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索靖出师颂
释义

简介

这是一幅纸本手卷作品,去除引首和拖尾部分,实际上真正作品部分还不足一平方尺,它的具体尺寸是纵21.2厘米,横29.1厘米。吸引我们的是密布在正文两侧的印文,细细数来有29枚之多,比较熟悉的有乾隆御览之宝、古稀天子、五福五代堂宝、八徵耄念之宝等,众多的印章似乎告诉人们它的身世非同一般。

作者

西晋时期,三国以后一个著名的书法家,索靖,上承张芝。那个时候,晋惠帝任命索靖出任大将军。写这篇作品,以明智,效法前人,成就大功。

另外,其他一个说法,这个也是从宋代就有,说这件作品是梁朝的一位著名的,也是擅长草隶,也就是擅长章草的书家肖子云所做。

作品字体

字体叫做章草,章草是流行于汉代的一种草书,具体地说实际上它就是隶书的草体。汉字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早是篆书,后来演变为隶书,隶书又演变为咱们今天仍然通行的楷书。这个章草实际上就是汉代通行的隶书的草写形式,“章”,据说汉章帝的时候发明。

米友仁作。作品拖尾部分有一段题迹,“右出师颂、隋贤书 绍兴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审定”。米友仁,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儿子,对于书画鉴定非常擅长,在南宋时期他专门为宋高宗赵佝鉴定内府所藏的书画。

收藏价值

纸寿千年绢八百,纸的寿命虽然比绢要长,但也不过千年。而这件作品如果最终得到认定,那么它的纸张的寿命已经达到了一千五百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在一千五百年的流传中,它要逃过多少次战乱和戮火;又有多少人为之付出过心血甚至生命,才能使它几乎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幅作品出自谁人之手,也许已经并不太重要了。当然作为艺术研究,人们总是要探个究竟,问个明白。在这幅作品上,还有很多鉴藏图章,下面我们继续来听专家的分析。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著录最早的图章,有唐代的印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个胡文书的永太公主,这就是前一段播放的电视剧《大明宫词》。

另外一方印叫“永存珍秘”,这方印据考证是唐代的王涯的收藏。还有宋代宫廷里的印,这个就是“绍兴”,宋高宗的收藏印。

那么元代的印存在于它的后边的那一部分,那里边就有元代张达善的鉴定,包括他的鉴定的收藏印等等。

到了明代这件作品事实上又有几方比较重要的印,一个是刘完的,这方印是明代中期的印,然后到了大概万历前后的时候,这件作品进入了著名的收藏家王世懋的手里,这个收藏印就是王世懋的哥哥,王世贞的收藏鉴定印。

那到了清代这件作品,康熙前后又进了著名的收藏家(手里),安仪周,所以这些印都是安仪周的印了,“安”“仪周鉴赏”,还有后边的这个“麓村”然后是“安仪周家珍藏”等。他盖了不少印。

这里边乾隆皇帝的玺是盖的非常全的,而且还有乾隆皇帝的双题跋,都是亲笔所题。

流传历史

现在我们不难理解这篇《出师颂》,为什么能在历史上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和珍视了。从作品的流传经历看,它曾经是清代皇宫的藏品,那么后来为什么它又流落到了民间呢?为什么直到今天它才重新露面?这背后一定还有一段尘封百年的故事。

乾隆在历代帝王中可以说是最大的一位收藏家了,他喜爱的作品都被著录在《石渠宝笈》中。这幅《出师颂》就是其中的一件,被乾隆收录到《石渠宝笈》二编。从作品上面这枚《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的印文看,当时它应该被存放在宁寿宫中。可惜的是,后来这件作品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消失了。

在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撰写的《国宝沉浮录》中,《出师颂》被列入了遗失的目录当中。有关清宫旧藏的去向,通常人们有三种说法,一种是皇帝赏赐给了王宫贵族或有功之臣;还有一种是被偷盗;而数量比较大的是被末代皇帝溥仪带到东北之后失散的。在近一百年的时间中,这幅《出师颂》杳无音信,它的下落始终是萦绕在人们心中的一个不解之谜。庆幸的是,现在这件作品竟然奇迹般地出现在世人面前,而且几乎是毫发未损。在它销声匿迹的近百年当中,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恐怕有待时间来做出解释,而现在人们的注意力已经全部集中在这件作品上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2: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