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锁蛇
释义

圆斑蝰(学名: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又称百步金钱豹、卢氏蝰蛇、锁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山蝰属下的一种有毒蝰蛇。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台湾及东南亚地区。

简介

圆斑蝰的颜色基调跟一般山蝰是相类的,但圆斑蝰更强调灰色及橄榄色,并配以大小错落的圆斑纹组成纹理。背部颜色则以灰色为主,腹部则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

分布

圆斑蝰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广东地区)、台湾、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尼、东爪哇等地。学者布朗指出圆斑蝰亦可见于越南、老挝及印尼苏门答腊等岛屿。不过到底印尼一带是否有圆斑蝰的出现尚待进一步研究。

种类

圆斑蝰的毒素有两种,一种是出血性毒素,另一种是神经毒素,能具备这两种毒素的蛇是十分少见的。此外,圆斑蝰的毒素会使中毒者出现像中风的症状,令治疗者未必能及时发现毒害,因而延误治疗。目前圆斑蝰咬死人的案件在亚洲蛇类中居冠。泰国当地的红十字会研制出一种专门对付圆斑蝰毒素的血清,名为“卢氏蝰血清”。

特性

锁蛇是世界上造成死亡事件最多的蛇类之一。斯里兰卡每年有一千人死于被蛇咬伤,大多数都是锁蛇的杰作。锁蛇的栖息地很广,从水边到山坡都有它的存在,最长可达1.7米。锁蛇是夜行动物,受者者大多是因为晚上踩到而被咬。锁蛇攻击的速度很快,一口注入的毒液剂量比足以致人于死地的剂量要高出两三倍。被锁蛇咬伤后,伤处会有持续性的痛苦肿胀,使得血液无法正常凝结。其毒液中也包含使受害者休克的成分,并会导致内出血。最后,被这种危险的蛇咬到,可能会导致急性肾衰竭。最后则因心脏衰竭而死。

故事

前不久,湖南湘西传出一个消息,有人会一种叫做锁蛇的技术,锁蛇之后可以让蛇不能随便行动,更不会袭击锁蛇者。

锁蛇人叫鲁成贵,是一位土家族的中年男子。鲁成贵是小溪自然保护区管护站的副站长,他承认自己是会锁蛇的那个人,但只有进入保护区内的一个山谷时,他才能锁蛇。

到达死亡谷谷口后,鲁成贵停了下来。他开始锁蛇。鲁成贵的锁蛇术,让人看后多少有些失望,因为他并没有真正把五步蛇锁定不动,而仅仅是把一些植物打了个结。一个草结就能保证进入山谷的安全?但鲁成贵说,他打结时心里在默默念口诀。不懂口诀,不起作用。出谷之前,鲁成贵走到进山时锁蛇的植物面前,把绳子解开,用手做疏散动作。

“这就等于把蛇疏散了,它可以自由活动了。”鲁成贵说。

据说,一旦被五步蛇咬伤,顶多只能走四五步,人就会倒地而亡。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了许多,但是五步蛇的剧毒却是名不虚传。一旦被它咬伤,血液循环系统会立即遭到严重破坏,24小时内如果没用抗蛇毒的血清进行治疗,死亡率会极高。

为了解答锁蛇的种种疑问,记者找到了捕蛇人杜师傅。但杜师傅说,他进谷时是从来不锁蛇的,他也从未被五步蛇咬过。难道山谷中根本没有致命五步蛇?但村民谢师傅称,多年前他曾在山谷中见过五步蛇,如今有没有不好说。为了证实死亡谷如今是否还有五步蛇,记者请他带队进山寻找五步蛇。

在死亡谷的山上有许多石头堆,谢师傅说那里就是五步蛇喜欢藏身的地方。但一番寻找后,并没有找到五步蛇的影踪。

就在大家转身想离去时,谢师傅突然用手中的蛇叉从草丛中挑出一个东西。死亡谷中果然有五步蛇!它头部呈三角形,全身暗褐色的大斑块,尾巴短而尖。

据说,一旦被五步蛇咬伤,顶多只能走四五步,人就会倒地而亡。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了许多,但是五步蛇的剧毒却是名不虚传。一旦被它咬伤,血液循环系统会立即遭到严重破坏,24小时内如果没用抗蛇毒的血清进行治疗,死亡率会极高。

眼前的五步蛇,颜色和花纹都和腐败叶极相似,如果没仔细看,很可能误以为是一堆乱树叶。山谷里确实有五步蛇,但是如果锁蛇没效果,为什么常年在山谷工作的鲁成贵,会从没遇到过五步蛇呢?

这时,谢师父透露了一条关于五步蛇的重要信息,就是它与众不同的习性。五步蛇特别喜欢阴雨潮湿的天气,一旦赶上大太阳天,特别晴朗的天气,五步蛇就找一个比较凉快的地方躲着,不愿意出来,所以当地人又管五步蛇叫懒蛇。而在这种天气和时间里,人几乎是不会进出山谷的。

如果鲁成贵是利用五步蛇的生活习性,避开了蛇的活动时间和范围的话,那么锁蛇之谜就可以破解。但鲁成贵为什么会如此了解五步蛇的习性,他又如何把锁蛇和这件事联系在一起的呢?

记者再次找到鲁成贵,他说这是家里祖传的方法。鲁成贵的祖上世代以采草药为生,当地土家族采药人认为,名贵的草药周围一定有毒蛇守护,而在小溪特产五步蛇,因此采药人对五步蛇会格外注意,久而久之,通过观察和采药时的经验,五步蛇的习性被摸得一清二楚,这种经验也就被一代代传了下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5: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