乐年间,此地是水滩,渔民在此晾网得名晾 网滩。后不断有人在此选择高地搭铺居住。到正统年间(公 元1436—1449年),形成三个居住点并发展成村,以地势特征 起名滩里。清初分化为三个村庄,这村居西得名西滩里。 抗战期问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 张 家 营 据查,明洪武35年(公元1402年),张氏由山西省洪洞 县诏迁此地定居,因该地有宋辽交战时遗留下的营盘旧址, 故以姓得名张家营。 抗战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 刘 家 营 明洪武35年(公元1402年),刘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民 于此,因此地有来辽交战时遗留下的营盘旧址,故以姓得名 刘家营。 抗日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 赵 家 营 明洪武35年(公元1402年),赵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诏迁此 地占产立庄,因该地有宋辽交战时遗留下的营盘旧址,故得 名赵家营。 抗日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 吴 家 台 清康熙年问(公元1662一1722年),吴氏迁此定居,以 姓得名吴家台。 抗日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 西 新 桥 据查,明朝(公元1368—1644年)建村。赵、魏、何等 姓在此散居,形成几个居民点,因村南有座小土桥,统称土 桥里。后人烟增多,形成四个村落,称四土桥。由于洪水泛 滥,村庄几经毁建,于民国年间形成三个自然村,取弃旧迎 新之义,将土桥村改称新桥。该村居西,得名西新桥。 抗日期问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 中 新 桥 据查,明朝(公元1368一1644年)建村。赵、魏、何等 姓在此散居,形成几个居民点。因村南有座小土桥,统称土 桥里。后人烟增多,形成四个村落,称四土桥。因洪水泛 滥,村庄几经毁建,于民国年间形成三个自然村,取弃旧迎 新之义,将土桥村改称新桥。该村居中,得名中新桥。 抗日期间该村由静大县开辟。1950年归属文安县。 东 新 桥 据查,明朝(公元1368一l644年)建村。赵、魏、何等 姓在此散居,形成几个居民点。因村南有座小土桥,统称土 桥黾。后人烟增多,形成四个村落,称四土桥。由于洪水泛 滥,村庄几经毁建,于民国年间,形成三个自然村,取弃旧 迎新之义,将土桥村改为新桥。该村居东,冠以方位得名东 新桥。 抗日期问该村由静大县开辟。l950年归属文安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