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白山野人 |
释义 | 海拔3767米的秦岭主峰太白山,不但是植物王国,而且还是动物的乐园。最近有游客称在山上发现了野人,一时间,太白山野人之说再次引起人们关注。 一、事件回顾1、新闻消息“野人在太白山出没了!”前不久,这个惊人的消息在太白山脚下的眉县风传起来,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许多人都耳闻了这一消息。太白山 神农架 是否真有野人出没?野人长什么样子? 2、驴友见闻看到浑身长毛的怪物。 是谁在太白山发现了野人呢?记者在眉县采访时走访了许多群众,但一时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来自西安的几名游客在太白山的深山老林中歇息时,忽然传来一声号叫,他们抬头看,只见一个身上长毛的怪物在树林里来回穿梭,有人大喊“是野人”,吓得几个人撒腿就跑,差点掉到沟里。听说那几名游客下山后还面如土色,几天都说不出话来,回到西安就住进了医院。 另一种说法是,上海的几名驴友为探秘秦岭主峰太白山,从周至县的厚畛子开始攀登,在藤缠树罩、云遮雾障的太白山中穿行了两天,在第三天黄昏时分,当这几名驴友在尚未开发的东河景区一个悬崖下歇息时,忽然听到一声怪叫,模糊中看见一个黑影从头顶的树梢上飞过,仔细看早已不见了踪影。后来一位同伴说,那个黑影浑身长毛,却酷像人形,是用手抓着前边的树梢从空中飞过去的。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坏了游客。 那么,这两个版本到底是否具有真实性?记者到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求证,公园一负责人说,大约是9月18日,有几位西安游客曾告诉工作人员,他们在山上碰见了野物,但是不是野人难以定论。 太白山发现野人之说,会不会是因为游客碰见野物而演绎出来的? 3、目击者说汤峪镇多人亲眼看到野人? 为什么太白山会传出有野人出没的消息?其实,太白山有野人的说法也不是现在才有,而是由来已久。记者翻阅了有关资料和古书,发现其中关于太白山野人的记载或描述还真不少。《秦岭主峰——太白山》中对野人的描述为“身高3米左右,浑身长毛,红不红、黄不黄。鼻孔朝上,两腿直立走路。”此外,《周书》、《神异经》、《洞冥记》里也有相关记载。 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有关太白山野人的条目不少,但真正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是今年7月网上出现的一篇题为《太白山野人之传说》的帖子。文中称,为了弄清太白山野人的谜团,作者曾走访了汤峪林场的职工及当地的药农、猎户,其中眉县汤峪乡(现改为镇)上王村一位年过七旬的村民王玉秀说,他40岁那年,和家住核桃坪的何立生一块上山,到了荒草坪,看着前头雪地上有一行脚印往前伸,脚印很大。他们跟踪发现,留下大脚印的竟是一个身高在八九尺以上的人,还长着一身红毛!同为上王村的彭华久老人说,1964年,他在太白山顶的跑马梁上也见到过野人。那年6月的一天,他和村里一位姓袁的药农一块上山挖药,看见一个满脸满身都是毛的庞然大物,身高有七八尺,脚有一尺长,走路一阵风,一步能跨三四尺,噼里啪啦,把好粗的树干都踩断了。 记者在采访中还得知,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陕西日报》等报刊就曾刊登过太白山发现野人的长篇报道。眉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祺伟告诉记者,网上的文章是他在10多年前写的,当年他们曾三次奔赴太白山,采访了包括森林公园职工在内的许多人。 为了进一步证实太白山有野人的说法,记者找到了彭华久的家,但彭华久几年前去世了。他的儿子彭根良却证实,父亲在世时确实给他讲过碰见野人的事。汤峪镇上王村81岁的张金荣老人说,他年轻时在山上割扫帚,跑遍了太白山上的大山深沟,在一个叫架沟的地方,他也碰见过野人。“当时我们都不知那是什么,只见那个怪物身高在一丈左右,浑身长红毛,可吓人了。”张金荣老人说,和周至、佛坪交界的交口、天桥谷等地现在还是原始森林,很少有人去过,那地方的怪物多得很。另一名叫刘怀英的村民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的丈夫赵怀生参与修森林公园的道路,在山上一个叫碓窝坪的地方,也曾碰到过野人。丈夫回家给她说,那野人浑身长毛,身高在八尺以上,走路如飞一般。她以为丈夫和自己开玩笑,丈夫却肯定地说:“真的,全身都是毛,和传说中的野人一样,我亲眼所见。” 4、工作人员表态保护区工作人员:听说过,没见过 为解开野人这个谜团,记者又到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寻求答案。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郭明说,他们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时间在山上,在长达40多年的考察保护过程中,也听说过野人的事,但都没有见过。 二、相关事件近日,“太白山有野人出没”的消息在眉县风传开来:一说是西安的几名游客在太白山的深山老林中歇息时看见一个身上长毛的怪物在树林里来回穿梭;一说是上海的几名驴友在太白山东河景区看见浑身长毛、却酷似人形的黑影抓着树梢在空中飞过。 翻阅资料,发现《周书》、《神异经》、《洞冥记》、《太平广记》等典籍中均有关于太白山野人的相关记载,可见,关于太白山野人的传闻,从古至今就一直没有断过。 在网上有关太白山野人的条目不少,其中今年7月的一篇题为《太白山野人之传说》的帖子称,作者曾走访了汤峪林场的职工及当地的药农、猎户,证明有野人的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陕西日报》等报刊也曾刊登过太白山发现野人的长篇报道。 眉县汤峪镇上王村多位村民向记者讲述了太白山野人出没的故事,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负责人说,他们也听说过野人的事,却在长达40多年的考察保护过程中都没有见过,野人之事可能只是一个传说。 近日,媒体报道称,在搁置了近30年之后,中国有关专家正筹划对神农架“野人”进行一次大规模科学考察,希望给“给长久以来的争论一个交代”。太白山野人之谜何时能解开?人们在期待。 三、有待调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地跨太白、周至和眉县三县,总面积为56325公顷。太白山是我国东经107度以东地区(第三阶梯)大陆最高峰,是我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太白山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红桦、冷杉等珍贵树木和云豹、大熊猫、金丝猴等稀禽异兽随处可见。为解开野人这个谜团,记者又到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寻求答案。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郭明说,保护区于1965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历史遗迹。他们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时间在山上,跑遍了保护区内的山山岭岭,在长达40多年的考察保护过程中,也听说过野人的事,但都没有见过,看来野人之事可能只是一个传说罢了。说到太白山的野人,人们就自然会联系到神农架。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境内,是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完好的原始林区。两千多年来,中国许多典籍如《山海经》、《淮南子》、《本草纲目》等,均有关于这一地区“毛人”、“山精”和“野人”的记载。上世纪七十年代,神农架报告多起目击“野人”的事件,引起中国科学界的关注。从1974年到1981年,科学家们先后三次组织对神农架进行大规模科学考察,并获取了奇异毛发、脚印、粪便和睡窝等间接材料,但一直没有获得活体、骨骼以及影像资料等直接证据。此后,有组织的考察活动基本停止。但一些科学家、探险家仍然热衷于对神农架“野人”的探究。然而,至今还是没有发现“野人”的踪迹。近日,媒体报道称,在搁置了近30年之后,中国有关专家将重新建立起对神农架进行“野人”考察的研究组织,并正筹划对神农架“野人”进行一次大规模科学考察。希望通过这一次的科考“给长久以来的争论一个交代”。那么,太白山野人之谜何时能解开? 四、野人特征目击者陈述的野人的共同特点是: 身高3米左右,浑身长毛,红不红、黄不黄。 没有看见尾巴。鼻孔朝上,两腿直立走路…… 五、文献记载1、历史记载太白山“野人”在浩翰的古典籍册中早有记述,称之山精、山鬼、夜叉、毛人等,从对其形状描述来看,酷似我们今天所说的“野人”。《周书》中记述野人的形状是:“人身毛裹,自笑,笑则上唇掩其面。”《神异经》载:“太乙(太白山古名)深山有人长丈余、袒身面毛,雄日山丈,雌日山姑,能夜叩门求物。”汉代郭宪《洞冥记》中描写太白山野人体形是:“淳物山(太白山古名)在京西百二十里,山中有魅,其形似人,生毛、黑色,身长丈余,逢人而笑,口上唇盖眼,下唇盖胸,人见亦怪。或是遗下藤制草鞋长二尺五寸(汉尺),乡人请之山大人。” 到了唐代,道教兴盛,太白山地处京都长安近域,因之成为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来太白山的游人渐多,人们遇见野人的机会也越多,这一时期,籍册中记载,太白山野人出没频繁。《太平文记》就记述这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贞元中,有韦自东尝游太白山,住宿段将军庄,段将军素知其勇。一日,两人眺望山谷,段将军说:“过去有二僧人住在山顶,后为‘夜叉’所食,自今无人敢登临。”自东大怒笑道:“今夜必取‘夜叉’首级。”是夜,他仗剑攀至山顶,见佛堂内铺有细茅草,似为巨物僵卧之处,四壁挂满熊、豕、羊肉。自东暗自思忖:“夜叉”尚未回来,于是拔下一棵碗口粗大的柏树为杖,紧闭佛堂门,并用石佛将门紧紧顶住。不久,一“夜叉”挈鹿而至,见门紧闭不开,便用头撞云,立时昏扑在地。自东见状急忙开门,用柏树挝其脑而拽之入室。俄顷,又一“夜叉”至,亦哮吼触门,复昏死门外,自东又开门挝之而死。遂掩门烹鹿而食。及明,断二“夜叉”首级,回见段将军。段将军一见大惊异,连声说道:“君乃晋代之周处也。” 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也有记载:“陈贞余母为宝鸡县令,一日,见市间有山民出售毛皮者,似猿猱而无尾,毛色棕红,长丈余,不知何种动物,经询问谓‘山精’也。”又据山民反映:“(山精)见人搔人掖,令人笑,人扑地而舌舔人面以为快,人屏气佯装死乃弃去,还视之再三,人苏欲起则追而扼杀之。”这些古籍中记载和太白山下民间长期流传逃避野人的方法如出一辙,可见古往今来,关于太白山野人的传闻,绝不能全都视为无稽之谈。 2、现代传闻关于太白山野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编著的《秦岭主峰――太白山》一书这样介绍:“……近几年来,据当地群众报告,太白山东侧的一些地方,曾出现过‘野人’,这更加引起生物学界和人们的极大兴趣。”四位直接、间接目击者提供的地点一厚畛子、荒草坪、跑马梁、架沟来看,都在太白山东南侧一带。出处不同与书上的记载却极为接近。从目击者的职业来看:采药、打猎、深山伐木,极有可能在意外之间与野人遭遇。深山里狗熊、豹子、野猪都是令人可恢的野兽,为什么要讲出一个与野人相遇的经历来呢?另外,目击者描述相同,但互不相识,时间不同,而看到的野人特点、地点却极为接近,这便增加了太白山存在野人的可能性。 六、目击(1)目击者之一王泽林(摘录于中国“野人”研究会会刊) 1940年秋,徐州王泽林先生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曾和同事们乘汽车由宝鸡去天水。起程不久,传来枪声,众人以为土匪劫路,便一直朝前冲去。大约行驶了十多分钟,只见公路上站着一群人,众人下车询问,原是当地群众打死了“野人”,死“野人”停放在公路边,据回忆说:“野人个子很大,约有二米左右,全身都是黑红色,又厚又密,有一寸多长。当时它面朝下卧着,车上有好事者把它翻转身来看,原是一个母的,腹部毛色较浅,是红色,两个乳房很大,乳头较红,像是刚生过孩子不久,还属哺乳期。头部看起来比普通人的大不了多少,面部毛较短,脸很窄,鼻子被毛盖着,只露两只眼睛,颧骨突出。因此眼窝显得很深,嘴唇也往前突出。头发较短,只有一尺,长发在肩,形象极似猿人的石膏模型。野人两肩很宽,约80-90厘米,手和足有很明显的差异,手心、足心没有毛,手指和指甲都很长,脚有一尺多长,脚掌有六七寸宽,足趾向前。据当地人说,发现这‘野人’已有一个多月,野人力气很大,登山如履平地,一般人追赶不上它。它没有语言,只会嚎叫。王先生是学生物的,所述比较具体,根据当代对野人考察所得的资料相对照,其特点为长发披肩,眼深唇突,身材瘦长,乳房下垂,尤其手足间有明显差异,能够健步疾走,已远远超过了类人猿的形象。 (2)目击者之二樊井泉(摘录于1980年第一期《化石》)。 建国初,樊井泉在西北地质队工作,在一次沿陇海铁路南侧(秦岭北坡)由东向西的地质普查中,在近宝鸡的一个深山密林中的窝铺里,遇到两位长期生活在林区的老人。西北地质队便雇请他们当向导。当老人介绍情况时,谈到当地有“野人“出没。每年遭遇十多次,尤其秋季在野栗林最易碰见。据说遇野人时应注意:一不能直视野人,只能偷视其动向;二不能转身逃跑,只能缓步改变方向;突然照面,应赠物以表示敬意。 在进行休息准备转移普查地点时,樊井泉出于好奇,以五枚银元的酬劳,请求两位老人带他去看“野人”。 下面是他的自述:“第二天傍晚,我与向导偷偷离队到距离约10里窝铺的野栗林……在天空尚有余辉的时刻,野人果然来了,还带着一个小的,小的身高起码有1.6米。据向导说已有七岁了。可能由于我的服装不同,这母野人似乎对我十分警惕,始终与我保持200米左右的距离,而那头小野人竟不时跑到向导那里白吃他拣好的野果,那母的不时发出非驴非马那样的吼叫,把小的唤回身边。眼看太阳落山,怕生意外,便匆匆赶回营地。为看个清楚,第三天又云了。一边假装捡栗子,一边向野人接近。这次野人不像头一次那样警觉。慢慢地母野人过来了!我不敢站起来,装着剥栗子,用惊奇与恐惧的余光,把它的下部看得一清二楚,形象和人的差不多,膝盖上红棕色的毛一点也不少,证明平日并不爬行,归途中,向导还告诉我,野人住在山洞里,洞口较小,进洞后用大石头封住洞口以防野兽偷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