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笋瓜枯萎病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名:笋瓜枯萎病 英文名:Winter squash Fusarium wilt 病原中文名: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 病原拉丁学名:Fusarium oxysporum(Schl.)f.sp.cucumerrinum Owen.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笋瓜、黄瓜、西葫芦等 主要为害部位:茎、叶 为害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茎、叶。苗期发病,子叶变黄,不久干枯,幼茎、叶片、叶柄及生长点萎蔫或根茎基部变褐,缢缩或猝倒。成株发病茎基部纵裂或部分叶片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叶色变淡,后全部萎蔫,最后植株枯死。干燥后呈黑褐色,有的出现纵裂,常溢出琥珀色胶状物。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横剖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 病原形态特征Fusariumoxysporum(Schl.)f.sp.cucumerirtumOwen.称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主要侵染西葫芦、笋瓜、黄瓜等。瓜蔓上大型分生孢子梭形或镰刀形,无色透明,两端渐尖,顶细胞圆锥形,有时微呈钩状,基部倒圆锥截形有足细胞,具横隔0~3个或1~3个。大小,一个隔膜的12.5~32.5×3.75~6.25微米,两个隔膜的21.25~32.5×5.0~7.5微米,三个隔膜的27.5~45.0×5.5~10.0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多生于气生菌丝中,椭圆形至近梭形或卵形,无色透明,大小7.5~20.0×2.5~5.0微米。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呈绒毛状,淡青莲色;基物表面深牵牛紫色,培养基不变色。在米饭培养基上菌丝绒毛状,银白色。绿豆培养基上菌丝稀疏,银白至淡茧黄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菌核或厚垣孢子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苗期病菌可从根部的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从根毛的顶端细胞间侵入,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可在种子萌发时直接从幼根侵入,在根部和茎部的薄壁组织中繁殖蔓延,后进入木质部和维管束,向上下扩展,镰刀菌堵塞导管并产生毒素使细胞死亡,幼苗或成株枯萎。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易染病,病菌发育和侵染适温24~25℃,气温低于12℃,高于25℃,或25~28℃易发病。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果实近成熟的糖分积累时期,此外,蚂蚁、农田害鼠咬食或机械伤口多,果实易发病。生产上连作、有机肥不腐熟、土壤过分干旱或质地粘重的酸性土是引起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为主,药剂为辅。(1)选用抗病品种。(2)选用无病新土育苗,采用营养钵或塑料套分苗。改传统的土方育苗为营养钵或自制的塑料套分苗,便于培育壮苗,定植时不伤根,定植后缓苗快,增强寄主抗病性。(3)选择5年以上未种过瓜类蔬菜的土地,与其它蔬菜实行轮作。生产上推行葫芦科、十字花科、茄科3年轮作,可有效地控制枯萎病的发生。(4)棉隆处理土壤防治笋瓜枯萎病。667m2用95%棉隆粉剂(山西临汾农药厂)10kg,先把药与150kg半干细土充分混拌均匀,分两次撒于地表,每次用犁耕翻13~18厘米深,共翻3次,使药土充分混匀,掌握在7厘米土壤湿度23%,30厘米土层日均地温23~27℃时,用塑料膜覆盖地表12天进行熏蒸灭菌,笋瓜于施药后1个月定植或直播。(5)加强栽培管理。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绿丰生物肥50~80kg/667m2,减少伤口。提高栽培管理水平,避免大水漫灌,适当多中耕,提高土壤透气性,使根系茁壮,增强抗病力;结瓜期应分期施肥,切忌用未腐熟的人粪尿追肥。(6)药剂防治:①种子消毒,用有效成分0.1%的60%防霉宝(多菌灵盐酸盐)超微粉加0.1%平平加浸种60分钟,捞出后冲净催芽。也可把干燥笋瓜种子置于70℃恒温处理72小时,但要注意品种间耐温性能及种子含水量确保发芽率。②苗床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克处理畦面。③土壤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67m2/4kg混入细干土,拌匀后施子定植穴内。④药剂灌根。掌握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10%治萎灵水剂300倍液或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35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双多悬浮剂600~7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0.5升或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300倍液,每株100毫升,隔10天后再灌1次,连续防治2~3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