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郭贵元
释义

郭贵元(1882—1952),合水县板桥乡锦坪村人,祖籍庆阳,父时移居锦坪。兄弟3人,兄少亡,弟名三元。幼时家境贫寒,10多岁就给人拉长工,20初头掌管家务,立志勤劳发家。民国初年,当地运盐业兴起,贵元选择贩盐行当,吆着家中唯一的毛驴,从定边往西华池驮盐。郭贵元出身贫寒,一生勤劳,憨厚务实;中年发迹,富不忘贫,扶危济困,誉满乡里;热诚资助革命事业,受到党和人民的敬重。1952年3月病故,终年70岁。

人物介绍

郭贵元自带干粮,驴驮150斤,人担100斤,往返半月一趟,寒暑不避。一年后添了一头驴,仍然驴驮人背,四年时间有了4头驮驴。他用贩盐挣的钱置买田产,由少到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苦斗,发展成一个土地上千亩,积粮过百石的大财东。在锦坪独修一土堡子居住。至1946年土改前夕,已有耕地1600多亩(内有当地数百亩),外号“郭半川”;驮畜12头(骡4、驴8),耕畜10多头,羊过百只。每年雇长工4人(赶脚工2人、农业工2人)。全家36口人,弟三元从事农耕,自家耕种300多亩,其余招佃户11家,每年收租40余石(每石合500斤)。本人仍赶脚驮盐,远至陕西三原。

人物经历

勤俭节约

郭贵元虽是合水有名的大财东,但本人艰苦朴素,粗茶淡饭,不奢不侈。他治家严谨,不容家人倚财势欺人。他心底善良,怜悯穷人,好善乐施。民国十八年(1929年),当地闹饥荒,贵元慷慨放粮赈济灾民。3孔大窑洞中贮存的约130石麦子,施舍一空。妻、女苦劝留些防灾,他却告诫:“目下正是饿死人的时节,有粮不救命,要它何用!把人死完了,活下咱一家顶啥!”周济10多个村庄饥民度过了荒年。他济贫荫德,有口皆碑,全县闻名。荒年过后,县长高成民领衔赠“凤义成积”金匾一块,对其褒扬。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再次饥荒,贵元又施舍粮食30余石。饥民两受惠泽,感恩涕零,联名给其树“乐善好施”功德碑一座。贵元对贩盐人十分同情,每逢饭时,只要看见担盐的人路过,就叫停下来歇脚,管吃管喝,有时还把饭食送到路旁。他常常告诫家人:“担盐的都是最可怜的人,为了养家糊口才吃这种苦,哪能有钱买饭吃?”因此也有“郭善人”之誉。(图一二九)

拥护革命

郭贵元拥护共产党,拥护红军,做了许多掩护革命同志,资助红军的善事。1934年9月4日,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板桥,遭马家骑兵追袭,损失惨重,有个小战士藏在他家秋禾堆里,敌人驻在村里搜查。翌晨贵元发现后领其回家,换去军装,保护起来。8天后敌人撤离,便让儿子维翰趁黑护送入山,找到部队。维翰这次与红军接触,对革命有了认识,后来也参加了地方工作。1936年10月,中央红军三十一军团长征到此,贵元捐赠军粮100石。一次,敌人进犯边区,我军大部队入山, 5个战士掉了队,贵元把他们藏在油坊里,天黑后给足干粮,从冉河川送走。

勇于抗日

1939年,合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国民党、社会知名人士)领导体制。郭贵元因资助革命有功,又孚众望,其子郭维翰被邀请当选县参议员、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历任合水县1区(老城镇)副区长、县政府建设科副科长、盘马区(何家畔)区长等职。

支持农改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后艰苦阶段,为了支援抗日,郭贵元主动捐献粮食100石,受到抗日民主政府的表扬。1946年土改,他主动清退佃户契约,献地1200多亩,牛、羊牲畜多头,被定为“开明地主、工属家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5: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