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白岩 |
释义 | 太白岩,位于万州主城区北面,高约400米,长约3公里,面积40公顷。太白岩得万州八景之“白岩仙迹”之利,具有自然风光优势,岩上古今题刻闻名遐迩。自唐宋以来,就有万州名胜之称。 太白岩半山石壁有宋代石刻“观德亭”三个大字。明万历年间,四川按察史曹学铨来万,指出唐代诗人李白曾在西山读书,遂修建“太白祠”。 太白岩现存摩岩石刻40余处,清道光年间的摩岩石刻“太白岩”三个大字清晰可见,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名胜。景区内建有“九五万县惨案”抗英烈士纪念馆、九五惨案纪念碑。太白岩风景绝佳,草木之秀,林泉之胜,莫与争长。登临山顶,既可发思古之幽情,抒奋发之壮志,又可览万州之全景,赏江山之秀美,是市民游玩和外来游客览胜的常去之地,年均游客量约20万人次。 太白岩字谜州区太白岩碑刻中,“神智体”诗算得上是一罕世之佳作了,原作中,“竹、岩、亭、门、夜、事、有、来”等八个变形字和错别字,就组成了一首五言绝句诗,读来可谓妙趣横生、意境绝妙。读了《三峡都市报》上《太白岩神智体新解》一文,对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邓绍基先生的见解颇为钦佩,但对该诗的理解笔者却又有不尽相同之处 首句“小竹横岩栽”,笔者与邓先生观点相同,认为用“栽”字欠妥,因为“三平调”乃旧体诗之忌。但若用“上”字,似乎也不妥,减少了该诗几许韵味。窃以为解为“小竹横岩外”更好点,一则押韵,二则平仄合辙,三则更符合诗意。 次句“空亭门半开”中,若用“空亭”只能反映亭子空旷的客观状态,而“亭空”则更具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因孤寂,则更感亭子空荡。所以,笔者赞同邓先生顺读的解法,但句子中的“门半开”是否可解为“户半开”呢?也许“户”字更合平仄之道一点吧! 末句“偏有一人来”。笔者拙见以为目前对此句的解析与该诗的意境相去最远,且字面上与上一句不相衔接。古代汉语中“有”字是最典型的通假字,与“又”字同义、通用。诗中的“来”字,原诗作者故意少写了下面的“人”字两笔,笔者以为末句应解为“偏又少人来”。这从诗面上能讲通,更主要是与整首诗意境相吻合。诗人独坐亭中,孤独而深感“无一事”,多么盼能有人来与之小坐、闲聊片刻啊!但却偏偏又少人(或理解为无人)来。 ( 综上所述,通观、细品太白岩上的“神智体”,以为其诗文应解读为: 小竹横岩外, 亭空户半开, 夜长无一事, 偏又少人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