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台湾小鲵 |
释义 | 台湾小鲵 Hynobius formosanus Maki Formosan Hynobiid ,全长58-98毫米。头部圆而扁平;无唇褶;犁骨齿列长,后端有弧形弯曲,呈υ形。 简介台湾小鲵 Hynobius formosanus Maki 英文名:Formosan Hynobiid 台湾小鲵学名是Hynobius formosanus,又名台湾山椒鱼,因身上有山椒的味道,所以被称做山椒鱼,体长约6~9厘米,终生具有尾巴,属两栖类生物,原本是处于寒带的物种,约在十万年前的冰河时期,他们移至台湾生活,就是所谓的孑遗生物,现可在台湾二千(或一千五百)米以上的高山(如玉山)看到他们的踪迹,因为生活环境局限,以及栖息地森林坎伐破坏,现已属于濒临绝种动物。台湾山椒鱼位于世界山椒鱼中分布的最南界(纬度),目前可分为下列三种:阿里山型山椒鱼、能高型山椒鱼、南湖型山椒鱼(一般分为阿里山山椒鱼,台湾山椒鱼,楚南氏山椒鱼目前的分类仍未有定论,可能有更多种,而台湾山椒鱼和阿里山山椒鱼也有学者认为是同种)。 台湾小鲵幼时以腮呼吸,在肺部发育完成后,腮会逐渐消失,之后则会改为肺来呼吸,这时台湾山椒鱼也可离开水面生活。(呼吸器官由鳃变成肺的过程中,发育较差,皮肤上于是分布了许多黏液线,可使皮肤保持湿润,帮助呼吸。)台湾山椒鱼多半居住在较冷的溪流岸边、森林底层的岩石。赖以维生的食物是地面上的节肢动物,每年的八月则是他们的产卵季节。台湾山椒鱼也是由卵孵化成蝌蚪,再发育为成体。台湾山椒鱼长得很像蜥蜴,常被误认为爬虫类。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科学分类界:动物界 Animalia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两栖纲 Amphibia 目:有尾目 Caudata 科:小鲵科 Hynobiidae 属:小鲵属 Hynobius 种:台湾小鲵 H. formosanus 物种特征台湾小鲵全长85~115毫米,尾长短于头体长。背面棕褐或红褐色,密布浅褐色细圆点,圆点在体侧排列呈环纹;有的背面散有不规则的小白点。头略扁平,吻端钝圆;鼻孔近吻端,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眼大,突出,色黑;犁骨齿列呈υ形。躯干圆柱形,体侧肋沟13。四肢短小,四指五趾,趾间微蹼。尾基部略呈圆柱形,向后变侧扁,但不成薄片状。皮肤光滑,体侧有肋沟12-13条;四肢纤细,前肢略短于后肢,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不相遇,约相距2个肋沟;指4,趾5,第五趾短于第一趾或完全退化;掌、跖突不明显。体背面茶黄色,具褐色斑,腹面黑褐色。生活于海拔2100米左右的山区。1月初曾在流溪内石下发现雌雄鲵。捕回室内经过人工催青,1月中旬产出卵鞘袋;1-3月可在野外发现胚胎。繁殖季节可能在11月至翌年1月份。雌鲵产卵鞘袋1对,长145毫米,每条卵鞘袋含卵13粒,卵径4.3毫米,一般为淡白色,略带棕色,在室内经过89天孵化,孵化后2个月左右完成变态,此时腹部还残留卵黄,卵黄保持至四肢发育完全才消失,此期几乎不摄食。 生活习性台湾小鲵幼时以腮呼吸,在肺部发育完成后,腮会逐渐消失,之后则会改为肺来呼吸,这时台湾小鲵也可离开水面生活。(呼吸器官由鳃变成肺的过程中,发育较差,皮肤上于是分布了许多黏液线,可使皮肤保持湿润,帮助呼吸。)台湾山椒鱼多半居住在较冷的溪流岸边、森林底层的岩石。赖以维生的食物是地面上的节肢动物,每年的八月则是他们的产卵季节。台湾小鲵也是由卵孵化成蝌蚪,再发育为成体。台湾小鲵长得很像蜥蜴,常被误认为爬虫类。 台湾小鲵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上的原始针叶林中,郁闭度较好的小山谷溪流旁阴湿处,白昼隐藏于近泉源或小溪的腐木下或扁平岩石下,夜晚活动觅食。主要食物为节肢动物鼠妇及步行虫等,有时吃少许苔藓。 繁殖方式卵生。11月到翌年1月为繁殖期,产卵于流溪内,卵位于透明胶囊中,每一胶囊平均有卵14.5粒,卵浅黄白色,平均卵径4.3mm。孵化期约3个月,刚孵出的幼体头体长10.7mm。幼体含有大量卵黄,变态以前几乎不摄食外界食物,需时2个月完成变态,此时头体长平均14.5mm。 分布状况中国特有种。分布于台湾(仁爱<雾社〉、南投、屏东)阿里山、玉山等处。 保护措施由于开阔林道,兴建公路,砍伐林木,开发旅游,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是使原本就分布区狭窄,居群数量少,繁殖力低的台湾小鲵致危的主要因素。为了增强对已有动物的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