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宿清远峡山寺 |
释义 | 作品名称:宿清远峡山寺 创作年代:唐朝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宋之问 作品原文宿清远峡山寺 ① 香岫悬金刹,②飞泉界石门。 空山唯习静,中夜寂无喧。 说法初闻鸟,看心欲定猿。 寥寥隔尘市,何疑武陵源。③ 作品注释①清远峡山寺:在湖南武陵山区的石门。 ②岫:山洞。 ③武陵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之地。 作品赏析首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古刹屹然与巅峰峭壁的雄姿,和飞泉划破石门的壮景。 颔联极力渲染了禅师与空山深夜修习静虑,心住正定的静寂场景。 而“说法初闻鸟”又说明了静寂不是一潭死水,习静不是进入死寂,而是有着活泼的妙用。同时该句也以鸟鸣不外说法来告诉我们禅师已悟达佛性。只有悟达了佛性,了知佛性遍一切处,才能于鸟鸣花开处皆闻到佛法。“看心欲定猿”,进一步说明了禅师习静的方法。这是典型的北宗禅师参禅法。他们用猿来比喻散动不定的心。习静就是要将这个心猿看好,叫它不乱动,进入禅定;有定生静,了知佛性。 尾联的文意是讲古刹高远偏僻,远离尘世,如同桃花源一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心寂才是隔于尘世的真正原因,才是入住桃花源的惟一途径。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作者简介宋之问(656-712):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山西省汾阳县)人。武后时官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工诗,长于五律,对唐代律诗形成和发展有贡献。其诗与沈佺期齐名,称为“沈宋”。曾先后谄事张易之和太平公主。以媚附张易之而被贬官,后流岭南赐死。 补充参考资料存疑待考证:现岭南清远市飞来峡 一,清远县(Qīng yuǎn xiàn)在广州市北部。县人民政府驻清 城镇。1987年辖28镇。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冽江县,因北江流经,取江水清冽为名。汉元鼎六年(前111)改名中宿县,因当时海潮溯北江达县内飞来峡,经一宿(昼夜)即退而取名。梁武帝元年(502)改属清远郡,隋开皇十年(590)以中 宿及梁代新置的威正、廉平、恩洽、浮护等县合并置清远县,县名袭冽江之义。后改立为清远市,1983年改属广州市。 二,飞来古寺、爱山亭、飞泉亭、交影亭、狮子石、归猿洞等十余处佳境。 沿着“径曲林幽”直上,便见一间殿宇,门前石坊矗立,上刻“第19福地”。寺内有苏东坡当年的钓台和他的《峡峙》诗。寺是岭南三大古刹之一,始建于南北朝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因其后山上有道教第十九福地而闻名遐迩,飞来寺是清远市对外开放的重要佛教场所,在海内外特别是东南亚一带有着重要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飞来寺位于飞来峡北岸,靠近飞来峡出口处。飞来寺为岭南著名古刹,始建于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20年),距今巳有1400多年历史。古寺在北禺半山中。宋大观后,为方便老弱善信进香礼佛,于江边另创殿宇,最初的殿宇很小,建在今方丈楼的地方。 到元代天历二年重修时大规模扩建,因而成为岭南巨刹。 时人称梁代建在半山的为“旧寺”,也叫“飞来禅寺”;称元代在江边扩建的为“新寺”,也叫“飞来寺”,总称为“清远峡山寺”。两寺原出于一僧座主管,不分门户,游寺者轮流参拜,香火同样鼎盛,历代重修,新旧兼顾。飞来寺除江边寺庙与半山的旧寺外,还有多处引人入胜的景观,从而构成飞来峡风景区中一片自成体系和相对独立的风景名胜区。 飞来寺内的主要风景点有:江边寺庙、临江台石(秦将钓鲤台石、东坡钓矶石、中宿分潮石、葛坛炼丹石、达摩谈经石)、九级瀑布、慈云殿、峡山亭台与奇径、第十九福地、归猿洞等。 三,峡山寺,即现在飞来寺,飞来峡自古就叫峡山,飞来寺自古也叫峡山寺 四,宋之问以媚附张易之而被贬官,后流岭南赐死,清远是其入岭南必经之路,唐宋贬于岭南者如苏轼等莫不在此存下诗文墨宝。 五,飞来峡本就有关于白猿的传说 题清远峡山寺 朝代:宋作者:胡寅 清远峡山寺,几年闻汝名。 《题清远峡峡山寺二首》诗人 杨万里 朝代 宋代 体裁:无 见说岩中雪色猿,啸声时出翠微间。 不看新月初三夜,却觅当时旧玉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