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祥彦 |
释义 | 学术研究成果——对质量管理科学的贡献(1. 创立过程能力指数基本理论 2. 提出“管理流水线”新概念 3. 提出“质量三个层次”新观点 4. 预言质量管理第四个发展阶段 5. 提出质量管理24条 6. 打开了过程能力指数“紧箍咒”) 统计质量评价理论专家宋祥彦简介 宋祥彦,男,汉族,1963年10月,山东省龙口市人,199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过程能力指数理论创始人,统计质量评价理论专家,中国未来研究院首聘20位研究员之一,研究方向为质量管理。曾发表论文35篇,出版学术专著《六西格玛管理质疑》一部,入编《当代中国科学家传略》、《中国专家大辞典》、《共和国创新专家名典》、《世界华人突出贡献专家名典》、《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等名家辞典70余部。在国内已故著名质量专家张公绪教授的启发和鼓励下,自2002年3月开始研究过程能力指数,创立了过程能力指数基本理论,解决了国际上30年来悬而未决的过程能力指数评价难题,为制造业正确开展过程能力分析与评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取得了一系列开拓性成果,在国内质量界享有较高知名度。由两院院士师昌绪任会长的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于2007年5月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奖励概览》一书以《统计质量评价理论专家》为题介绍了其系列研究成果。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曾于2007年12月授予其“中华知名专家”荣誉称号。中国科协出版的《科学中国人》杂志于2008年2月以《三年攻克过程能力指数数学难题》为题向社会公开报道了其突破性创新成果。科技部主办的《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于2008年8月也在专家博客栏目里做了报道。 学术研究成果——对质量管理科学的贡献宋祥彦对质量管理的贡献有六个方面: 1. 创立过程能力指数基本理论已故著名质量专家张公绪教授2002年3月去海信讲授《SPC与SPD工程》时,指出Cpk公式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发出“谁能纠正Cpk公式谁就能成为质量专家”的呼唤。宋祥彦自2002年3月开始研究过程能力指数,至今已十年有余。其中前三年是潜心的研究和不懈的探索,后七年是整理成果在杂志上发表和撰写过程能力指数理论与应用两部专著。迄今,一系列研究成果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主办的《标准科学》杂志2009年的第4、6、7、9、12期和2010年的1、2、3、5、6、7、8、10期发表。审稿专家对过程能力分析与评价论文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 宋祥彦不仅修正了Cpk公式,而且创立了过程能力指数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一系列过程能力指数评价公式。宋祥彦有关过程能力指数的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包括过程能力指数4个基本特性,对称公差、单侧公差、非对称公差在各种情况下的7个过程能力指数公式,修正六西格玛设计标准以及发现不查表即能确定质量水平的公式等。完整、准确、系统地建立了基于Cp的过程能力指数评价体系,并修正、丰富、完善了六西格玛质量评价体系,使得不同行业、同一行业不同产品、同一产品不同技术要求的质量水平都能在同一个评价体系下比较质量水平的高低。对过程能力的分析能充分利用企业现有数据信息,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质量工程师进行准确的过程能力分析与评价,提供质量改进方向,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 上述系列研究成果,奠定了质量管理有关统计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使统计质量评价形成了与统计质量控制、统计抽样检验相并列的三个理论学科之一。 统计质量控制:用统计观点判断过程是否受控;休哈特博士 统计抽样检验:用统计观点推断总体是否合格;道奇与罗米格 统计质量评价:用统计观点评价质量水平高低。宋祥彦 过程能力分析与评价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各国的质量专家学者都在研究这一问题。就国内而言,自1981年至2011年的30年间,国内高校、研究院所及企业累计发表过程能力指数理论研究和应用推广的论文245篇,其中61篇是基金资助,包括国家级基金(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行业基金(如航空科研基金)、省基金(如省自然科学基金)和高等院校设立的基金等,国内重点院校的经管学院几乎都参与这个问题的研究。过程能力分析理论与方法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不管是机械行业,还是电子行业,无论是医药、化工,还是食品、建材,只要产品的质量技术指标要求是计量值,都可以采用过程能力指数进行控制与评价。目前,宋祥彦正在国内开展过程能力指数培训,推广应用这一质量技术,已经培训的企业有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润滑油公司、正源国际印刷包装有限公司、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 过程能力指数的学术专著《统计质量评价与分析理论基础——过程能力指数理论与应用》已撰写完成,目前正在申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为了在我国28个制造行业大力推广过程能力指数应用,《过程能力指数在制造业中的应用60例》这部专谈案例的专著也已完成,正在联系出版事宜。 2. 提出“管理流水线”新概念一百年前,亨利福特创建了产品流水线,给制造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百年后的今天,从南到北,自东至西,凡是有产品生产的企业几乎都拥有产品流水线。其实,每个企业除了硬件产品流水线外,还都存在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管理流水线,它们不是像产品流水线那样输出产品,它们是“管理流”,输出的是效益和效率。由于没有意识到管理也存在着流水线问题,导致企业管理问题不断。这既是管理上的一个很大漏洞,也是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的机遇和空间。管理流水线不只是要对重要的管理流程进行量化,管理流水线的本质是要把重要的管理流程当作产品流水线去设计、去规划、去管理,而这取决于管理流水线上的作业模块需要进行标准化,需要精通管理且熟悉管理业务的设计师去精心设计。把重要的管理流程当作流水线去设计、去规划,必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如果企业不能像建立硬件产品流水线那样建立管理流水线,那么企业的管理问题就会永远存在。《管理流水线》论文于2010年发表于国内核心期刊杂志《标准科学》。 3. 提出“质量三个层次”新观点日本质量专家狩野纪绍提出了Kano模型。他根据用户使用产品的感受和满意度,把质量分为三种情况:基本质量、一元质量、魅力质量。基本质量是理所当然的质量;一元质量是用户希望的质量;魅力质量是意想不到的质量。三种质量相对应的质量特性是必须质量特性、重要质量特性和魅力质量特性。这对于指导产品开发方向,使产品研发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宋祥彦在质量管理实践基础上,总结出质量分三个层次:质量的第一个层次是符合性(质量大师克劳士比),指的是符合标准,由于标准4~5年才进行修订,具有滞后性,所以满足标准要求不一定是好产品,但是不满足符合性要求的产品一定不是好产品。质量的第二个层次是适用性(质量大师朱兰),指的是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的程度,他认为,设计必须反映适用性的要求,这样用户使用起来舒心。满足适用性要求的产品必然以满足符合性要求为前提,正因为如此,且是用户做出的适用性评价,所以适用性比符合性又高了一个层次。产品的第三个层次是经济性(宋祥彦提出),所谓质量经济性就是产品具有节能、环保、可靠性和寿命高、维修方便且费用低,这类产品最经济,无论对社会还是对用户都有益。追求质量的经济性势必引导企业在技术、设备、工艺和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经济性评价既不是生产厂也不是用户,而是第三方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从社会角度对产品的经济性做出的客观、综合的评价。由于用户做出的适用性评价仅仅站在用户的立场上,所有用户评价好的产品有时不一定就是好产品,比如说用户并不关注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的。基于此,经济性是质量的最高层次。而质量的广义性指的是不仅产品质量,而且流程、过程、工作等都涉及到质量问题,它讲的是任何产品都有个质量问题包括建筑质量和工程质量等,不具有质量层次性内涵,故目前教科书将质量的广义性与符合性和适用性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不妥,逻辑层次不清,客观上模糊了人们对质量经济性这一质量最高层次的认识。 质量三个层次的观点有助于帮助企业研发人员定性了解什么样的产品是好产品,对于指导产品研发方向以及激发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创新具有指导意义。与此相关的论文于2006年首届中国科学管理大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并被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出版的书籍收录。 4. 预言质量管理第四个发展阶段质量大师费根堡姆自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全面质量管理已经历了半个世纪。针对企业的产品的质量管理是必要的,但仅对企业的狭义产品进行质量管理是不够的。 宋祥彦根据对质量管理百年发展历程的研究,指出全社会质量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预言是基于逻辑推断得出的,理由有三个:一是质量管理的第四个阶段不可能在企业产生。质量管理三个阶段划分本身所隐含的规律和特点有两个:一是针对的是企业的狭义的产品;二是质量管理发展高级阶段是向着产品形成的源头延伸。全面质量管理所涉及的对象是针对企业的产品,即使是对企业产品立项阶段的管理也是针对企业的产品的管理,仍属于全面质量管理范畴,这就排除了在企业范围内会出现质量管理的第四个阶段;二是质量是产品的重要属性,产品的广义性决定了质量具有广义性,而质量具有广义性必然导致质量管理向社会各部门各领域渗透,最终形成全社会质量管理,即质量管理社会化——全社会质量管理,是客观必然性;三是企业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单纯要求在企业搞质量管理,而社会不进行广义的质量管理,企业的质量管理也搞不好,这就像打假不能光靠质检总局一样,需要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这是客观必要性,同时也说明文化道德等意识形态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以上三个理由逻辑性强。 质量大师朱兰预言21世纪是质量世纪,宋祥彦基于此预言21世纪将进入质量管理的第四个阶段——全社会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社会化是质量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社会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在质量管理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全社会将如何进行质量管理,比如说以推动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事业单位(高校、医院)如何开展质量管理,以管理社会为目的的国家机关、权力机构如何开展质量管理等还需要进一步展开论证。目前宋祥彦正在思考这个问题,该文的发表必将对21世纪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基于该文的学术专著《全社会质量管理》已经纳入其撰写计划。 5. 提出质量管理24条质量大师戴明根据其质量实践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戴明14条”,是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应该遵循的,这些都涉及到质量观问题,企业管理者和质量工作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但由于影响产品质量因素太多,所以仅仅做好这14条是不够的。 宋祥彦根据20年在家电企业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系统总结出质量管理24条,分别是提高质量意识、零缺陷质量标准、创建质量文化、顾客就是上帝、激活人力资源、不创新就死亡、强化在职培训、理论指导实践、全员质量管理、一把手抓质量、杜绝形式主义、质量三个层次、贯彻预防为主、持续不断改进、优化体系流程、量化管理流程(管理流水线)、活用二八原则、加强供方管理、关注设计更改、规范项目评审、注重应力试验、重视标准化、利用信息资源、分析质量成本。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忽视任何一条都会影响到产品质量,这也正是为什么企业产品质量总是会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前八条涉及思想意识,属于认识层面;中八条涉及指导原则,属于方向层面;后八条涉及手段方法,属于方法层面。这24条创建了科学质量观体系,是指导企业做好质量管理的方法论,特别适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在海信公司曾组织过培训,受到好评。《科学的质量观》于2006年在首届中国科学管理大会上获优秀论文一等奖,该文被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收录。基于这24条的学术专著《科学质量观——质量管理24条》已完稿,正联系出版。 6. 打开了过程能力指数“紧箍咒”宋祥彦在研究过程能力指数理论基础上,对质量界的一大禁规——在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前需对过程判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思考,于2011年终于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由于该文动摇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所以投稿的期刊无一家录用。宋祥彦本着实事求是以及尊重科学的态度,把《在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前需对过程判稳吗》一文发到了质量网站和百度百科供质量工作者参考。文中从过程能力概念、过程能力指数应用实践、理论证明、过程判稳与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先后次序对结果的影响、血压计隐喻、不判稳计算过程能力指数的意义、正态分布与统计稳态的关系、过程能力指数为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计算过程能力指数的条件等9个方面,多角度对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前需判稳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分析,指出这一观点缺乏理论依据,是对过程能力分析强加的一道紧箍咒,它极大遏制了过程能力指数在制造业中的推广应用。最终得出结论——不论过程是否处于统计稳态,不论统计稳态处于什么层次,只要过程服从正态分布,就可以该计算过程能力指数,任何附加的条件限制都是毫无理论依据,质量界应摈弃在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前需对过程判稳的传统错误观念。 宋祥彦认为,这是对质量管理科学一个不小贡献。在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前需对过程判稳的传统错误观点,不仅会导致在计算统计学中的标准差σ前需对过程判稳的谬误,而且还会导致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与过程处于正态分布是两个等同的概念的谬论。这一错误观念是国际质量界30年来过程能力指数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时的权宜之计和无奈之举,是质量界的一大谎言,它极大地遏制了过程能力指数的推广和应用。而针对这一观点所做的研究以及研究的正确性将打开人为强加在过程能力指数上的紧箍咒。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制造业的28个行业将迎来一个推广普及过程能力指数应用并借以提高对过程的控制能力的大好局面。 此外,宋祥彦认为,无论将“质量管理”理解成对质量进行管理,还是在管理中追求质量,两者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质量与管理密不可分,管理离不开质量,质量离不开管理。管理必须以质量为目标,质量必须以管理为基础。没有管理,就不用谈质量;没有质量,就谈不上管理。质量管理发展百年实践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表明,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质量也是检验出来的,质量也是管理出来的。在长期的质量管理实践中,宋祥彦逐渐领悟到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刻内涵:质量的最高境界是经济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流水线;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预防;全面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全社会质量管理。中国进入全社会质量管理之时,才是我国产品质量振兴之日。这一天的到来将极为漫长,质量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研究心得宋祥彦认为,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还要培养敏捷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不仅要勇于打破传统观念和现有理论体系的束缚,而且还要摆脱对学术权威的顶礼膜拜和迷信;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和勤于思考问题,而且还要具有系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正确认识科学和理解科学的精神,而且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并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不仅要有锲而不舍的毅力,而且还要具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上述诸多条件具备得越充分,科学研究或技术发明获得成功的概率越高。 宋祥彦格言科技工作者,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发明,都应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不仅要具有敬业精神,而且还要端正科学态度。心浮气躁,即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也不会搞出什么惊世骇俗之举! 那些在研究问题时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精神的人,才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只要你是金子,哪怕深埋海底也会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