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孙亚玲
释义

孙亚玲,女,汉族,1959年3月出生于陕西耀县。1977年3月开始当代课教师。现就职于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担任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教授、硕导。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云南省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大理学院客座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前沿》(英文版)编辑,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理事,云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常务理事。

教书育人。32年如一日,先后教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所授课程十多门。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

终身学习。为了当好教师,不放松学习、充电,先后于1980、1989、2001年考取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于1997、2007年先后到英国、美国作访问学者。

从事科研。先后出版学术专著4部,译著2部,中学实验教材2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校级课题1项。

服务社会。担任两项国际项目省级顾问,云南省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昆明市西山区、五华区教育局长期顾问,为这些部门、单位提供教育科学咨询、评估、培训服务。承担全省更多县(市)校长、教师专业培训,科研指导等任务。培训场次不计其数。

很少获奖。所获最高奖项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云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古蔺籍的“成都好心人”——孙亚玲

基本信息

孙亚玲是古蔺县永乐镇人,早年生活、工作在古蔺。她一生屡遭不幸,饱受煎熬,对苦难深有感受。到了晚年,她的子女们在成都、重庆等地创办企业,她举家迁居成都。长期以来,她身在成都,心系古蔺,一直牵挂着家乡的贫苦百姓。在她的倡导下,她的一家人采取了多种方式对家乡进行捐助。多年来,孙亚玲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和困难群众做了许多好事,却一直不肯留名,让人十分敬佩。

近十多年来,每当泸州市古蔺县遭遇自然灾害时,常常有一位不留姓名的“成都好心人”向灾区群众捐钱捐物:有时通过民政部门进行救济,有时通过县民宗办把捐款捐物发给少数民族困难户,还有的以民间渠道,委托乡邻直接发放给亟需救助的穷人。通过多方了解,大家才知道这位“成都好心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古蔺人,大家称颂她是“蔺州好女儿”——孙亚玲。

相关善举

同胞冷暖系心中

古蔺县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县,县内有苗族、彝族、仡佬族、羿人、回族、侗族、白族、壮族、藏族、傣族、满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族别12个29296人,呈大散居、小聚居状况分布在26个乡镇,少数民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乡镇有15个,少数民族人口在10户以上的村寨有216个,在20户以上的村寨有90个。辖区内有箭竹、大寨、马嘶三个苗族乡,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少数民族经济文化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缓慢。 1999年乌龙苗族乡筹集到一笔资金,准备为少数民族村寨修一条8公里长的公路,总投资30万元,中途修了一座桥,就花去了13万元,资金出现短缺,工程被迫停工。孙亚玲听说了此事,当即捐助了10万元钱,终于使这条公路得以顺利建成。 2002年春节前夕,县民宗办收到了孙亚玲捐赠的2万元钱,专门用于补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群众。县民宗委按照每户100—200元不等的金额发放给箭竹、乌龙两个少数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贫困户买米过年,使这两个乡的近200户少数民族群众度过了一个温暖愉快的新年。 由于多种原因,古蔺县的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条件一直较差,许多少数民族群众长期居住在阴冷潮湿、低矮狭窄的房屋里,甚至还有人畜混居的现象。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建房问题,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建房补助款十分有限,许多少数民族建房户得到补助款后建房仍然十分困难。孙亚玲听说这一情况后,向少数民族同胞伸出了关爱之手。

2003年春节前夕,孙亚玲托人向县民宗委捐赠6万斤大米。此时正值古蔺县部分乡镇正为少数民族同胞实施建房工程,建房户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这6万斤大米对少数民族建房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县民宗委立即把这6万斤大米及时送到了黄荆、桂花、德耀、石屏四个乡的300户少数民族建房户的手中。

事隔不久,护家乡兴阳村有四户苗族群众居住的房屋被一场大火烧毁了。四家人无房居住,也没有吃的,十分困难。孙亚玲听说后,立即托人给这四家人每户送了2500元钱和500斤大米,帮助他们建起了新房。

救灾捐款办实事

2000年,古蔺县遭遇“6.6”特大洪灾,引发大量泥石流及山体滑坡,造成农田被毁,人畜伤亡,大批房屋倒塌,损失惨重。孙亚玲和家人从媒体上看到家乡受灾的消息后,焦虑不已,当即向县民政局汇来了20万元救灾款。款汇过来后,却不肯留下姓名。后来,县民政局通过多方打听,才得知这笔救灾款是孙亚玲安排儿子汇来的。1999年和2003年春节前夕,孙亚玲一家先后通过民政局,分别向古蔺县的受灾户、困难户发放了10万斤、20万斤大米。

2008,孙亚玲了解到鱼化乡杉木河村的一条灌渠由于没有资金维修,毁损断流,乡亲们反映灌溉缺水粮食歉收,孙亚玲捐资20万元,将灌渠全线硬化,当地从此实现了旱涝保收。孙亚玲听说龙山镇修街道缺资金,她立即捐助。龙山镇修建龙山街村至对车坝的公路资金不够,她又捐了几万元。永乐镇场镇硬化街面,孙亚玲捐资10万元,当地群众自发为她立了功德碑,新建的街道取名“华森路”。

金星乡皇华中学门口有一条小河,是学生上学的必经之地,由于没有桥,遇到下雨天,学生涉水过河极不安全。当地部分职工发动周围的群众捐资建桥,但由于工程款差8000元,这项爱心工程迟迟不能动工。孙亚玲听说后,慷慨捐了8000元,使这座“爱心桥”终于建成,让学生们能够安全上学。

捐资助学育人才

除了通过政府的渠道捐助古蔺人民外,孙亚玲还通过各种途径,以不留名的方式向家乡人民献爱心。黄荆乡的第一个女大学生罗端在成都读大学时患了白血病,家中无力提供医药费,处境极其艰难。孙亚玲听说后,慷慨解囊,捐款5000元。并拄着拐杖四处奔走,联络古蔺在成都的老乡为这位患病的女大学生筹集医疗费用。

从1998年起,孙亚玲每年都会花上几万元钱,扶持古蔺的200名贫困中小学生上学。这项资助持续两年后,由于资助面太宽,落实得不够好,从2000年起这笔助学金除继续支持32名贫困中小学生入学外,主要集中扶持了5个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上大学。如今,这5个大学生已经读完了大学,正在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着他们的青春和力量。

2008年,孙亚玲听说鱼化乡杉木河村共和小学校舍破烂,她捐款60万元,新建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2010年清明节,孙亚玲一家又来到杉木河村共和小学,了解了学校的发展情况,向学校赠送了7部电脑。

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孙亚玲为古蔺县捐钱捐物共计数百万元。因为有了孙亚玲的爱心,古蔺多了几条“爱心路”,多了几座“爱心桥”,因为有了孙亚玲的爱心,少数民族民胞早日搬进了新房,灾民们在绝望之际看到了希望;因为有了孙亚玲的爱心,贫困的山区孩子重返校园……

每当家乡人民对她的善举表示感激时,她总是微笑着说:我年岁已高,力不从心,回报家乡还做得远远不够,我只是尽了点绵薄之力,微不足道,我只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来关心、支持古蔺家乡的发展。

群众冷暖挂心间

欢歌笙舞衷心感谢党

洁白的外墙,宽敞干净的住房,透明的玻璃窗;屋檐下、墙壁上、阁楼里挂满和堆满了收获的玉米棒,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一片金灿;屋内彩电和音响播放着清晰的图像和欢快的音乐,拉近了偏远山区与现代文明的距离;猪圈里6头肥猪和11头小猪看到陌生人,“咕咕”地叫着满圈乱窜;厨房内吊着几串熏腊肉,厨房外新修的沼气池已经完工;满意的笑容洋溢在苗族农户熊永发一家老小的脸上。这是记者2007年12月4日在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大寨村八社(雪泡沟)熊永发家看到的一幕。

熊永发高兴地告诉记者:“2007年,我领到了政府的4000元补助款,我家在破旧狭窄的老房子旁新修了100多平方米的5间砖混新房。在乡、村干部的帮扶下,2007年我们种包谷收入了4000元,种烤烟收入8000元,养猪卖了15000元,现在家里还有1万多斤包谷。现在可好了,房子宽敞了,生活方便了,环境卫生改善了,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苗族群众的关心!”

2007年12月初,记者在古蔺县二郎镇、箭竹苗族乡、大寨苗族乡、石屏乡和叙永县的震东乡、营山乡、麻城乡、摩尼镇、赤水镇等乡镇采访少数民族群众住房困难改造工程的日子里,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苗族群众发自内心说的话:“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一辈子都不可能住进这样的房子。”

2007年12月3日,大寨苗族乡大寨村七社杨学位、杨石宝父子搬进了新居。第二天,记者来到杨家时,父子俩兴奋地告诉记者:“政府补助我家4000元,乡亲们又义务帮工400多个,帮助我家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新房。2008年,我们家将种植15亩烤烟,积极发展生产,以报答政府和乡亲们对我家的关心和帮助。”

叙永县赤水镇黄坪村苟皮山的22户苗族群众,世世代代居住在四周全是悬崖绝壁的一小溜山坪地上,住的全是茅草房、土墙、竹篱笆窝棚,村里无电、无水、无公路、无网络,是一个文盲多、光棍多、茅草房多的“四无三多苗寨”,且寨里地质灾害严重。2004年,市、县政府决定对苟皮山的22户苗族群众实行整体搬迁,将苟皮山的22户苗族群众安置在赤水镇的大湾子(火石坡)和潘家田村。在建房过程中,市领导到现场指导、协调解决水、电、路的配套问题。2004年,总投资30多万元的22户苗族群众新房修建完工,路通了,电通了、自来水也接通了,他们搬进新家过春节。苗族群众吹起芦笙,跳起舞蹈,唱起山歌,在一幢幢盖起的新房前,欢歌载舞感谢政府资助他们盖起了新房,告别了窝棚时代。在苗族群众的新家里,有市、县政府组织捐献的新被子、木床、铁锅等家用生活品,还有省侨办送来的大彩电、市网络公司送的电视接收器等。22户苗族群众每户派了1名代表,与前来庆贺搬居的省、市、县领导合影留念。一位老人说:“这张合影留念的照片我们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子子孙孙都不要忘记党和政府对我们苗族群众的关怀!”

解困工程

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

对少数民族群众住房困难的问题,市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决定从2002年起实施少数民族群众安居工程,采取民建公助的办法为古蔺县、叙永县少数民族住房困难户改造住房。从2002年起到2007年,全市共完成3866户少数民族贫困户建房任务,总建筑面积达351806平方米,户均约91平方米,市县住房补助资金达1159万元,户均补助资金2998余元,1.73万名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

在实施少数民族群众安居工程的几年中,市委、市政府出台了10多个文件,对少数民族群众安居工作作了具体和明确的规定,还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布置相关工作。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措施得力,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建房资金及时到位,社会各界踊跃捐助,邻里乡亲无私相助,推动了全市少数民族群众安居工程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书写了一曲曲感人的颂歌!

市委书记批示

要想办法为古叙办实事

2007年6月6日,市委书记袁本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市里“要想办法为古蔺县、叙永县办几件实事。”袁本朴明确要求,要安排一笔资金,用于对少数民族群众开展惠民行动。市民宗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扶贫办等部门就有关问题对古蔺、叙永两县开展了调研活动,并及时将调研情况向市政府作了汇报,市政府拟定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从2007年到2010年,市政府将投入2200万元,实施5个项目,帮助我市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实施的5个项目中,其中的1个项目就是提高少数民族群众住房贫困户建房补助标准,建房补助资金由每户3000元提高到6000元,并在此基础上,对360户绝对贫困户再增加补助2000元,合计1152万元。市委、市政府还要求,要加快少数民族群众安居工程进度,将剩下的1800户少数民族住房特别困难户住房改造工程由原计划到2010年完成,提前到2008年底全部完成。

干部奔忙真情帮

甘当苗家贴心人

为让少数民族群众早日修好新房,搬进新居,无数镇村干部积极想办法、添措施,把帮助少数民族建房作为己任,真情真心帮助少数民族农户早日修好新房。

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原任党委书记、退休民政干部邹明松,在大山深处奔忙了20多年,如今退休了仍然在为苗族群众建房操心跑腿。古蔺县石屏乡人大主席团主席苏华利在2006年负责本乡110户少数民族的建房中,一心扑在建房工作上,帮助每户筹划、选择和协调地基,并出面为110户建房到砖厂统一赊砖,组织车辆运输,既降低了成本又方便了群众。

在古蔺县丹桂镇的少数民族同胞中,只要提起镇政府民政办主任祁德金,少数民族群众都纷纷竖起大拇指说“祁主任哦,我们都晓得,他帮助大家建新房,是我们苗家的贴心人!”

社会捐资献爱心

共助群众建新房

出生于古蔺县永乐镇、在赤水河深山地区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孙亚玲,身在成都心系古蔺的少数民族。在她的倡导下,她的一家人采取多种形式,捐助了100多万元帮助家乡的少数民族,仅修建住房,就捐助了8万余元帮助少数民族困难户修建住房。1999年,捐助10万元支助原乌龙民族乡修公路;2002年捐资2万元补助箭竹、原乌龙两个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贫困户买米过年;2003年春节,孙亚玲托人向县民宗委捐赠了3万公斤大米,县民宗委立即统筹安排,把这3万公斤大米及时送到了黄荆、桂花、德耀、石屏四个乡的300户少数民族建房户的家中。春节过后,护家乡兴阳村的张德华、张利刚、张利强、张利军四户苗族同胞居住的房屋被一场大火烧毁了。四家人无房居住、也没有食物,生活十分困难。孙亚玲听说后,立即托人给四家人每户送了2500元钱和250公斤大米。

古蔺县水口镇建兴煤矿47岁的业主牟道忠,致富后不忘回报社会、乡亲,不但将水口村5户苗族同胞中的十多个劳动力安排在煤矿里做工,让他们每月能挣到1000多元的工资逐步改善生活状况,而且还想法帮助苗族群众建房。2003年,古蔺县县委、县政府为解决少数民族困难户的建房,给水口村安排了苗族群众住房改造计划。牟道忠得到消息后,在苗族同胞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垫资为他们购买水泥、钢材和砖送到建房户家里。在牟道忠的1.5万元资金支持和帮助下,水口村5户少数民族困难户建房工程顺利完成。

少数民族群众居住条件的改善,带动了少数民族群众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转变,少数民族地区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民族团结、和谐也迈上新台阶。虽然帮助少数民族困难户改造住房仍然任重道远,但是市委市政府已决定投入一千多万元加快少数民族住房困难户改造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以及少数民族建房户的积极努力下,泸州少数民族群众的明天会更美好!

家乡的人民想念你

3月8日清晨,陈之光先生再次打来电话告知:孙亚玲女士于当天上午06:03去世,许文榜先生正患感冒高烧输液,立即打的到扶贫基金会商量相关事宜;古蔺扶贫基金会会长朱文国从泸州赶回,安排妥当后又组织乡友代表到叙永震东乡迎接。

陈之光先生从成都撰写送来的挽联:姐也,您去深山何时归?天耶,我痛无言空流泪。

许文榜先生撰写的挽联:至善好心人,天何诏去?蔺水长咽呼大姐;高情真女杰,地尽含悲,星山飞泪奠芳魂。

成都乡友、四川开平律师事务所律师马天平闻讯从合江赶来,在奢乡广场对面的火锅店预订了6桌酒席,接待护送孙亚玲灵柩回乡的亲属,古蔺乡友在奢乡广场路口高悬 “游

伯母,您一路走好” 挽幛,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迎接“蔺州女儿”回乡。

在古蔺城区游乐园殡仪馆,花圈环绕,灵堂肃穆,古蔺

乡友早已布置静候。许文榜先生撰写的挽联:至善好心人,星山垂泪扶椁柩;高情真女杰,邻里含悲奠芳魂。

8日下午6点钟,孙亚玲的遗像送达,看到“孙亚玲大姐”的到来,静候在这里的数十位乡友老人泪流满面,低头呜咽。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匍匐到孙亚玲大姐的遗像前泣不成声。在游乐园殡仪馆,古蔺乡友在这里举行了“沉痛悼念孙亚玲大姐!”仪式,古蔺县扶贫基金会、古蔺乡友代表、古蔺在泸州定居的同乡会代表,原古蔺县摩尼区乡友代表分别致祭词,孙亚玲的儿子、重庆华森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游鸿涛代表孙亚玲的亲属致答谢词,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家乡父老对亡母的一片深情,他们兄弟无论走到哪里,永远不忘家乡,永远不忘自己是古蔺人。

8日下午,鱼化乡村民互相邀约,数百人一起集聚在离孙亚玲故居五公里的三岔路口,等候孙亚玲灵柩的到来,下午7点钟,灵车抵达,一路锣鼓声、一路唢呐声、一路鞭炮声护送孙亚玲灵柩到达故居。

永乐镇的党、政干部和9个村的干部代表永乐人民前往悼念,他们送的挽幛是“孙亚玲老人,家乡人民永铭您的恩德!”;永乐镇的乡亲们自发组织前往悼念,“”好心人“一路走好,永乐人民感谢您!”3月12日晚上9点钟,鱼化乡人民隆重举行追悼会,深切悼念这位心系家乡的好心人!

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诗歌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2011年3月,在泸州市古蔺城区游乐园殡仪馆,花圈环绕,灵堂肃穆,古蔺县扶贫基金会及古蔺乡友代表们,在这里沉痛悼念“成都好心人”孙亚玲。“至善好心人,天何诏去?蔺水长咽呼大姐;高情真女杰,地尽含悲,星山飞泪奠芳魂。”许文榜先生在挽联上写道。乡友们在灵堂前泣不成声。当孙亚玲的灵枢送达鱼化乡时,村民们不请自来。“孙亚玲老人,家乡人民永铭您的恩德!”“好心人一路走好,永乐人民感谢您!”不止是鱼化乡的村民们,还有永乐镇的部分党政干部和村民代表,都为老人送来了挽幛,前来悼念。

孙亚玲赞

亚玲贤君,生长乡村。

投身革命,贡献青春。

发展供销,服务百姓。

出类拔萃,积极上进。

政治迫害,惨遭折腾。

中年孀居,历尽艰辛。

教子持家,自强坚韧。

创业报国,事业有成。

眷恋故土,心系乡亲。

慷慨解囊,多次捐赠。

救灾济困,助学扶贫。

修桥铺路,埋名隐姓。

零八回乡,扫墓省亲。

出资修渠,消除旱情。

捐款建校,育才树人。

福荫桑梓,惠泽乡民。

众口皆碑,老幼钦敬。

懿德善举,激励后生。

修德博学,健体笃行。

发扬光大,永续传承。

备注

古蔺县蔺阳中学2011级21班收到“孙亚玲“助学金资助上大学的全体同学,谨以此向这位已故的好心人致敬,希望她的事迹能永远的流传下去,影响世代人做出善举,共建和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