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郭熙溪山访友图 |
释义 | 此画写深秋山水。凌云而出的高山,清冽的溪水,巨石突兀,长松乔木,点缀着寻幽访友的高士,表现了寄情林泉的雅兴。画幅右上方有作者楷书“臣郭熙”三字款识,应系在画院奉旨所作,此图笔墨秀劲章法严整,绘制年代应在《早春图》之前,是现存郭熙传世绘画中的早期之作。 基本信息:【名称】宋郭熙溪山访友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私人收藏 【文物现状】绢本,墨笔,纵:96.5厘米,横:46.3厘米。云南省博物馆藏 【简介】 此画写深秋山水。凌云而出的高山,清冽的溪水,巨石突兀,长松乔木,点缀着寻幽访友的高士,表现了寄情林泉的雅兴。画幅右上方有作者楷书“臣郭熙”三字款识,应系在画院奉旨所作,此图笔墨秀劲章法严整,绘制年代应在《早春图》之前,是现存郭熙传世绘画中的早期之作。 画家简介:生平及特点:郭熙北宋画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属河南)人。神宗熙宁(1068-1077)时奉诏入宫廷画院,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工画山水,取法李成,山石用状如卷云的皴笔,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水墨明洁。所谓的"蟹爪枝"大概是他的创造。其早期风格较工巧,晚年转为雄壮,常于巨幛高壁,作长松乔木,回溪断崖,表现峰峦秀拔、云烟变幻之景。他是李成之后,把中国山水画创作推向表现更加真实细腻的微妙变化境地的人,并赋予它以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职业画家的他却受到了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文人的赞扬,他们都有吟咏郭熙作品的诗。 艺术成就:后人将其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均为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存世作品有《早春》、《关山春雪》、《窠石平远》、《幽谷》等图。所著画论,由其子思纂集为《林泉高致》。 其传世作品相对较多,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树色平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早春图》及《关山春雪图》、上海博物馆藏《幽谷图》、南京大学藏《山村图》、云南省博物馆藏《秋山行旅图》、《溪山访友图》和故宫博物院藏《窠石平远图》等。 艺术见解:他认为山水画要表现意境。山水画不是单纯自然现象的再现,所以他主张:学画花要四面围观,向下俯瞰;画山水要“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要注意山水所可能引起的想象:“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天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同时,他又强调要精确的表现山水在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时间条件下的真实的面貌,例如傍晚的太阳就有这样一些区别:春山晚照、雨过晚照、雪残晚照、疏林晚照、平川返照、远水晚照等等,他例举了很多因地域、时间、气候不同而产生的变化。 所谓“意境”就是要通过真实地描写对象,体现优美的想象,而构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艺术形象。郭熙认为诗歌可能激发画家的想象;对于山水画艺术中的意境创造有启发作用。他的儿子郭思曾举出一些充满视觉形象的诗;例如:“天遥来雁小,江阔去帆孤。”“犬眠花影地,牛牧雨声陂。”郭熙把文人学士的诗歌和绘画联系起来,充实自己的修养并作为创作构思的凭藉和参考。 同名作品信息:艺术家:陈焕名称:陈 焕[明] 溪山访友图 材质、形制:设色绢本 镜片 尺寸:129×32cm 创作年代:1618年作 陈焕(明)字子文,号尧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工山水,取法沈周,私淑侯懋功,用笔苍老,势极空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