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素数公式
释义

定理简介

素数定理描述素数素数的大致分布情况。 素数的出现规律一直困惑著数学家。一个个地看,素数在正整数中的出现没有什么规律。可是总体地看,素数的个数竟然有规可循。对正实数x,定义π(x)为不大于x的素数个数。数学家找到了一些函数来估计π(x)的增长。以下是第一个这样的估计。 π(x)≈x/ln x 其中ln x为x的自然对数。上式的意思是当x趋近∞,π(x) 和x/ln x的比趋 近1(注:该结果为高斯所发现)。但这不表示它们的数值随着x增大而接近。 下面是对π(x)更好的估计: π(x)=Li (x) + O (x e^(-(ln x)^(1/2)/15),当 x 趋近∞。 其中 Li(x) = ∫(dt/ln x2,x),而关系式右边第二项是误差估计,详见大O符号。

素数定理可以给出第n个素数p(n)的渐近估计: :p(n)~n/ln n. 它也给出从整数中抽到素数的概率。从不大于n的自然数随机选一个,它是素数的概率大约是1/ln n。 这定理的式子於1798年法国数学家勒让德提出。1896年法国数学家哈达玛(Jacques Hadamard)和比利时数学家普森(Charles Jean de la Vallée-Poussin)先後独立给出证明。证明用到了复分析,尤其是黎曼ζ函数。 因为黎曼ζ函数与π(x)关系密切,关于黎曼ζ函数的黎曼猜想对数论很重要。一旦猜想获证,便能大大改进素数定理误差的估计。1901年瑞典数学家Helge von Koch证明出,假设黎曼猜想成立,以上关系式误差项的估计可改进为 :π(x)=Li (x) + O (x^(1/2) ln x) 至於大O项的常数则还未知道。

素数公式

素数生成公式

① P,!(PP,PPP…)

② Pn# * (1,2,…,(P(n+1)-1)/2) + (-P(Pn#/2),…,-P(n+1),-1,1,P(n+1),…,P(Pn#/2)),

!(P(n+1)+ * (P(n+1)+ ,P(n+1)+… )

公式说明:

Pn# 为n个素数值的阶乘。

(1,2,…,(P(n+1)-1)/2) 为遍历到等于((下个素数值减1)除2的值)为止。

(-P(Pn#/2),…,-P(n+1),-1,1,P(n+1),…,P(Pn#/2)) 为遍历。

P(Pn#/2)为遍历到小于(阶乘Pn#值)除2值的一个素数。

P 为素数,!(PP,PPP…)、!(P(n+1)+ * (P(n+1)+ ,P(n+1)+… )皆为非素数。

P(n+1)+ 为下个或下个更大的素数。

(PP,PPP…)、!(P(n+1)+ * (P(n+1)+ ,P(n+1)+… )皆为遍历所以2个或2个以上素数的相乘。

(P(n+1)+ *(P(n+1)+,P(n+1)+…) 遍历乘积值不大于Pn# /2为止

素数/数 个数 比值公式

( n + (Pn-1)# -1) / Pn#

公式说明:

1、n 为n个素数连乘。

2、(Pn-1)# 为每个素数值都减1的阶乘、Pn#为n个素数值的阶乘。

3、例子:

( n+ (P1-1)(P2-1)(P3-1)....(Pn-1) -1 ) /P1P2....Pn

( n+y+(f(Px)) (P1-1)(P2-1)(P3-1)....(Pn-1) -1 ) /(Px^y)P1P2....Pn

( 5 + (2-1)(3-1)(5-1)(7-1)(11-1) -1) / 2*3*5*7*11

比较素数比值公式和以前的素数公式

以前(x^2)处的的素数

x^2 * (Pn-1)# /Pn# + n -1

现在(Pn#)处的素数

(Pn-1)# +n -1

两者的误差

要想两式

x^2 * (Pn-1)# /Pn# + n -1 == (Pn-1)# +n -1

恒等于,质数中x只有一个2的数没有误差:

x^2=Pn#

x=√ (Pn#)

证明正确的都是化简到了质数=2上面了,其他的都有误差,虽然通过化简都正确,但是质数分布是不对称的!我们不能吧质数分布当作自然数方程去处理!所以后来用 ( x^2 * (Pn-1)# /Pn# + n -1)去求质数的值都出现了误差,特别是经过化简的公式更是如此。

质数公式得出:(Pn#+4)/2,(Pn#-4)/2等一定是质数!

生成图表

   (1,2,…,(P(n+1)-1)/2) 

   1 2 3 4 5

   P=素数(prime number),
! (P(n+1)+ *(P(n+1)+,P(n+1)+…) 

       

Pn#   2 3   

6       

2*3 6_1  5 11   

 6+1  7 13   

       

30       

2*3*5 30-13  17 47 7*11= !(P(n+1)+ *(P(n+1)+,P(n+1)+…)

 30-11  19 7*7 79  

 30-7  23 53 83  

 30-1  29 59 89  

 30+1  31 61 7*13  

 30+7  37 67 97  

 30+11  41 71 101  

 30+13  43 73 103 

210       

2*3*5*7 210-103  107 317 527 737 947

 210-101  109 319 529 739 949

 ...      

 210-11  199 409 619 829 1039

 210-1  209 419 629 839 1049

 210+1  211 421 631 841 1051

 210+11  221 431 641 851 1061

 ...  223 433 643 853 1063

 210+101  311 521 731 941 1151

 210+103  313 523 733 943 1153

2310 ......   

初等证明

素数定理有些初等证明只需用数论的方法。第一个初等证明於1949年由匈牙利数学家保罗·艾狄胥(“爱尔多斯”,或“爱尔多希”)和挪威数学家阿特利·西尔伯格合作得出。 在此之前一些数学家不相信能找出不需借助艰深数学的初等证明。像英国数学家哈代便说过素数定理必须以复分析证明,显出定理结果的「深度」。他认为只用到实数不足以解决某些问题,必须引进复数来解决。这是凭感觉说出来的,觉得一些方法比别的更高等也更厉害,而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动摇了这论调。Selberg-艾狄胥的证明正好表示,看似初等的组合数学,威力也可以很大。 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虽然该初等证明只用到初等的办法,其难度甚至要比用到复分析的证明远为困难。

素数简介

个数

质数的个数是无穷的。最经典的证明由欧几里得证明在他的《几何原本》中就有记载。它使用了现在证明常用的方法:反证法。具体的证明如下:假设质数只有有限的n个,从小到大依次排列为p1,p2,…,pn,设 x = (p1·p2·...·pn)+1,如果x是合数,那么它被从p1,p2,...,pn中的任何一个质数整除都会余1,那么能够整除x的质数一定是大于pn的质数,和pn是最大的质数前提矛盾,而如果说x是质数,因为x>pn,仍然和pn是最大的质数前提矛盾。因此说如果质数是有限个,那么一定可以证明存在另一个更大质数在原来假设的质数范围之外,所以说质数的个数无限。

费马数2^(2^n)+1

被称为“17世纪最伟大的法国数学家”的费马,也研究过质数的性质。他发现,设Fn=2^(2^n)+1,则当n分别等于0、1、2、3、4时,Fn分别给出3、5、17、257、65537,都是质数,由于F5太大(F5=4294967297),他没有再往下检测就直接猜测:对于一切自然数,Fn都是质数。这便是费马数。但是,就是在F5上出了问题!费马死后67年,25岁的瑞士数学家欧拉证明:

F5=4294967297=641×6700417,它并非质数,而是一个合数!

更加有趣的是,以后的Fn值,数学家再也没有找到哪个Fn值是质数,全部都是合数。目前由于平方开得较大,因而能够证明的也很少。现在数学家们取得Fn的最大值为:n=1495。这可是个超级天文数字,其位数多达10^10584位,当然它尽管非常之大,但也不是个质数。

梅森质数

17世纪还有位法国数学家叫梅森,他曾经做过一个猜想:2^p-1 ,当p是质数时,2^p-1是质数。他验算出了:当p=2、3、5、7、17、19时,所得代数式的值都是质数,后来,欧拉证明p=31时,2^p-1是质数。 p=2,3,5,7时,2^p-1都是素数,但p=11时,所得2047=23×89却不是素数。

还剩下p=67、127、257三个梅森数,由于太大,长期没有人去验证。梅森去世250年后,美国数学家科勒证明,2^67-1=193707721×761838257287,是一个合数。这是第九个梅森数。20世纪,人们先后证明:第10个梅森数是质数,第11个梅森数是合数。质数排列得这样杂乱无章,也给人们寻找质数规律造成了困难。

现在,数学家找到的最大的梅森质数是一个有9808357位的数:2^32582657-1。数学家虽然可以找到很大的质数,但质数的规律还是无法循通。

相关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前者称“强”或“二重哥德巴赫猜想”后者称“弱”或“三重哥德巴赫猜想”):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质数之和。

黎曼猜想

黎曼猜想是一个困扰数学界多年的难题,最早由德国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提出,迄今为止仍未有人给出一个令人完全信服的合理证明。即如何证明“关于质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

此条质数之规律内的质数经过整形,“关于质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化为球体质数分布。

孪生质数猜想

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质数猜想(the conjecture of twin primes),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质数

猜想中的“孪生质数”是指一对质数,它们之间相差2。例如3和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质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