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良嗣 |
释义 | 苏良嗣(606年-690年2月24日),封爵温国公,唐朝官员,陕西雍州武功人(今属西安市),苏世长之长子。受父亲影响,苏良嗣刚正不阿,高宗时,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后为雍州长史。武则天临朝,苏良嗣迁工部尚书,封温国公。后为西京留守,武则天为之赋诗饯行,赏遇甚厚。不久,苏良嗣被迁为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因遭人诬陷、牵连,心中郁闷,抱疾而亡,终年八十五岁。武则天为此辍朝三天,举哀于观风门,敕令百官至宅赴吊。 人物介绍苏世长子,为人刚烈耿直,注重法治。唐高宗时,任李渊之孙周王府司马。良嗣对周王管束甚严,不许其胡作非为,除屡次切谏外,竟至把周王身边不守律令的人绳之以法,高宗十分赏识,调其为荆州长史。一次,皇宫内侍借给宫内采办奇异竹木之机,招摇撞骗,滋事扰民。良嗣下令将他们拘留并上报朝廷,说明原委,高宗阅后,表扬了良嗣,转调其为雍州长史。武则天垂拱初年,升冬官尚书兼纳言,并封温国公,留守西京,赏赐优厚。武则天多次采纳良嗣谏言,治理朝政,功勋卓著,升为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后因遭陷害,被判死刑,系狱之后,则天辩明其非,遂开释。不久病逝,终年85岁,则天命满朝官员皆吊唁。 家庭背景苏良嗣生于隋炀帝年间的606年。父亲苏世长是隋朝官员,之前还是北周官员。619年隋朝灭亡后,苏世长投靠郑帝王世充,但621年郑朝被唐军击败投降,苏世长成为了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官员。苏良嗣一家来自雍州,大约在今陕西西安,也是隋、唐两朝的京畿。 唐高宗年间唐高宗年间,苏良嗣任周王李显(即后来的唐中宗)府的司马,坚决反对李显年幼胡来的行为,李显对他很敬畏,高宗对他也很赏识。 后来,高宗调他为荆州长史。682年,高宗派内侍去长江沿岸采办奇异竹木,想把它们移植到御花园里。这些内侍滥用职权,欺压百姓,当他们路过荆州时,苏良嗣逮捕了他们,并上奏高宗,指出为了远方的宝物而扰民不是圣人所为。高宗在对武后评论此事时承认自己考虑不周,并且下诏表扬了苏良嗣,下令把已采办到的竹子都投入长江。 但也是在荆州任职期间发生了一件事,让人们以为苏良嗣读书不够。荆州有一座西梁宣帝所建的河东寺,由宣帝之兄河东王萧誉出资。萧誉先前为梁元帝所杀。苏良嗣不知道该寺得名于河东王,问:“江、汉之间怎么能称为河东呢?”于是上奏,导致河东寺被拆,当地百姓抱怨苏良嗣对历史无知。 唐高宗永淳年间(682年 - 683年),苏良嗣任雍州长史。当时,关中饥荒严重到了人吃人的地步,盗贼横行。苏良嗣实行严厉的政策,才三天就基本解决了犯罪问题。 唐睿宗年间683年,唐高宗驾崩,太子李显(此时已改名李哲)继位为唐中宗,实权由摄政的武太后掌握。684年,中宗表现出独立执政的迹象,被太后所废,太后改立中宗之弟豫王李旦为唐睿宗,更加把持朝政。苏良嗣任工部尚书,685年任纳言,实际相当于宰相,取代了王德真。太后定居洛阳后,命苏良嗣留守长安,封温国公。当他离开洛阳时,太后私下为他背诗话别。当时尚方监裴匪躬负责检校京苑,提议贩卖禁苑中的蔬果为朝廷谋利。苏良嗣拒绝了,引用春秋时鲁国相国公仪休的典故,指出朝廷不宜和农民争夺市场。[2] 686年,苏良嗣被召回洛阳,任文昌左相,随后进为同凤阁鸾台三品(都相当于宰相)。其间,他曾经遭遇太后的男宠薛怀义,薛怀义傲慢无礼,苏良嗣大怒,命左右抓住薛怀义打了一顿。当薛怀义向太后抱怨时,太后半开玩笑地答道:“阁下应该走北门,宰相们在南门议事,井水不犯河水。” 690年春,苏良嗣被解除文昌左相职务,封为特进,但仍然是同凤阁鸾台三品,实际上还是宰相。他和同为宰相的韦方质不合,当韦因京城治安问题被弹劾时,攀诬苏良嗣。太后公开表示不相信苏良嗣会有牵连,苏良嗣惶恐拜谢,却不能起身,由皇家的马车送回府邸。太后派御医张文仲、韦慈藏照顾他,但苏良嗣还是于当天去世,安葬时享受了很大的荣耀。然而不久,他的长子苏践言被劾有罪,流放岭南,苏良嗣的死后哀荣被剥夺,财产被没收。苏践言在岭南去世。705年,唐中宗复位。707年,中宗回复了苏良嗣的生前爵位,允许苏践言的儿子苏务玄继承温国公。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